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祖炎的头像

刘祖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0
分享

梅家河,山乡振兴的楚韵新章

大巴山余脉如苍龙摆尾,在鄂西群峰间勾勒出起伏的轮廓;长江支流似玉带缠腰,于峡谷深壑中滋养出丰饶的肌理。秭归县西南边陲的梅家河乡,这片被《水经注》隐约提及的“巴楚故地”,正以“产业强乡、生态立乡、文旅兴乡”的铿锵步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长卷上,续写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新篇。

山骨铸魂:立体农业的千年智慧

“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梅家河的山形水势,暗合《周礼·地官司徒》中“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的五土之道。13个村落如明珠散落在101.49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从海拔300米的河谷到1200米的山巅,自然天成的“三带”产业格局,恰是古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现代农业诠释。

鲁家湾的晨雾总带着柑橘与茶香的混合气息。作为乡政府驻地,这个依山傍水的村落将“三沼”技术融入宋代陈旉《农书》“粪田之法”的古训,猪舍的粪污在沼气池中化作清洁能源,沼液沼渣回归柑橘园,催生出“金丸缀树”的丰收图景。春末夏初,漫山脐橙花如雪覆岭,空气里浮动的甜香,仿佛是对《楚辞·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的当代应答。

海拔600米的宋家坡,板栗树是最年长的居民。这些扎根岩缝的果树,用虬曲的枝干书写着“十年树木”的古训。村里的老人仍记得,上世纪90年代这里已是“板栗之乡”的核心区,如今新建的登山步道旁,当年“砍树开荒”的警示牌已换成“生态护林”的宣传栏。秋日里,游客亲手摘下的板栗裂开时的脆响,恰似山民们脱贫后爽朗的笑声,应和着《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农耕韵律。

尤家湾的观音堂水库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的烤烟田在风中铺展成绿色波浪。这个以“烟稻轮作”闻名的村落,将“变废为宝”的智慧转化为现代生态农业——烤烟秸秆粉碎还田,烟田废水经湿地净化,连烤房的余热都用来烘干中药材。村支书常说:“咱这是照着老祖宗的法子,走新时代的路。”当烟叶烘烤的焦香与中药晾晒的清苦在暮色中交融,仿佛能听见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的谆谆教诲。

京丈坪曾因“十年九旱”被称作“望天坪”,如今集雨场的青石蓄水池上,“水利为农”四个红字格外醒目。这让人想起郦道元《水经注》中“水德含和,变通在我”的治水理念——村民们用现代管网串联起山间的雨水收集池,让“天上来的水”流进茶园、果园,更流进了“人定胜天”的信心里。高海拔的凉湿气候滋养出优质的中药材,当归、党参的药香里,飘着“神农尝百草”的济世情怀。

从低山柑橘到中山板栗,从高山烟叶到全域茶园,梅家河人用海拔落差编织出立体农业的锦绣。这不仅是对“因地制宜”古训的坚守,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当无人机掠过山峦,镜头下的“三带”产业带如彩色飘带缠绕山间,恰如《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叙》中“审曲面势,以饬五材”的造物智慧,在新时代的山乡焕发新生。

水韵养脉:生态循环的当代诠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梅家河的水,既是滋养万物的乳汁,更是生态循环的动脉。这条流淌在大巴山余脉间的河流,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也见证着“绿色发展”的现代转型。

在王家坡的脐橙园里,“猪-沼-果”生态链的标牌格外醒目。猪圈旁的沼气池像一个沉默的魔术师,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95%的粪污综合利用率,让“变废为宝”不再是传说。果农们算过一笔账:改用有机肥后,脐橙的甜度提高了2度,农药使用量减少了三成,收入却增加了近四成。这让人想起《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生态智慧——当人类对自然保持敬畏,自然的馈赠便会源源不断。

桥头沟的板栗林下,腐叶与泥土正在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村里推广的“林下养殖+落叶还田”模式,让板栗产量提高了15%,化肥使用量却下降了30%。这种“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实践,与《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不谋而合。春雨过后,菌菇从腐叶中探出头来,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种和谐共生的最好奖赏。

“扮靓梅乡”行动中栽下的2000多株新绿,如今已在房前屋后抽出新枝。龙王山村的彭家岭,曾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后进村,如今通过“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乡处理、县统筹”的五级垃圾治理链,实现了“房前屋后无杂草,田间地头无垃圾”。傍晚时分,老人带着孩童在新修的步道上散步,溪水潺潺流过青石铺就的沟渠,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风光。

龟坪河的溪畔,生态护岸工程如绿色绸带蜿蜒。村民们放弃了过去“炸山取石”的短视行为,改用生态袋垒砌河岸,岸边栽种的垂柳与菖蒲,既固土保水,又成了水鸟的乐园。这种“道法自然”的治理智慧,与《淮南子》“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的治水理念一脉相承。当白鹭掠过水面,翅尖激起的涟漪里,倒映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梅家河的水,不仅滋养着作物,更滋养着文明。从“有机肥替代化肥”到“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从“五级垃圾治理”到“生态护岸建设”,梅家河人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古人所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文脉续魂:非遗新生的楚风新韵

