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望好时光的头像

张望好时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0
分享

遇见青稞酒

到了青海,不止会缺氧,还会词穷。

扑面而来的高原的云,离人那么近,几乎触手可及。你看那薄如蝉翼的藕断丝连,那豪华奢靡的蓬松暄软,或驻足淹留,或瞬息万变,衬着天空明净空灵的蓝,朴素、纯粹,没有别处那种居高临下的威仪,反而有一种慈柔亲近之意。阵雨将临,密不透风的阴云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出浓淡不一、曲直各异的巨幅水墨。当云朵缓缓移动,把巨大的阴影投向一条河,一座山、一片草原,以及草原上的丹霞峭壁、五彩经幡和慵懒羊群,明暗掩映间,既苍茫清冷,又自在悠然,让人想起边塞诗里的孤城、黄沙、羌笛和边月,想起远古传说里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盛大酒会,以及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各路神仙的瑰丽迷人,想起被神秘的宗教气氛所笼罩的神山圣湖,一切在眼前的和不在眼前的,因为有了云,便有了无限的诗意和生机。

此行的目的地,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对这个面积3424平方公里、人口40万、隐逸在大西北褶皱里的小城,我原本一无所知。千里迢迢赶来,是因了这里土生土长600余年的天佑德青稞酒的邀约。北纬30度的黄金酿酒带,河湟谷地肥沃的黑钙土,祁连山纯净的冰雪融水,饱满圆润的五彩青稞,千百年来不断杂糅改进的酿酒技艺,让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通衢重镇,成为中国青稞酒的源头和中心。但对一个从不喝酒的人,吸引我的不是酒,而是因酒牵起的西北边陲与中原腹地之间,在迥然不同的背景、历史和文化之后那若隐若现、古老久远的不解之缘。

来之前,只是简单了解到,天佑德青稞酒始于唐,兴于明,盛于今。现任董事长李银会,山西运城绛县人,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硕士研究生,创业三十余年,进过国企,开过店铺,卖过电脑,2005年出资收购国营互助酒厂(天佑德青稞酒公司前身)并进行重组改制,2011年天佑德青稞酒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

如雷贯耳的名校毕业,为什么选择从商?那么多繁华富庶之地,为什么选择青海?竞争激烈的各种商机赛道,为什么选择天佑德青稞酒?还有,那个17岁考上大学连15元学费都要东拼西凑的贫寒少年,为什么能成为带旺一地经济、惠及一方百姓的致富榜样?当我在为高原之行瞻前顾后、犹疑不决时,就是这份简单的资料里那么多异于常人的“为什么”,坚定了我的青海之旅。

对青海最早的印象,来自小时候背诵的地理课本: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长江、黄河的源头,是藏、蒙等多民族聚焦地,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后来,是历史课本上频繁的朝代更迭,是西北边地与中原王朝的相爱相杀:羌人游弋,匈奴逐鹿,吐蕃争雄,中原安抚……但随着文字流传下来的宏大历史叙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终究是有隔膜的,文字背后的基因密码,要一次又一次被激活重塑才能生生不息。就像我背熟了地理、历史书上的每一个段落,仍然不知道,我的晋南先祖早在千百年前,就曾历尽艰辛踏足过这个地球上海拔最高、空气最稀薄、阳光最强烈的地方,并与土族的先祖吐谷浑有过无比亲密的联系。

吐谷浑原本是慕容鲜卑首领慕容涉归的儿子,后率众从辽东一带西迁青海。他的孙子叶延建立政权之后,思其功业,遂将他的名字作为了政权的名称。在战火纷飞、险象叠生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吐谷浑王国前后延续320多年、版图拓展至青海全境,创造了“一部鲜卑史,半部游牧民族史”的辉煌。除了能征善战的民族特性,吐谷浑王国的兴盛,显然与他们最早引进青稞并大面积种植分不开关系。640年,吐谷浑首领求娶唐宗室之女弘化公主,成为唐朝的属国,这比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还要早一年。但是,唐太宗与松赞干布先后去世后,日渐强盛的吐蕃屡次侵犯吐谷浑,公元670年,更是将吐谷浑国王和弘化公主驱逐出境。唐高宗李治大怒,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10万精锐征讨吐蕃。

