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施国雄的头像

施国雄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9
分享

赤壁记行

金秋十月,凉爽的秋风引领我们一行人踏上赤壁市的采风之旅。此行得益武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精心组织,我有幸与各位老师们一道探寻赤壁古战场波澜壮阔的三国往事;追溯武穴与赤壁大战之间相连的历史脉络;踏访羊楼洞古街,感受明清建筑特色古韵与艺术魅力,探访深藏岁月之中的青砖茶文化源头。

早晨七点,我们一行人乘坐中巴车从龙潭宾馆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上午十点二十分到达“三国赤壁古战场”几个醒目大字的牌楼前,大家下车拍了张合影照,便开始寻迹赤壁之战的历史烟云和英雄足迹。

进入古战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神武台,这是赤壁之战周瑜点将的地方。四尊铜虎悬挂墙头,显出庄重肃穆之气。站在台前,似乎能听见周瑜激昂的点将声,千军万马整装待发的震撼景象似在近前。周瑜指挥若定,最终大败曹军,他的军事才能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神武台,不仅是赤壁战场的一个遗迹,更是三国英雄人物智勇双全的象征。

绕过神武台,继续前行,便见凤雏庵。庵前矗立着一棵银杏树,相传为庞统亲手所植,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枝繁叶茂。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静静陪伴着凤雏先生隐居山林,心怀天下,共度无数个运筹帷幄的不眠之夜。被誉为“凤雏”的庞统,虽外表平凡,却胆识过人,擅长以计克敌。他策划的连环计,为赤壁之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虽未亲临前线挥剑杀敌,却是赢得胜利的幕后功臣。

拜风台这个名字充满了神秘色彩。传说诸葛亮在这里借来了东风,一举破敌。站在拜风台下,似乎能感受到那股来自远古的东风,它带着诸葛亮的预见与超凡布局,不仅吹散了曹军的连环铁索,更是吹响了联军的得胜号角。想象诸葛亮手持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与自信,不禁感叹智慧的力量,心生敬佩。

林木葱郁的赤壁矶头,周瑜身披战袍,手执长剑,英姿勃发,似乎随时准备引领将士冲锋陷阵。这尊雕像,不仅是对周瑜个人英勇和智慧的颂扬,更是对一段波澜壮阔岁月的深刻铭记。它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历史,让后人得以窥见周瑜、诸葛亮等英雄的风采,以及曹操的雄图霸业。然而,岁月如梭,往昔的荣耀与辉煌已随风而逝,终究只留下历史的印迹供人凭吊。

沿着蜿蜒的石级而下,便是赤壁摩崖石刻,远远望去,那“赤壁”二字苍劲有力,气势恢宏,尽管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字迹依旧清晰可见,它不仅是留给赤壁矶的文字遗产,也是那段烽火连天岁月烙下的一道印记。

从摩崖石刻上来,我们一行人走进了赤壁大战陈列馆。馆内一间间陈列着丰富的文物与图文资料,详尽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及其深远影响。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和一幅幅历史画面,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也让我对赤壁之战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赤壁之战中,武穴作为古寻阳县的故地,与那场著名的战役有着深厚的渊源。位于长江之畔的田家镇,依山傍水,自古就是天然的军事防御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曹操挥师南下时,曾试图一举灭吴,而田家镇所在的江段是曹操水师东下的必经之路。孙权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田家镇设立了战前指挥部,由鲁肃负责扼守。赤壁之战前,刘备和孙权为联合抗曹,在田家镇进行了多次重要军事活动。诸葛亮顺江而下田家镇,拜访鲁肃,共商联合抗曹,又舌战群儒于柴桑。同时,周瑜也在此地训练水军,为赤壁之战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今,田家镇还保存着许多三国时期的历史遗迹,鲁肃府遗址、吴王庙(甘宁庙)和诸葛亮的祭风台等,都见证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这一切,无不彰显武穴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虽然《三国演义》中没有直接记述,但田家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使其成为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场和军事要地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此次采风活动,我们不仅有幸目睹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景象,领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武穴与赤壁之战之间紧密相连的历史脉络。这段历史,无疑为武穴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千古赤壁,英雄遗梦。走出古战场大门,回望这片古老的土地,感受岁月悠远,也感受到历史长河中英雄们的豪气与悲壮。他们用热血与生命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成为后世永远的敬仰与怀忆。

