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深处,回想起二十世纪70年代初的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虽然简朴,但有线广播却成为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那时的有线广播,宛如一位不离不弃的挚友,无论四季更迭,风雨交加,它总是如约而至,用它那温暖的声音,陪伴着乡亲们度过每一个平凡而又温馨的日子。通过那根纤细的铁丝,它宛如一条神奇的纽带,将四面八方的消息汇聚一堂,再把这些精彩纷呈的信息播撒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让原本闭塞的农村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感受到跳动的时代脉搏。不仅如此,有线广播还为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无论是新闻播报、天气预报,还是文艺节目,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了那段岁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时,村里的有线广播系统是通过一根细细的铁丝,将声音从公社的广播站传送到每家每户的。这根铁丝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承载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广播的形状颇似一个黑色的大喇叭,通常被安装在堂屋的显眼位置,墙壁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记得安装广播的那一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热闹非凡的气氛中,社员们像迎接贵客一般,满怀期待地聚集在一起,目光聚焦在那即将被挂上墙的广播上。当广播里第一次传出清晰而洪亮的声音时,孩子们兴奋地欢呼雀跃,脸上满是难以掩饰的喜悦;大人们则心满意足地笑着,眼中闪烁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从那一刻起,这个小小的广播便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了我们获取信息、了解外界的重要渠道,也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清晨的起床号,还是傍晚的新闻播报,广播的声音总是伴随着我们,见证着村庄的变迁和生活的点滴。
有线广播每天定时播音三次,分别安排在早晨、中午和晚上这三个时段。清晨,当第一缕柔和的阳光还未来得及完全洒进屋内,广播里便准时响起了那激昂而振奋人心的《东方红》乐曲。这首歌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陕北地区,最初是根据民歌《骑白马》改编而成,由李有源作词,李涣之编曲。它不仅唱出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也成为了人民情感的真挚表达,以及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见证。那熟悉的旋律如同清晨的起床号角,穿透晨雾,唤醒沉睡的村庄,催促着村民们迅速从睡梦中苏醒,开始崭新的一天。大人们闻声而起,迅速整理好衣衫,准备下地劳作;而孩子们则带着几分不情愿,从温暖的被窝中挣扎着爬起,洗漱完毕后,一边吃着热腾腾的早饭,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当日的天气预报,从中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天气变化。
到了中午,广播声再次伴随着学校放学的铃声准时响起,家人们围坐在饭桌前,一边享用着午餐,一边聆听着广播里传来的各种消息。无论是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是关乎农事生产的指导性内容,都是乡亲们日常生活中极为关心的信息。广播成了他们获取资讯、交流心得的重要平台。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整天的人们陆续回到家中,在享用过晚饭后,便习惯性地坐在广播前,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节目中既有红色样板戏的经典唱段,也有悦耳动听的歌曲等文艺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更让一天的疲惫在欢声笑语和悠扬旋律中渐渐消散,为宁静的乡村夜晚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和谐。
在那个物质资源极为匮乏、娱乐活动种类稀少且难得一见的年代,有线广播无疑成了我们获取各类信息和享受娱乐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途径。那简陋却神奇的广播设备,让我们得以知晓外界的种种大事,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和时事,犹如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窗。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广播聆听到许多旋律优美、动人心弦的歌曲,欣赏到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评书表演,以及听到那些趣味横生、令人捧腹的故事,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色彩,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慰藉。
记得有一次,广播里播放了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那绘声绘色的讲述犹如磁石,紧紧吸附着全村人的心,扣人心弦的情节瞬间将他们卷入其中。每天夜幕降临,大家都会早早地吃过晚饭,然后不约而同地守候在广播前,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刘兰芳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的钥匙,引领着听众步入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壮丽时代。当听到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的情节时,大家都激动得热血沸腾,为岳飞那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深深折服;而当听到岳飞被奸臣秦桧等人陷害、含冤而死的悲惨遭遇时,大家又都义愤填膺,对秦桧等奸佞小人的恶行恨之入骨,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愤怒和惋惜。
评书播讲结束后,大家仍然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意犹未尽地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岳飞的英雄事迹和悲剧命运,岳飞那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令听众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段评书仿佛一股清泉,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使之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与升华。