薛仁贵来自绛州龙门(今山西运城河津市),至今,在河津市修村东南的白虎岗上,还有一孔坐东向西、窄小逼仄的土窑——薛仁贵寒窑。薛仁贵就是从这里应募从军走向金戈铁马的战场,用40年出生入死几无败绩的卓越功勋,留下了“三箭定天山,一戟安社稷”、“神勇收辽东”、“一帽退万敌”等辉煌战绩,历代帝王对他不吝赞美之词,唐太宗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唐高宗不仅赞他的勇:“古之勇猛者,无一人可敌卿。”也叹他的忠:“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唐玄宗说:“勇猛罕见,古之未有。”连宋太祖赵匡胤读书读到到薛仁贵,也说:“此人,猛焊一矣。”民间更是把他传成了神,戏曲舞台上,《白袍记》《汾河湾》《薛仁贵衣锦还乡》《薛仁贵救驾》《薛仁贵传奇》等,久演不衰,世代传唱。这样一代传奇名将,却在奉命为吐谷浑征讨吐蕃的战争中,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败绩:就在他率军攻坚陷阵、斩获无数、胜利在望时,副总管不听军令擅自起兵,被乘虚偷袭的土蕃全军覆没,吐谷浑沦陷,薛仁贵被流放。

在漫长的历史上,不同文明、政权、民族的交往、接触、碰撞,往往伴随着强者之间的较量、对决和血与火的厮杀,但也免不了妥协、折中和权衡:不是不能以战取胜,只是获胜的代价过高或可能性不大。如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就有许多人不屑和不满:“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这既是对和亲的无奈甚至屈辱的敏锐感知,也是对和亲女子的无限同情。文成公主从长安到拉萨,在路上整整走了三年,又在吐蕃生活近40年,虽历尽艰辛,但也不尽是一副哭哭啼啼的悲惨情状。她带着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一路传播扩散,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因体恤百姓的生活苦寒和辛苦劳作,她让自己带来的工匠向当地百姓传授内地的酿酒技术,使青稞酒的纯度、口感及产量大幅提升,“端起酒碗想公主”的歌声至今不辍。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很高,松赞干布专门为她修筑布达拉宫,她的诞辰和到达拉萨的日子,也成为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陈陶的《陇西行四首》,描述了和亲对民族间互通有无、相互塑造的作用。同样,薛仁贵在战场上用武力未能争取到的臣服,后来的“山西客娃”们,用贸易和文化给予了补偿。

青稞的大面积种植,不仅为雪域子民提供了主要的粮食作物,用它酿制的青稞酒,也成为一种精神养分和文化符号。青稞酒的由来有许多种传说,但始终都伴随着战争、贸易带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天佑德青稞酒为此梳理总结了对青稞酒发展史具有重要影响的十一位代表人物,其中,有春秋战国时期被秦国俘虏又冒死逃回并凭借学到的农耕、酿酒技术成为部落首领的羌人无弋爰剑,有把青海纳入汉朝版图的西汉著名将领赵充国,有以“舞马衔杯”将青稞酒送入唐朝宫廷的吐谷浑国王慕容拾寅,有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文成公主,有屯田互助、将蒸馏白酒技术带入当地的成吉思汗部将格日勒特,更有公元1373年继承祖业创办“天佑德酒作坊”的藏民三木德。最特别的是,还有明代一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山西酿酒师傅“张大工”。

明初朱元璋登基之后,为巩固边防,解决将士粮食短缺问题,效仿宋代实行“开中法”,召商输粮。在以辽阔盐池著称的“盐运之城”运城,长期实行的“盐业专卖”制度也因此有了松动: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关地区,可以换取食盐的运销权,当时在河东地区从事食盐运销的商户多达500多家,其中一部分就辗转往来于晋青之间。同时,朝廷为移民实边,将晋南汾水盆地“丁多地少及无田之家”迁往西北地广人稀之地,大量晋南工匠移民青海进入河湟地区。“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这些客居他乡、开铺经营的山西人被当地人称为“山西客娃”。

离开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农耕文明发达的家乡,在青藏高原极端的低温、干旱、强风中,这些来自运城的“山西客娃”,会怎样思念富庶昌盛的故土?又用什么来抚慰萦绕不去的乡愁?总要有一杯酒吧,或人生得意,或块垒难平,甚至晚来风急时,寒关边声里,总要有一杯来自家乡的酒一饮而尽,醉它个三万六千场,才能消融那无数的悲欢、聚散、故事、心事和一言难尽。于是,一位姓张的酿酒师傅,受邀从山西杏花村款款而来,带着游子们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