“楚有才人,生于斯地。”作为屈原故里的边陲乡野,梅家河的文化血脉里,始终流淌着“上下求索”的精神基因。当皮影戏的灯影在幕布上跳动,那些穿越千年的楚韵,便在山乡的夜空里苏醒。

梅家河乡文化站的皮影戏传习所,总在傍晚时分亮起一盏昏黄的灯。马尚容、梅国等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皮影制作、表演和教学,确保技艺延续,2011年该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县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保护基地。幕布上《上下求索之屈原》的故事正在上演——屈原行吟泽畔的身影,与山民劳作的场景交相辉映,古老的皮影戏在新编的剧情里获得了新生。作为全县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保护基地,这里每年举办“非遗闹元宵”活动,当锣鼓声在山谷间回荡,《楚辞》的“兮”韵仿佛与山民的号子融为一体。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的魅力,在于它能将天地万物浓缩于一方幕布。梅家河的皮影艺人不仅演绎传统剧目,更将乡村振兴的新故事搬上舞台:《脐橙丰收》里果农的喜悦,《修路记》中村民的执着,《生态家园》里的绿色梦想,都通过那些染色的驴皮影人,变得生动而鲜活。这种“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创新,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了当代生活。

在红梅小镇的民宿“伴间房”里,墙上的老照片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一张1975年梅家河乡卫生院的黑白照片,记录着34名医务人员背着药箱翻山越岭的身影;另一张新世纪的教学楼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比阳光更灿烂。99.8%的义务教育完成率背后,是“耕读传家”的古训在新时代的延续——就像地面卫星接收站转播的18套节目,既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让“诗书继世长”的传统有了新的载体。

下里坪的茶园里,采茶姑娘的歌声带着楚地特有的婉转。“宜红早”茶叶的制作工艺传承自明清时期的“峡州茶法”,如今通过“茶园观光+采茶体验”的旅游项目,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技艺的魅力。茶农们说:“咱这茶叶,喝的不仅是味道,更是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当游客亲手揉捻的茶叶在锅中翻滚出清香,仿佛能闻到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中“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千年茶香。

从皮影戏的光影摇曳到传统制茶的匠心坚守,从卫生院的药香袅袅到教学楼的书声琅琅,梅家河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基因。这种传承,既有“守正”的执着,更有“创新”的勇气,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振兴铸梦:山乡蝶变的时代答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梅家河的振兴之路,恰如这句回荡千年的诗句,充满了探索的艰辛,也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当乡村旅游大环线如绸带般串联起13个村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彭家岭过去是‘泥巴路、土坯房,姑娘不愿嫁过来’,现在是‘水泥路、小洋楼,城里客人住不够’。”这个曾因脏乱差闻名的村庄,通过“七洁行动”焕发新生,前庭后院的花草果蔬,既美化了环境,又成了游客眼中的风景。这种“内外兼修”的改变,正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

电商服务站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来自全国各地,从这里发出的不仅是“梅家河牌”农产品,更是山乡与外界对话的信号。“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通过互联网,咱的板栗、茶叶都成了网红产品。”村民小王的话道出了山乡的新变化——当户通公路率达到80%,当物流车能开到家门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便迎刃而解。

七姊妹山的观景台上,乡干部们正讨论着“红梅小镇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远处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在阳光下转动,近处的露营基地传来欢声笑语,这个曾因“偏远”而落后的山乡,如今正以“文旅兴乡”的定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我们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乡长的话里满是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认同。

谭家岭的柑橘合作社里,技术员正在给果农们培训绿色种植技术。“疏花要留三去一,施肥要氮磷钾搭配……”这些专业术语背后,是传统经验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这里的柑橘品质逐年提升,价格也翻了几番。“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技术吃饭。”老果农的感慨,道出了产业振兴的核心密码——只有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强乡”。

在梅家河乡的敬老院里,老人们的笑声温暖了午后的阳光。52.36%的老龄化率曾是乡村发展的痛点,如今通过“三色管理”的健康服务、常态化的体检和心理健康讲座,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政府想得比儿女还周到。”一位老人的话朴素而真诚,这背后,是“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山乡的落地生根。

从“三带”产业格局的铺展到生态循环农业的深耕,从非遗文化的焕新到乡村文旅的勃兴,从S481梅家河至肖家坪段公路工程的建设景象到“彭家岭——铺子坪——红梅小镇——七姊妹——郑家岭”乡村旅游大环线的串联贯通,从基础设施的蝶变到民生福祉的厚植,梅家河的振兴之路,恰似一部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的实践长卷。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低语着变迁,每一张笑脸都在镌刻着进步,正如大巴山的余脉,以低调而坚定的姿态,托举着一个山乡向新而生的未来。

风过梅家河,带来柑橘的甜、茶叶的香,还有皮影戏里的楚韵悠长。这片被屈原精神浸润的土地,正以“上下求索”的执着,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发展共生,乡愁与希望同在——这,就是梅家河,一个在山魂水韵中绽放新生的楚地山乡,一个用实干精神诠释“中国梦”的生动样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