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苦渡之。
——李白《公无渡河》
一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仙李白巨笔一挥,成就了黄河龙门的千古绝唱。
黄河上的龙门不止一处,这里的龙门却由来已久。晋陕交界地、黄河出峡处的河津市,北魏时期就曾被命名为龙门县,“禹凿龙门”“鱼跃龙门”是它最广为人知的古老名片。李白的那一句千古绝唱,只是他《公无渡河》的开篇,全诗不止写黄河,还写大禹治水:“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巅的黄河,经高原越险滩穿峡谷,在河津被巍峨的龙门山挡住去路,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导河凿山,苦战四年,终于在龙门山上凿开一个豁口,从此山断河出,惠泽万世。
龙门山是一座石头山,大禹凿出的那条逼仄通道,历经数千年的河水冲蚀、风雨侵袭,依然“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古往今来,这如天开一般的奇观令多少人叹为观止,煌惶史册、浩瀚诗词、瑰丽传说,将大禹治水的功绩深深镌刻在龙门之上,后人念禹功德,又将龙门称为“禹门口”,并在龙门两岸修建禹庙,千年香火世代祭祀。
我七岁那年第一次看黄河,就是在龙门的铁索桥头。长风烈烈,怒涛翻滚,峭壁夹峙中,一声声咆哮伴随着沉闷的回音震天撼地。而龙门一破,山退水漫,河面骤展,挣脱束缚的河水汪洋恣肆,打着旋儿四处游荡,想往哪里便往哪里。一桥之隔,张弛迥然,既冷酷到底,也温柔至极,几乎没有缓冲。
同一个人,到没到过龙门是不一样的。吹过龙门的风,看过龙门的河,再庸常的人也会忘记日子的琐碎,再胆怯的人也恨不能痛饮狂歌,何况是谪落人间的诗仙李白。他用惊天地泣鬼神的如椽大笔,在写黄河、写大禹之后,还要写一个狂而痴的被发之叟:“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这是从汉乐府里发出来的喟然长叹:“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当奈公何啊,在龙门的如雷涛声里,三百年后的诗仙捕捉到了历史深处传来的那一声叹息。他带着激赏、痛惜和惆怅,郑重其事地将这个不知名、不听劝、不顾生死的被发之叟,与黄河、与大禹并列,不可思议又浑然天成,犹如龙门上下,黄河从最窄到最宽的惊天蜕变。原来,他写黄河、写大禹、写被发之叟,只是为了确认人类在理性、灵活、识时务之外,还需要狂、需要痴、需要一条道走到黑的热烈执着。
二
一次又一次来拜谒黄河。
曾跟在爸爸身后在岸边捡鹅卵石,曾偷偷地让冰凉的河水淌过指间,曾带着孩子在湿软的沙滩上踩水,也曾一个人坐在河边发呆。永远喧哗又永远沉默的涛声,安慰过我无可申告的忧伤,收容过我无处安放的窃喜。不止一次提起笔,想为黄河写一点什么,但最终又不得不放下,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借用诗人余光中的一句话:“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胎记,能说什么呢?
河是黄河,津是渡口,“河津”这个水气氤氲的名字,就是依黄河而来。黄河上的渡口数不清,河津的龙门渡却独得地利。它挟大河而踞秦晋,地势险峻,河道最窄,历史上不仅航运发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秦人自此东渡,韩原破晋始窥中原;隋末李渊由此西进,直取关中奠定大唐基业;金军攻灭北宋后,悍将娄宿从这里渡过黄河杀奔长安;明末李自成从龙门直捣幽燕,倾覆大明三百年江山……多少兵戈往事、旌旗变幻系于一渡之间,甚至改变了历史走向。
抗战时期山河破碎,龙门成为日寇进攻西北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大小小的战斗,几乎每天都在发生。1938年12月,日伪军4000多人携重炮飞机狂轰滥炸,700名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拼死一战,290名官兵壮烈殉国。1941年10月,日军兵分三路强攻龙门,千年禹庙被夷为平地,黔军新八师官兵从黄河大梯子崖奇袭成功,守住了龙门、守住了西北、守住了近半个中国。
这一处的山河太厚太重,而我知道的又太少太轻。在史料中第一次看到黄河大梯子崖的名字,我才惊觉龙门东岸悬崖之上,我一回头即是的地方,不止是热闹的景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
登黄河大梯子崖,步步惊心处处留神。
所谓“梯子”,是在原本无路的悬崖峭壁上,一斧一锉开凿出来的石阶,高低参差,宽窄不一,直上直下,空中鸟瞰宛如悬挂于峭壁上的天梯。手脚并用、气喘吁吁地攀爬间,一根作为护栏的铁链,在峡谷的烈风中摇摇晃晃,咣当作响,尤觉刀削斧劈的巨崖之危、波涛翻涌的黄河之险。
大梯子崖之上,曾建有倚梯城。据唐《元和郡县图》记载,作为俯瞰黄河龙门段的制高点,北魏时期梯子崖上曾屯兵筑城,“非倚梯不能上,故名倚梯城”。大梯子崖是它悬于绝壁的唯一出口,也是一夫横戈千军莫开的关口。距今1500多年前,北魏太和21年夏,雄才伟略的年轻帝王魏孝文帝,曾登上倚梯城来巡视他的疆域。
