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缠绵,如烟似雾,接连数日不曾停歇。猖獗一夏的暑气终于溃不成军,潮湿的清凉在檐角廊间流转。肌肤终于挣脱了粘腻的桎梏,这个太过炽烈的夏天,几乎让人忘记了被秋风亲吻的滋味。
雨丝渐疏时,暮色已垂。庭院里浮动着沁人心脾的凉意,电视机屏幕上映着妻专注的侧脸。她时而为剧中人开怀,时而蹙眉轻叹,那般投入的神情,让我不由莞尔。年过半百之人,追剧时竟还如少女般痴嗔,想必在她心里,自己永远都是年轻的模样。而我呢?何尝不是被方寸屏幕所困,电话、微信、网购……手机俨然成了身体外延的器官。
网上浏览了一下新闻,正准备细看“俄乌冲突”的最新报道,发现手机电量殆尽。于是,急忙去充电。突然,整个小院瞬间变黑,原来是停电了。一下子进入黑暗,眼前一片漆黑,先前眼里的光彩世界消失的无踪无影。妻子禁不住大呼小叫起来,“快去看看,是不是都停电了?”我不耐烦地说:“你为何不出去看看?”这些年我们都醉心于自己的爱好里,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浪漫温情,在岁月的磨砺下,只剩下彼此斗嘴——这成了我们近几年最好的交流方式。“别人家都有电!”我没好气地说。“肯定是咱家跳闸啦,赶快找电工修一修。”妻子用命令式的口吻安排我。“你看看,现在晚上几点了,难道电工就不休息吗?”妻子暗生闷气,只好不再做声。
一阵适应之后,眼前渐渐明朗起来。于是,拿一个马扎坐在院中。妻子一看今夜不会再来电,也跟随其后,坐在我旁边。夜色朦胧,雾一般的水汽弥漫于空中,粘在肌肤上,凉凉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惬意。池塘里的蛙声此起彼伏,演奏着盛大的音乐会,想把整个夏季积蓄的能量全部展示出来。其间,还夹杂着蟋蟀和蝈蝈的低吟浅唱,虽说没有蛙鸣的宏大,但也别有一番滋味。我和妻子好长时间没有说话,我沉浸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里。“咱们来这儿盖新房子应该有三十年了吧?”妻子不知从哪儿冒出这么一句。从诗意里回到现实,“是啊,整整三十年啦!那年规划,我们搬过来时,女儿还不满一周岁呢!”“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咱们的外孙女都四周岁多了。我们能不老吗?那时我们真年轻,一点都不怕吃苦受累。你推车子,我上土,咱们一夜就把屋地垫好。”“唉,现在可没有当年那股精气神喽!”
一阵唏嘘,一阵叹息,又一阵笑声。“时间都去哪儿?我们还没有好好享受,转眼就老了。”这首歌的歌词真好,沁人肺腑。
三十年的光阴,送走了我和妻子的青春年华。我们却用勤奋和汗水改变着生活:1996年春天盖了一排沿街房,1997年秋天又盖起四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2011年春天拆掉沿街房又盖起四百平的别墅楼;2006年女儿小考进入弘德中学读书,2009年女儿中考进入商河一中读书,2012年女儿高考进入大学读书,2016年女儿考编入职成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2019年春天女儿迈入婚姻殿堂,2021年外孙女降临人间,2024年外孙又喜临我家;2020年冬季,我晋级高级教师,2021年秋季进入商河县新航实验学校工作;2019年妻子退休领取工资。屈指算来,三十年披星戴月我共送了16届初中毕业班,大约1500多学生。
时间改变了我和妻子,但是我和妻子也改变了生活。感恩生活,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时代给予我们不懈的奋斗动力,是好政策给予我们无尽的源泉。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的小家哪会有今天的成绩呢?
夜雾渐浓,在发梢凝结成晶莹的珠玑。我们依旧不愿入睡,任记忆在夜色中缓缓流淌。不觉又忆起我俩初识的那一时刻。初次见面是1989年的秋天,在夕阳的映衬下,妻子明目善睐、秀发娥眉,身材窈窕,着一件带碎花的白色上衣,下穿藏青色的直筒裤,黑色的半高跟鞋。雅致大方,清秀靓丽。可能是两情相悦始于颜值吧,看一眼就注定她是我命中一生相伴之人。风风雨雨,我们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三十多年。青春不再,容颜渐老。每当妻子看到我不断增多的白发时,总是说,年轻真好!可惜,那时的岁月不再……
感谢这场不期而至的停电,让我们得以从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中抽身,重新看见彼此眼里的星光。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温情,原来一直都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
夜深人静,明日灯会再亮,但我们已经重新点亮了心中的那盏明灯。就让我们携着这份温暖,继续相伴前行。待到他日回首,这无电之夜,必将化作岁月长卷中最温润的墨迹——那是我们共同找回的最初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