走完赤壁古战场,午餐后,我们一行人又前往历史悠久的羊楼洞古镇采风。

羊楼洞,一个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充满了诗意和藏着故事的地方。看介绍,羊楼洞古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这座隐匿于松峰山脚下的古镇,四周群山如屏,翠绿环绕,山下溪水潺潺流过,就像一颗遗世明珠,深藏不露,静静地在这里细述着数百年的沧桑。令人惊叹的是,羊楼洞还是砖茶文化的源头。作为赤壁三宝之一的砖茶发源地,早已美誉中欧。走近古镇,似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让人未至其境,已先沉醉于悠远的芬芳之中。

有关羊楼洞的由来说法很多。一说是从前有位外乡雷姓文士漂泊至此,筑木楼而居,楼上牧羊,楼下泉水养鱼,因此得名羊楼洞。另一种说法是瑶族支系发源地,瑶民依山傍水,筑楼阁居,楼上为家,楼下牧羊,便有“羊楼洞”之称。还有一个流传的故事,一对青年男女逃婚避世于松峰山下,其白马化羊,羊粪变成茶籽,满山茶树因此而生。二人筑楼而居,延续楼上住人、楼下牧羊的习俗,因此叫作羊楼洞。这些传说与故事,诠释了羊楼洞名称的由来。

至今,羊楼洞古镇仅保存完整的只有一条明清建筑的古街。走进古街,蜿蜒曲折的街道,清一色全部为青石铺成。街道宽窄不一,仅四米左右,全长两千二百余米,宛如一条历史的脉络,串联起古镇的过往与现在。青石路面,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如镜,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过往行人的足迹和古镇的变迁。街道两旁,青砖碧瓦的木楼错落有致,木屋门板结构的商铺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几条丁字小巷的青石板路中间,凹下一道长长的车辙,记录着往昔的繁华和岁月的印迹。

沿石板街前行,就像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走进了明清时期的繁华市井。古街上,古老的邮局、织布纱坊、小吃茶馆等百业商铺,一应俱全,穿着古装的行人穿梭其间,或悠闲地品茶,或忙碌地交易,一派繁荣景象。

行至古街尽头,跨过流水潺潺的小桥,便来到松峰山脚下的小河畔,眼前便是雷家大院。这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群,占地三十八亩的宽大院落,牌楼挺立,园门轻启,泉井潺潺,书院静谧,绣楼温婉,老房古朴,错落间尽显匠心独运。整个建筑群古朴自然,庄重典雅。

走进雷家大院,仿佛走进了一个古朴典雅的艺术世界。青砖古瓦,石雕古树,每一处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特别是那座“瑾瑜书院”,三天井四进重的古朴格局,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古建风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院外,高墙封闭,马头翘角,更添几分神秘与庄重,

进入书院观看,大厅、客室及边屋耳房,每一间房舍,自屋顶天井至地面,檐角、窗棂、门扉、壁面、梁柱,全部清一色纯木结构,处处精美雕刻图案花纹,线条流畅,宛若龙腾虎跃凤舞,松竹摇曳多姿。窗棂间,花鸟嬉戏,万千形态,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跃然而出。松竹梅树间,每一片叶、每一只鸟,都在静静地讲述着往昔的故事。精湛的雕刻技艺,令人叫绝。

像怕惊扰了似的,轻步这古典般的艺术殿堂,静心观赏琳琅满目的雕花,每一笔一画皆细腻至极,刀法行云流水,每一幅雕刻作品皆见匠人心血与智慧,展现了工匠们对美的极致追求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韵味,令人沉醉。这份匠心独运,让我对古人的艺术造诣油然而生敬意,也不禁对这座大院背后的历史充满了好奇。

离开雷家大院,我们来到了砖茶博物馆。这里是羊楼洞青砖茶文化的展示地。博物馆内,一件件古老的青砖茶制作工具,见证了羊楼洞青砖茶从采摘到制作的全过程。

羊楼洞的砖茶,得益于独特的山川气候和土壤环境,以独特的滋味和香气享誉中欧。据介绍,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经过杀青、揉捻、晒干、渥堆发酵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因此形成了青砖茶独特的滋味和香气。每一块青砖茶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羊楼洞砖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还是一种独有的文化传承。它承载着古镇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见证了中外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青砖茶不仅是一种经济的支柱,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象征。

黄昏将近,我们才离开羊楼洞古镇。透过车窗,古镇独有的山水景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文化宝库展现眼前。那山水间流传的故事,岁月中沉淀的智慧,无一不让人沉醉其中,久久回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