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记:“最近几天,我常去我们村庄北面、西面的田野里捡青花瓷碎片,沟边有,田岸上有,田里也有。一个圈足的碎片有‘中一’两字,另一个圈足的碎片残留着两个半字,我看了又看,还是没认出是什么字。觉得这些青花瓷碎片很美,很独特,有浓郁的历史沧桑感。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现在的青花瓷碗碟,白地是白色的,我捡到的青花瓷碎片,白地是淡青色的,估计,其内明清的也有一些。”
去庙桥、洞泾捡青花瓷碎片,都捡到了十余片,一片有大半个字,像是“敲”,想必,不是这个字。还捡到一片较大的龟裂纹青釉瓷器的碎片,看上去,此物年代久远了,古意十足。
青花瓷碎片,碎片化叙事,极端碎片化,原生态意识流写法。古物,创新。
唐晋的日记:“午时疏雨。继续解读资料。在石峁皇城台出土的十余件陶器(残件)中,通过对所提取残留物的检测分析,发现酒的遗迹。这些陶器包括大量的鬹及盉、瓮和杯。瓮用来酿酒,鬹、盉用来盛酒温酒,杯则以饮用。发现的原料有多种,包括黍、小麦族、稻米、百合、栝楼根、姜科、芡实、野豌豆等。采用谷物发芽和制曲技术酿造。原料中,稻米是制作红酒曲的主要原料,而水稻在当时的黄土高原包括石峁和陶寺在内,并无普遍种植,有可能是少量种植,或者干脆就是南方输入,为奢侈食品。碧村小玉梁发现的稻米痕迹,亦是为高等级贵族(祭祀官或巫觋)所专属享用。黍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以及其他植物块茎。而发芽的黍(未脱壳)则用来作为糖化剂。芡实、生姜、姜黄这些当时生长于南方(亚热带、暖温带)地区的原料应该也是外来输入。百合、野豌豆在当时的北方(包括石峁地区)广泛分布。大部分原料大概属于‘添加剂’,在温酒的过程中或完成后加入,以产生不同的饮用感觉及效果。比如同样广泛生长在石峁周边地区的麻黄属,有致幻作用。(有人推测陶寺彩绘龙盘上的龙吻中植物状的图案便是当时上流社会推崇的麻黄,以充分悦神。)百合可以安神,疗治干咳、嗓音嘶哑等。生姜、姜黄可驱寒开胃,还有助于解除菌类野禽类毒痹。栝楼止渴利尿,其根富含皂苷,可提高免疫力,尤其是提高抗低温能力。小麦族中大部分是优质饲料,如猬草、野生大麦、冰草和披碱草等,而赖草全草可以入药,止血、清热,治感冒。自古以来,这些植物在陕西、山西均有分布。除此之外,还有近五百个观测样本未能确定种属。或可想象酒在石峁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晚上与朋友聚,吃湘菜。畅聊。”
和孙子去玩的时候,在洞泾的査家塘附近捡到的一片青花瓷碎片,上面有四个字,我认不出是什么字。看到这碎片的正反面照片后,唐晋认为,反面的四个字有可能是其他民族文字,正面的图案应该是某种动物造型,例如蟾蜍或玉兔什么的。
我说:“谢谢苏老师、陈老师、承老师。网上看到,瓷器碎片有的也值钱的,几十元、几百元、几万元等。”(苏老师,苏帼。陈老师,陈虞。承老师,承宁。)承宁回复:“对。”
买了两本书:童书业的《中国瓷器史》,刘毅的《瓷器鉴定三十讲》。
我在洞泾捡到的圈足完整的碎片,一面堪称古艳,一面整圈粘沙。民国以及此后的瓷器,由于工艺先进,很少出现粘沙现象。
我对唐晋说:“对瓷器不是一无所知了。”他回复:“循序渐进。抽暇去江西景德镇和浙江慈溪看看。”从粘沙、底足是否施釉、沁色等方面来看,我捡到的碎片有不少是古董碎片。
在洞泾的査家塘附近捡到一片小瓷器的碎片,内侧是比较罕见的黑釉,外侧不施釉,胎质粗糙。好多年前,我在常熟博物馆看到过一只黑色的碗,宋代的,出土于张桥。
童书业的《中国瓷器史》,甚有水准,文字简洁明晰。如果,《雨花》主编育邦读到这本书,那么,会喜欢的吧。
唐晋对我说:“有空闲时可以分类造册,做一个简单记录,比如说什么时候发现的、在哪里捡的、当时的环境、断代、类型、窑口等等。”我捡到的瓷器碎片,多数是青花瓷。
有四个古怪字的碎片,发现于我们村子后面田间的路上,那条路,我以前走过多次,都没看到此物,它是最近几天被种田大户用铁耙耙田里残余麦柴的时候耙起来的。见到我拍摄的照片后,王利嘉认为,这四个字不像是字,像是符号,我认为,是字,是深受汉字影响创造出来的字。
我在石桥捡到的一片碎片上,有四个粗看看差不多的古怪字,见到照片后,唐晋说:“也存在一种可能,这些符号代表不同的制造者和监管人。”
至今为止,我捡到有古怪字的瓷器碎片的地点,都在张桥境内。嘉菱村,由鞋桥、加林、洞泾、欧阳合并而成。卫家塘村,由卫浜、石桥、谢家塘合并而成。
在无锡市的甘露捡到了一片青花瓷碎片,上有一个还是两个古怪字,发现于野外小河的河滩上,其北面不远处,有块石碑,花岗石的,字已模糊不清。
在洞泾的潘巷的北面,捡到了一片青瓷碎片,上有花纹,釉色美妙,它的外侧不施釉,粗糙与精致共存。汉代至元代,青瓷是主流。明清,彩瓷是主流。青花瓷,是彩瓷。
对中国作家感到失望,读外国作家的书,对外国作家感到失望,读中国的瓷器书。其实,古代瓷器离我们很近,真的很近。
一个多月前,我和孙子去村子后面的田野里玩时,无意间看到沟边有些瓷器碎片,它们的色泽、花纹和现在的瓷器明显不同。数日后,我开始捡碎片了。我读瓷器书的目的,是想要知道碎片的大致年代。《中国瓷器史》中有这些文字:“从花绘上来鉴别瓷器的真假和时代,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在画红房子的女友的娘家所在村庄的东面,捡到八片碎片,两片是陶器的,其余是瓷器的。一片以黑釉为主的碎片,比较精致。
刘毅的《瓷器鉴定三十讲》一书中,有这些文字:“照子是试火用的窑具,一般制作粗糙,用毕即弃之,但这件照子制作规整,文字刻写规矩如同装饰,至于将监窑官的名字刻写其上,而不是刻画符号或标记,更显不伦不类。”据此看来,我以前捡到的那些瓷器碎片上的“古怪字”,不是字,是符号或标记,它们代表不同的监管人、制造者。王利嘉的看法对的。唐晋的看法也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