“汾酒的大兴盛在明朝”,汾酒与青稞酒,各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基因,但山西与青海,都曾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接壤地带,他们在漫长的征战、对抗中,也共处、相融,终于达到“相忘相化,而不易以别识之”的境界。就像酿酒的张师傅,究竟是受同乡的邀请而来,还是随威远镖局进入互助,将汾酒的酿造技艺带入青藏高原?现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利用杏花村的酿造工艺与配方,改良完成了青稞酒从发酵酒到蒸馏酒的升华,酿出了威名远扬的“威远烧酒”,让“开坛十里游人醉,驮酒千里一路香”的佳话闻名西北。

就是这些细碎的、看似无关紧要甚至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凡人小事,默默地为历史走向奠定了庞大坚实的根基。只是当年“山西客娃”千里迢迢溯黄河而上,为蛮荒的青藏高原带去精湛的酿酒工艺时,不会想到600多年后,一位名叫李银会的后人,会循着他们的足迹,把始于唐、兴于明的天佑德青稞酒,从一个区域性的产品推向世界,创造了又一个商贸辉煌和高原传奇。

李银会家族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从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的家乡走进北京大学,是整个家族的骄傲。大学毕业,许多同学选择出国,李银会却进入一家“华能地学高技术联合公司”做业务员,负责西北区域的电脑销售业务。他从赊销电脑开始,到为大公司和行政单位配置网络办公系统,扎实而迅速地积累着财富。如果说在一般人眼里,“北京大学”几个字自带光环,北大毕业去卖电脑的李银会,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打碎了这光环,因为他心里燃烧着一团火焰:“我对家族有责任,家族对我有厚望。”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是他赋予自己的责任。北大的老校长许智宏说:“从事细微工作,并不影响这个人有崇高的理想。”2023年4月,李银会向母校北京大学捐赠价值1亿元企业股权,成立“北京大学天佑德教育发展基金”,搭建青藏高原文化研学与传播交流平台,帮助青藏高原的学子们改变人生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谁的人生没有梦想?但命运神秘难测,有时候也许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更多的时候,一缕微风、一道缝隙、一个善意,甚至是15块钱的学费,都可以改变人生的走向。李银会说:“应该感谢我们这个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是的,时代大潮裹挟着每一个平凡的个体,有人乘势而上,有人随波逐流,以不同的姿态迎来各自的道路。但李银会接受过命运的微风、缝隙和善意,知道它们于一个普通人的分量,所以愿意将他们成倍地回馈社会。

2005年,中国白酒行业开启了“黄金十年”,踌躇满志的李银会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风口”。组建于1952年的国营互助酒厂,由于经营不善进行经营体制改革,李银会果断出手收购了这家企业。互助酒厂生产的互助头曲酒在青海家喻户晓,李银会在接待客人时也都用这个酒,他对这家企业的经营情况关注已久,胸有成竹。企业收购后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2007年达到3个亿,2009年卖到8个亿,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天佑德青稞酒从单一的白酒业务发展到与葡萄酒、威士忌、低度青稞酒等多业务形态融合,在西藏办了工厂,在北京开了公司,在美国纳帕建有酒庄,还进军了互联网、健康白酒,成为一个跨国经营的公司,累计上缴税收 40多亿元。李银会不仅带动家族30多人走出大山走向富裕,还通过企业直接间接创造了3万余人的就业岗位。他发起设立的“青海天佑德教育基金会”,在环保、生态、救灾、教育、精准扶贫等公益活动中,也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

《尚书》记载,商王朝的开国元老伊尹在告老还乡时,跟商王有过一番对话:“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这被认为是天佑德品牌理念的起源。伊尹是商朝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任丞相期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被誉为“元圣”。藏民三木德创办的一个小酒坊,为什么会命名为“天佑德”?李银会作为传承者,以“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为行为准则,这其中蕴含的晋商以诚为本的职业操守,与“天佑德”的精神内核,又存在着怎样隐秘的联结?天佑德青稞酒传承600余年的“清蒸清烧四次清”无断代古法工艺,与在此基础上开创的“天酿工艺”,都是天、时、人、酒的合而为一,是不是河湟文化与河东文化交流的回响?

我带着懵懂匆忙赶来,离别之际却带着更多的疑惑。当青稞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度,以烈酒的品质绽放生命的奇迹,我只有端起一杯青稞酒一饮而尽,如果非要说点什么,只能说,我就是寺庙外,那个排队等候磕头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