搜索
沈良景的头像

沈良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1
分享

稻花香里说丰年

稻花香里说丰年

沈良景

 

七月的龙南,还未到三伏盛夏,青山如黛,菡萏欲开,平畴铺翠,稻香初发。我们一行二十余文友,分乘六七辆小车,浩浩荡荡,来到了龙南杨村镇采风。

访过了古朴大气的杨太围,品过了太平堡酒厂用非遗技艺生产的杨村古酿,我们便折服于车田村的高标准农田水稻生产基地了。下得车来,只见被机耕水泥道隔成的一大块、一大块深绿和淡黄色的稻田绵延向远,与青山相接。清风拂过,稻浪连绵,此起彼伏,如一曲《阳关三叠》的古曲,迭迭不休,不离不弃。风里的空气中,弥散着稻花的淡淡清香,如纤云在目,令人陶醉。数支夏蝉曲高和寡,从基地旁边的几树高枝上,轮奏般有序地传来,缓急相宜,热烈缠绵,好似欢迎我们到来一般。我不由得想起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我最喜爱的几首宋词之一!

就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著名的抗金豪杰、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江西上饶带湖家乡,被迫过上了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期间,他经常到上饶县西四十里的黄沙岭游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即是他此时所作。“国家不幸诗家幸。”(清代赵翼《题遗山诗》)不能上阵杀敌而又忧国忧民的辛幼安,便自然而然地关心起了家乡人民的农业生产,他自号稼轩,稼,即为庄稼之意。就在某个清风送凉、将雨未雨的夏夜夜半时分,词人行走于乡间的小道上,稻香袭人,令人沉醉,蛙鸣阵阵,更让人涌起丰收的神往。在这首词里,每一簇稻花都是农家的一份期盼,每一声蛙鸣都是丰收的一分预兆,“春江水暖鸭先知”,丰收与否也只有蛙先知。这首词没有惊心动魄的豪情,没有晦涩炫才的典故,有的只是乡村的宁静和丰收的喜悦。

此刻,我静静地站立在稻株旁,轻轻抚摸着翠绿的禾叶,与整个农田水稻生产基地相看许久。他,一如一位隐者,低调谦逊不张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安静地在乡村里生长,与青山、白云为邻,与宁静、纯朴作伴,听着清溪白水潺潺声,枕着明月星辰入梦乡,这是多么幸运的生命旅程啊。

我曾亲到过上饶万年县的仙人洞,也曾亲见过万年贡米那近两米高的优美身姿,我们的先民在一万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水稻种植,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筚路蓝缕,更是参与了华夏神州的风雨兼程、一往无前。而今,粮食安全依然是“国之大者”,但我坚信,有袁隆平们的护卫,中华大地的粮食种植一定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举目遥望,我仿佛看到这一大片的水稻正铆足了劲拼命地分蘖、抽穗,一簇簇稻花竞相怒放、结实,它们,在昂昂的群蛙鼓声中,正以无比的努力践行着自己崇高的丰收使命。

啊,每一株水稻,我要向你们致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