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焱的《护士长手记》,发表在《十月》杂志2025年第3期上。我是昨天才看到的,一边看一边暗暗赞叹:写的太好了!好在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瓷实,每一句语言都那么精准,每一幅画面都那么温暖,花团锦簇,生机勃勃,像杜甫笔下的“春天树”。忍不住给她发了个微信,她回:“这就是自己的经历,心里养了好多年,然后写出来了。”
认识徐焱,是在2019年3月《山西文学》举办的改稿会上,当时,我们分在同一间屋子。对她的第一印象,是美,明目善睐,温婉飘逸,飘带蝴蝶结衬衣外面穿一件牛仔西服,配一条微喇牛仔裤。
从300余件来稿中选出的33篇符合条件的作品,被编制成《山西文学》改稿会合订本,收入其中的有徐焱的散文《潘安是谁》和我的散文《欲飞还敛山河梦》,都是写历史人物的,也由此,我们一见如故,谈辛弃疾的词,杜甫的诗;谈《红楼梦》里的王夫人、薛宝钗;谈《三国演义》里的孔融和建安十三年的那些事……
徐焱是山西定襄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她在医院工作十多年后弃医从文,到文联从事文字编辑工作。平常喜欢读小说,背古诗,写散文,好像还成立了一个读书会,所以闲谈起来引经据典,知识储备非常丰富。最出乎意料的是改稿会结束,她发表的《山西文学2019改稿会絮语》,洋洋洒洒万字絮语,详细记录了改稿会全过程,尤其是各位点评老师的发言和指导。她把这看做是“改稿会之后的第一个写作训练”,但她对生活的细致而自觉的观察、记录、思考和“知而行之”让我深深感佩,也许,这也是她能勇敢坚定地放弃本来驾轻就熟的行业,投入另一条事业道路的底气。
《护士长手记》记录了一对早产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27天住院经历。但劈面第一句,却是“一直以为,于写作而言,我在医院工作的十几年是人生中走过的一段弯路。”在医院工作十多年后弃医从文,徐焱以为,“我与医院的人和事已经相忘于江湖”。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护士长”的呼唤,和医院成立70周年新技术图板上的一张展示照片,激发了她的叙述冲动。这张照片,是两名护士正在为那对还没有脱离危险期的双胞胎患儿进行静脉穿刺,其中一个就是“我”。
文章的结构并不复杂,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叙当年对双胞胎患儿的救治经过,第二部分是回忆当年在省儿童医院学习进修的情况,第三部分是多年后对患儿和家属的寻访。说起来简单,但将简单的事情叙述的引人入胜,就不简单。
首先,是每一个时间节点、治疗细节甚至当时的呼吸、情绪都纤毫毕现。徐炎平时应该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记录的人,但为写此文,她还专门去调阅了当时的医疗记录,她的严谨和认真让作品鲜活真实,呈现出细腻的肌理与动人的力量。一对未足月的早产儿,一个体重仅1400克,一个仅1350克。2010年9月,一个县级医院,从技术到装备,都还不具备收治这样重症病例的条件,但“如果我们拒绝收治,家属在没有经济能力转赴省级医院的情况下也许会放弃治疗;冒险收治,则意味着我们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去完成一项没有把握的临床试验。”最后,医生、护士长和患者家属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就像签署了一份生死契约,从此休戚与共。”这种医患之间的信任、托付和担当,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尤其可贵。
其次,徐焱作品的语言文采斐然,极其准确,婉转繁复的咏叹,如锦上添花而不觉累赘。她写匆匆赶来准备伺候月子的患儿婆婆:“坏消息与好消息结伴而来,无法判断的福祸相倚,已经超出她的人生经验,她束手无策地坐在病床上,眼神像一个病人一样无力而茫然。”她写抢救患儿的紧张惊险:“她们每一次呼吸暂停的大约20秒左右的时间里,我们也集体发生呼吸暂停,眼睛死死地盯着婴儿的胸腹部,直到她们再次恢复一起一伏的呼吸,我们才能长长地吸一口气。”她写回到家里也放心不下患儿的心情:“每一次即将抵达最坏想象的瞬间把自己拉回来,然后又在不自觉中开始下一次想象。”她写为患儿采血时的自我矛盾:“当鲜红的血液一滴滴流进采血管的时候,我一直在承受着考验:多一滴都害怕浪费;少一滴又担心影响标本。”她写患儿病情有所好转时医生和家属互相不能明说的默契:“对于医生来说,早产儿病情本身就瞬息万变,忌讳这种绝对性的表述;对于家属来说,民间有“说凶真凶”“说吉反凶”这样的忌讳。”她写在省儿童医院进修时要去新生儿科学习的坚持:“我站在护理部,以沉默表达着我的坚持。到最后,沉默也会成为一种精诚所至的力量,结果就是金石为开的妥协。”她写看到儿科护士交接班时的繁忙和秩序:“这种氛围里,我有一种失语者的庄严。”她写寻访到当年患者家属时的惊喜:“我不是来让人家感激的,但激动之下我竟然忘了谦虚。”她写冒然寻访后自觉唐突的匆匆一别:“告别,不是后会有期,而是不日再来。”
……
细致生动的叙述,也为基层医疗进步留下一页页珍贵的记录:“这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已经开展的新技术,二十年后才成为一个基层医院的新技术和新项目。落后中的进步,于我们的意义,仍然是零的突破。”从中我们也得以窥见,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是怎样艰难而持续地推动着基层医疗技术的进步,并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为普通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和帮助:“在新生儿科学习的时间里,我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任务:股静脉采血、婴儿培养箱的使用、光照疗法、早产儿的护理。如果没有这几项护理技术的加持,我们的儿科会没有后来的发展,我也不会成为后来的我。”
当年参加改稿会的点评老师育邦,是《雨花》杂志副主编,当代诗人,小说家。他在分享写作经验时说:“一个作家和另一个作家区分的不是才华,而是观察事物的独特的方法和艺术性的描述,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要具备这样的准确性,还要具有普遍的审美光芒,和文学的独创性。”徐焱的作品给我感觉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