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松杲的头像

查松杲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0/13
分享

量规裁云霞

常有一个困惑萦绕心头:为何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中,不乏从未站过讲台、甚至与教育素无渊源之人?他们如何执掌教育发展之舵,推动攸关未来的教育改革?

我想,大多是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的吧。简单粗暴,但“见效快”。他们也许认为,教育工作就是行政工作,每天只要填几份表格,签几个文件,开几次会议,拍几张照片,所有事情按部就班地完成,就可以了。他们不知道的是,教育这块田地,是需要教师用心去耕耘的。

我们不排除某些管理者也有着满腔热血,有着教育情怀,一心想把教育搞好。但如果对教育一窍不通,对教育管理的原理知之甚少,甚至对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心存偏见,只是一味地将教育行为行政量化,一味地用手中的权力去影响教育,那么最后所能得到的真正效果可想而知。

更有甚者,有些管理者将百年树人的长远事业,异化为个人仕途升迁的短期“政绩”。如此,教育生态焉能不乱?

教育,本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而行政手段却往往带着其量规的冰冷与统一标准的刻板。这是两种不同逻辑的世界,若要合而为一,乱象便会滋生。

教育的本意在于点燃每一颗心灵独特的火焰,而非铸造千篇一律的量产模型。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将教育视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灵动过程。而行政手段则容易将人视为数据表格中可被整齐归类的数字,或是流水线上无差别的半成品。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曾精辟指出教育节奏分为“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而行政指令常如生硬刻刀,截断这生命本应浑然一体的律动,将鲜活的教育过程削足适履,塞入僵硬的“量化指标”的牢笼中。

更深刻的冲突在于:行政管理渴求的是清晰无误的结果确定性,而教育管理追求的是人的无限可能性。行政逻辑要求一切工作精准而无偏差,殊不知教育却如云霞般飘渺多变,其成果往往难以简单计量。

蔡元培主政北大时,曾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此理念恰恰为思想的星火提供了助燃之氧。若以今时某些行政化管理逻辑强行约束,要求师生思想须合于“统一范本”,则北大昔日那种星汉灿烂的学术气象恐怕早已被扼腕止息。钱学森晚年痛心疾首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问,在某种程度上正映照出过度行政化的指挥棒下,那些本应如春笋般破土而出的创新嫩芽被过早修剪殆尽的悲剧。

现在的教师,哪一个不是被各种量化任务推着前行:备课要统一样式、批改要统一模式、听课要达标次数……试问,他们还能有多少时间真真正正去优化每一个课堂,反思每一次不足?同时,各种“不允许”如紧箍咒般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有几位老师敢越雷池一步,主动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

由此可见,教育管理亟需解决的是行政化思维。唯有如此,教育才能走向“善治”之境。

老子曾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教育更当如此,管理者应如园丁,深谙花木生长之性,而非木匠眼中只有尺寸之料。在制度设计上,可以适当为学校与教师松绑,赋予其必需的自主呼吸空间。教育评价的设定,更应从各种冰冷的指标转向“立德树人”之根本,切实关注生命的整体成长。这并非不注重管理,而是让管理如春风化雨,为教育内在的生命力让出广阔舞台。就像天空中的云霞能够展现霞光万丈的壮美,是因为给它留了足够广阔的空间。

真正的教育管理之道,在于深刻认识并敬畏,那生命成长中不可被量规裁切的“云霞”本质。当教育者得以摆脱行政量规的束缚,当每一颗心灵能在自主的土壤上生长,教育的天空才终将迎来云蒸霞蔚的万千气象和蓬勃发展的无限生机。

教育似云霞,岂可量规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