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是泡在书堆里长大的。母亲在造纸厂上班,厂区空地上常年摞着待销毁的书。那些书本簇新得很,泛着油墨的光泽,小时候不明白这么好的书为啥非得送进熔炉化成纸浆。在它们被货车运走前,这片书堆就是我最早的“图书馆”,藏着无数未知的世界。
八十年代的午后,还不到六岁的我,扎着两根朝天辫,在齐腰高的书堆里踮脚翻找。小辫随着动作晃来晃去,时不时扫过书页发出“簌簌”的声响。最常扒拉出《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这些小人书,巴掌大的页面上,黑白插画里的杨子荣打虎上山、阿庆嫂智斗刁德一,人物眉眼间的英气仿佛要冲破纸面。繁体字与简笔画相映成趣,遇到生僻字,就追着厂里推着板车的叔叔阿姨问,或者用短得快拿不住的铅笔头在空白处歪歪扭扭地标注拼音。
上小学后,《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成了每个月最期待的礼物。常常在家里的躺椅上躺着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从晨光爬上窗台看到暮色漫过玻璃,连房间暗下来都没察觉。直到母亲推门唠叨:“又不开灯,眼睛还要不要了!”这才发现窗外早已是万家灯火。近视眼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得的。书里会说话的狐狸、月亮上荡秋千的小女孩,还有背着书包闯世界的少年,远比现实有趣得多。每次作文课,别的同学咬着笔杆发愁时,我总能想起《少年文艺》里的好词好句,什么“晚霞像打翻的调色盘”“蝉鸣把夏天拉得老长”,这些从书里偷师的句子,让我的作文本上总是印满鲜红的“优”字。
到了少年时候,造纸厂的书堆依然是我的秘密基地。在那儿偶然翻到电视剧《过把瘾》的原著小说,虽然不懂爱情是什么滋味,却被文字里那些欲说还休的情愫勾住了魂。从琼瑶笔下烟雨朦胧的江南爱情,到《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兴衰沉浮,从《水浒传》的梁山好汉义薄云天,到《西游记》的八十一难惊险刺激。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整个世界。记得有个雨季,我窝在书堆旁的废弃仓库里,读完《三国演义》时,抬头望见雨水顺着屋檐滴落,恍惚间竟觉得自己也经历了一场乱世纷争。
家门口开了书店后,零花钱都买成了村上春树、余华、三毛,安妮宝贝的书。第一次读《遇见百分百女孩》,被那个浪漫又略带遗憾的故事戳中,合上书后在书店门口站了许久,看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心里空落落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多天都散不去。村上春树独特的叙事节奏、余华笔下直击人心的现实、三毛在沙漠里洒脱的文字,安妮宝贝细腻的情感描述,就像不同颜色的颜料,慢慢渗进我的骨子里,影响着后来的写作风格。有时候模仿着写些矫情的句子,还会偷偷夹在日记本里,生怕被人瞧见。
结婚后,日子被奶粉尿布、锅碗瓢盆填满,读书成了奢侈事。但只要有空,就见缝插针地看。孩子睡后的深夜,翻开《平凡的世界》,跟着孙少平在黄土地上摸爬滚打,感受他在苦难中坚守的力量;读《白鹿原》时,仿佛能闻到关中平原上的麦香,领略白、鹿两家几代人的风云变幻。看书最多的时间是在上卫生间的时候,拿着一本书进去看好久,看书成了那段忙碌日子里最难得的慰藉。
等孩子去上学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让我深受震动,原来平凡的草木、老去的土墙都能写成诗。从那以后,开始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清晨菜市场的喧闹,卖豆腐婆婆的木梆子敲出清脆的节奏,菜贩码放青菜时沾着露水的手,鱼摊前甩出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彩虹。这些以前匆匆掠过的场景,都成了笔下的素材。记录小区卖面条的老张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听快递小哥讲暴雨天电梯停电,爬二十层楼送包裹的故事,街角理发师剪刀起落间顾客的人生百态,都写成了带着烟火气的文字。
当文章陆续变成铅字,摸着带着墨香的书页,才知道那些从书里吸收的养分,终于开了花。收到农民朋友送来新磨的面粉,他粗糙的大手挠着头笑着说:“种地的事儿也能写成书”,那一刻突然明白,写作不仅是自我表达,更是对平凡生活的致敬。
常有朋友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我竟一时想不起。也有人向我推荐书籍,但比起有目的的阅读,我更偏爱随性而为,遇到喜欢的书便沉浸其中,享受阅读带来的纯粹快乐。
现在家里新书不少,整齐地码在书架上,却常常被冷落。工作、家务、写字、运动占满了生活,更多时候在手机上碎片化阅读。但纸质书依然随意地摆放在床头、书桌,甚至卫生间的置物架上。有空就抓起来翻翻,不挑作者和题目,有时候读到精彩处,连锅里烧着的水开了都没听见。和年轻时相比,少了炫耀读过多少书的急切,多了份随遇而安的从容。
桌上总放着几本看着没什么“大用”的书,插画书,养生书,美食书,作者絮絮叨叨讲怎么把咸鸭蛋吃出花样,那些大白话就像往粥里撒了把葱花,读着读着就笑出声。插画里画的街边摊、晒太阳的老头,越看越像楼下真实发生的事儿,把生活里的乐子全勾出来了。就连养生书都能挖出新东西,看到“春吃芽、夏吃瓜”,立马想起菜市场有位大爷惊蛰一到就推着车卖香椿,这些书里的零碎日常,不知不觉就钻进我的文章里。
我的文字旅程始于生命的两端:第一篇日记记录着孩子降生时的啼哭,第一篇发表的文章书写着父亲的背影。此后笔下流淌最多的,始终是血脉深处那份难以言喻的亲情。这份情感无声却炽热,深藏于血脉之中,即便倾尽所有文字,也难以道尽其中万分之一的厚重与绵长。
站在人生的半程回望,现在只想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真实,生活这本大书,不用刻意雕琢,用平常心去写,就是最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