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华的头像

张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1
分享

烙痕 ——我的煎饼缘

因生意的缘故,我与山东结缘,与临沂结缘,与煎饼结缘。 临沂,作为煎饼文化浓郁的地域,大街小巷,到处都灵动着烙煎饼的身影,到处都清香扑面。圆润如月的煎饼,叠摞出一个立体的,好客的,包容的临沂。

煎饼在山东,尤其在临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追溯其源,诸多传说为它披上神秘面纱,其中一则与诸葛亮紧密相连。传闻在三国纷争、兵荒马乱之际,诸葛亮率兵急行,无奈炊具难寻,他急中生智,将大锣当作平底锅,生火后舀上面糊,就这样,简易版的“煎饼”诞生了,帮士兵解了燃眉之急,也开启了煎饼的传奇之旅。历经岁月更迭,煎饼逐渐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三餐主食、待客佳肴。

漫步临沂街头,常能瞧见煎饼摊前,摊主熟练地制作着这充满烟火气的美食。只见那盛着面糊的大盆置于一旁,面糊是用精选的当地粮食,或是玉米,或是小麦,或是五谷杂粮混合,细细研磨而成,质地均匀细腻,散发着谷物特有的质朴香气。鏊子被烧得滚烫,摊主先是拿起一块油布,快速而又轻巧地在鏊子表面擦拭,瞬间,鏊子上泛起一层薄薄的油光,仿若给即将登场的煎饼铺上了一层华丽的舞台。

紧接着,摊主右手操起一把长柄勺子,舀起一勺面糊,手腕轻轻一抖,面糊便如灵动的精灵,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地落在鏊子中央。随后,左手迅速拿起一根特制的竹耙子,以鏊子中心为圆点,飞速地顺时针旋转划动,那面糊便乖巧地在热力与巧力的双重作用下,向四周均匀摊开,转瞬间,一张薄如纸、圆如月的煎饼雏形就完美呈现。在鏊子高温的烘焙下,煎饼的边缘微微翘起,颜色也由浅黄逐渐变得金黄灿烂,不多时,一张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煎饼便新鲜出炉,被摊主利落地叠放在一旁。此刻,蒲松龄的《煎饼赋》仿若又在耳畔吟诵: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合米豆,磨如胶饧……

这看似普通的煎饼,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常见的玉米煎饼为例,玉米作为主要原料,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预防便秘,让肠胃保持健康活力。同时,玉米中的维生素 B 族含量可观,对维持神经系统正常运作、提升新陈代谢有着重要作用。若是小麦煎饼,其中的碳水化合物能为人体迅速供能,让人在忙碌的清晨或疲惫的午后,迅速恢复精力。而且,谷物在研磨成面糊的过程中,营养成分得以充分释放,更易被人体吸收。

尤记得初吃时,我效仿山东人,卷起就咬,谁曾想,那韧劲磕酸我的牙口、腮帮,连眼泪都被酸出来。那副搞笑的窘样,成功引起煎饼店老板娘的注意,她说:“你们外地人不适应,我们直接咬,牙口好。你们沾点水,一泡就化。”一试,果然奏效,然而细品,却失却了煎饼原本的嚼劲与脆香。

       自此以后,每到临沂,首要任务就是买一摞煎饼带回来与家人分享。除了锻炼牙口,享用美食之外,更重要的是想体味一把煎饼裹大葱那股冲劲,“很山东嘛!”这是山东商友给我的最新评价。然而我心里却暗自窃喜:毕竟老婆的祖上也是正宗的山东人嘛。压抑不住的自豪瞬间跃上心头。

        翻开革命战争史,煎饼裹着沂蒙精神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在那烽火硝烟的岁月,沂蒙山区的百姓们,家家户户支起鏊子,夜以继日地为前线战士赶制煎饼。质朴的沂蒙妇女们,将对亲人解放军的满腔深情,全都倾注在这一张张薄薄的煎饼之中。她们知道,这是能为战士们送去的最实在的力量,战士们吃饱了,才有劲儿打胜仗,才能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

沂蒙红嫂的故事更是与煎饼紧密相连,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担起拥军支前的重任,送子参军、送夫支前,自己则守在家中,为战士们摊出无数张寄托着希望的煎饼。有的红嫂,为了让伤员能及时吃上热乎的煎饼,甚至不顾危险,穿越封锁线,把煎饼送到战士们手中。

在当代,山东煎饼的热度依然不减,无论在汶川地震灾区现场,还是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的前线,都能寻觅到它的身影。它裹着山东人的豁达、真诚与热情,一次次驱散灾区人民心中的阴霾,宛如一只只坚强有力的大手,托举起灾区人民的希望。

时光悠悠流转,山东煎饼于岁月的淬炼中,完成了从“战时军粮、灾区救命粮”到文化名片的蝶变。如今,漫步在各地的大街小巷,山东煎饼店随处可见,那熟悉的烙制香气,处处飘散,总能瞬间勾起人们心底的馋虫。咬上一口,麦香四溢中,煎饼独有的韧性,宛如历史的回音壁,将那一段段热血沸腾的过往拉至眼前。

展望未来,山东煎饼的传奇之路必将越走越宽。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或许会融入更多创新元素,以全新的口味、样式、营养,惊艳世人,让全球食客都为这独特的东方美味倾心。沂蒙精神的光辉将永远升腾,冲破时空与地理的界限,沁入华夏儿女的心间,且经久不息,代代传承!

2024.12.29创作于江苏响水

(本文于2025年5月获“一口煎饼很山东•山东煎饼主题征文大赛”优秀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