除了收听各类节目之外,有线广播在乡村生活中还扮演着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作为发布各类通知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全公社那里发生的重大事件,还是日常琐事,比如召开社员大会、放映露天电影、交纳公粮等,都会通过有线广播系统及时传达给每一位社员。每当广播中传来那熟悉而庄重的通知声,社员们无论正忙于何事,皆会即刻搁下手中活计,侧耳倾听,生怕遗漏丝毫细节,错失任何一则关键信息。
记得有一次,大队通过广播发布了一则紧急通知,告知全体大队第二天将召开一次全体社员大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关乎全大队生计的农田灌溉问题。此消息恍若在静谧湖面掷下一粒石子,瞬间激起了社员们的广泛关注。第二天一大早,社员们便纷纷提前来到会场,大家或站或坐,围拢在一起,脸上写满了对会议内容的期待与重视。随着大队干部走上讲台,详细阐述了当前农田灌溉的现状,包括水资源的浪费、灌溉不均匀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的灌溉设计、水源管理和灌溉调度等解决方案,会场内的气氛因此变得愈发凝重而专注。社员们不仅认真聆听,还积极踊跃地发言,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共同为解决这一难题出谋划策。
正是得益于有线广播这一高效、便捷的通知方式,确保了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覆盖,才使得这次全体社员大会得以如期顺利召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深入探讨,会议最终达成了共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农田灌溉解决方案,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来有效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可以说,有线广播在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全大队解决了一大难题,也为社员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改善。
然而,有线广播也并非总是完美无缺的。时而,广播的声音会悄然减弱,模糊不清。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会想办法解决。有一次,我家的广播声音突然变小了,我和父亲都很着急。父亲一番探寻,却未能寻得症结所在。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学校里学到的物理知识,会不会是广播的线路接触不良或者是电阻太大了呢?于是,我对父亲说:“爸,咱们把广播的线路检查一下吧,说不定是线路出问题了。”父亲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便和我一起检查线路。我们发现,广播的接地线有些松动,而且周围的土壤比较干燥。我忽生一计,对父亲道:“爸,我们不妨往接地线周遭洒些水,或许能提升导电性能,让广播之声重振雄风。”父亲半信半疑地看着我,但还是按照我说的做了。没想到,奇迹真的发生了!当我们往接地线周围浇了水后,广播的声音果然变大了,而且变得更加清晰。我和父亲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也为自己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感到自豪。
还有一次,我突发奇想,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想要亲自尝试改装广播,让它的声音变得更大、更洪亮。于是,我急切地搜罗起螺丝刀、电烙铁、绝缘线等一应器具,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改装之中。我小心翼翼地把广播的线圈拆下来,仔细观察其结构,然后重新绕制。在绕制线圈的过程中,我精心地在中点附近预留了一个接头,随后继续完成另一半的绕制工作。最后,将这两个部分合并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电阻,理论上能够让声音增大。
经过一番耐心而细致地努力,我的改装工作终于大功告成。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广播时,那声音震耳欲聋,音量较之前激增数倍,仿佛整个房间都在随着声波颤动。我兴奋得几乎跳了起来,立刻跑出去,叫来了附近的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让他们一起分享我的“杰作”。小伙伴们听到广播里传出的巨大声音,一个个都惊讶得合不拢嘴,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纷纷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大拇指高高竖起,口中赞不绝口。
那一刻,我心里充满了无比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创举。那段有趣的经历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成为我童年生活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每当回想起来,都会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和快乐。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电视机、收音机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普及,逐渐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如今,互联网用户每天观看网络视听节目的时间平均达到3小时。与此同时,曾经风靡一时的有线广播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每当我回到久违的家乡,目睹那些曾经布满有线广播喇叭的墙壁变得空荡无物,内心不由泛起一丝淡淡的哀愁,恍若遗失了一段岁月的痕迹。
然而,我也深知,尽管有线广播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但它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份欢乐和温暖,却如同深埋心底的珍贵记忆,永远不会消逝。在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有线广播不仅是传递新闻和政策的工具,更是陪伴我们度过无数个日夜的忠实伙伴。它在乡村治理中作为通讯标志和权力媒介,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村民的观念形成和行为产生。广播作为重要的公共宣传载体,不仅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信息和疏散指导,还在教育与学习、娱乐休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播放的每一个节目、每一段音乐,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也见证了我们童年时光的美好与纯真。有线广播,作为那个时代的象征,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远值得怀念和铭记。
202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