如今,倚梯城早已倾颓成墟,大梯子崖还有保存完整的365个石台阶,总长168米,垂直高差逾百米。那“一斗石头一斗银”的传说,道尽了大禹子孙们一寸一寸、一步一步凿石为梯艰难与风采。千百年来,这条绝险古道上,走过谋生的商旅,走过驮炭的骡马,走过奉命征伐的将士,也走过豪情万丈的诗人和艰辛求法的僧侣。当魏孝文帝踏着天梯登上龙门之巅,远眺江山如画,近听惊涛拍岸,他的眼前是否闪过旌旗猎猎马鸣风萧的战场厮杀?他的耳边会不会回响起《公无渡河》的箜篌悲声?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在群雄割据的乱世,来自漠北草原游牧民话的拓跋鲜卑一族,能乘势而起统一中原,在激荡融合中淬炼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不仅因为弓马娴熟骁勇善战,更在于其深谙"胡汉融合"的治国智慧。一路南下一路汉化,到了魏孝文帝,更是为推行改革不惜与保守势力殊死一搏。当他发出重修尧舜禹庙的诏令,当他在倚梯城的禹王庙里燃起香火,在强化北魏政权正统合法的同时,或许他心底也涌动着更为复杂的情感吧——在那些同样以改革者姿态打破陈规的上古贤君身上,他照见了自己力排众议南迁汉化的大孤独大沉痛,但也因这大孤独大沉痛,对这些上古贤君生出惺惺相惜的理解和同情。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谁的人生中不曾有过这样一条河呢?不论帝王将相还是堕河狂叟。
四
倚梯城大禹庙的原址上,与龙门遥遥相对,已经复建起一座新的大禹庙化龙殿,殿门上的对联是梯子崖景区董事长杜枝俊撰写的。上联是:登天梯瞻禹绩有志方能凌绝顶,下联是:览众山启新程无意自然跃龙门,横批:化尔为龙。
杜枝俊的家就住在深深的大山里,在他幼小的记忆中,山的那边依旧是山,唯一的出山道路,就是悬崖之上的大梯子崖。坐在父亲的肩膀上,他第一次走出了大山,见识了山外的世界,也在内心埋下了飞翔的翅膀。从大山到大海,从大海又回到大山,“化尔为龙”,从来不是羽化登仙的神话,而是“公无渡河苦渡之”的痴绝。
大禹治水、鱼跃龙门的故事,史实和神话相互杂糅,难以区分。外面的人,多以为那是美好的神话,而在诞生它的这片土地上,很多神话却成了真实的历史。当年日思夜想要走出大山的游子,又义无反顾回到大山,把一个连入口到找不到的荒凉地方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就有多少次面对艰难的“一跃”:玻璃栈道蜿蜒凌空,跃龙电梯一飞冲天,贴壁攀岩飞云可渡,“跃龙门”游船让人人都能“化而为龙”……梯险、石奇、谷幽、潭深、瀑美,游客为黄河大梯子崖总结的“五绝”,让登天梯、跃龙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梦想。禹启开石、千年古道、北魏故城,那些曾经掩没在典籍中的文字,在黄河游船的一声长号中渐渐复活。
大禹劈山,北魏凿石,登天梯跃龙门,不是同一批人,却是同样的人。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那种九死无悔绝不丢盔弃甲的刚韧,那种不计成败敢在绝路中走出生路的孤勇,用河津话说,叫做“硬”。
果然是这样磅礴壮丽的山河才能孕育出这样铁骨铮铮的志士,果然是这样的气节风骨才配得上这样豪迈凛然的山河。
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笔下,那个不守信用的武陵渔民再也没能找到桃花源,但黄河大梯子崖的桃花谷里,十万株山桃花带着血色的光芒灼灼盛放了数千年。
是的,倚梯城是军事要塞,梯子崖是军事栈道,就是这样一个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居然藏着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因紧靠黄河,水汽充足,每年三四月间,乍暖还寒时候,这里的桃花就开了,是北方桃花开的最早的地方。适逢其时,黄河上游冰凌消融,水量大增,“桃花浪起,鱼跃而上之。跃过者为龙。”能跃而为龙的总是极少数,渺如微尘的我们,更盼望着十里桃花竞相怒放。薄如蝉翼的粉白花瓣舒展摇曳,暗香浮动,用漫山遍野的婉约旖旎,为雄浑苍凉的黄河铺陈出明媚娇俏的春日浪漫,像出征将士的铠甲里意外夹带的一枝青青柳色,让我们想起拂面的春风,温柔的母亲,孩子吹弹可破的娇嫩肌肤和一点万事平安的祈愿。
传说这些山桃花是大禹因思念妻子种下的。那么,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不得已,饱含了多少无法言说的思念和深情?那些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里,又牺牲了多少本该有的人间烟火和寻常滋味?那些追随大禹的民夫,那些开凿石梯的工匠,那些驻守要塞的将士,一定都来过这里看桃花吧,那些鲜艳、芬芳、风轻轻一吹就飘零飞散的桃花,一定也深深地安抚了他们风尘仆仆的征途和辛苦劳作的间隙。
从桃花谷一路走去,清澈的山泉在乱石层叠中化身曲水流觞折水瀑布,跳跃着,奔跑者,一跌再跌,如欢快活泼的孩子,清音悦耳,水气蒸腾,最后顺着山势从万丈高崖纵身一跃,飘然如烟。据说,凡是壮观的瀑布,都是河流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不,我们不壮观,也没有奇迹,但一瀑飞流有喷珠泻玉的美,大河浩荡有摧枯拉朽的美,桃花盈谷有静默耀眼的美,就是一棵树、一株草、一淙细流,也都各美其美,就像写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李白,也写下了“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河无恙,烟火如常,已经是岁月最美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