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若琳的头像

孙若琳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508/02
分享

弹痕里的赤子勋章

湘中大地,资水汤汤。在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的褶皱群山里,有这样一位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杨元明。1949年,在新中国的曙光即将穿透历史阴霾之际,他庄严地举起右拳,将生命镌刻进鲜红的党旗。七十五年,从青丝到白发,变的是时代奔涌的浪潮,不变的是那份“把一切献给党”的炽热初心。

在2025年初,我很荣幸能够去拜访这一位传奇人物。记得那是一户不起眼的人家,墙壁上起眼地挂着老人当兵时的照片。一袭整齐的军装,飒爽的英姿,胸前满满的荣誉,即使是黑白照片,也依然挡不住它散发的金光。炮火和岁月的痕迹,似乎忘记爬上这位98岁老人的面庞,眼神里依然是战士般的坚定。

战火锻忠魂,是一名青年战士,更是一名青年党员

1927年出生的杨元明自幼命运多舛,15岁双亲离世后,长兄杨彪秘密加入中共地下组织,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于上海。失去依靠的杨元明辗转流浪,栖身涵洞靠拾荒维生,后被强征加入国民党程潜部队。

解放战争后期,程潜和陈明仁在长沙宣布和平起义,随后杨元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21团3营,在政治整训中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正确的人生方向。

“您是如何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呢?”

“1949年在湘西执行剿匪任务,当时的我担任侦察班长,冲锋在前。在一次战斗中,我班以最小的伤亡取得大的胜利。因此,党组织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团里也决定提拔我为排长。”

“成为一名党员,我感到非常光荣!”“当时的我没有亲人,党就是我的父母,祖国就是我的家!”老人说话的语气渐渐高昂起来,身上闪烁的对党无限热爱的光芒,深深感染着同行的所有人。

1951年,正如歌词所写“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杨元明义无反顾地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上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参战四年,他分别荣立一次二等功和三次三等功,并带着战斗留下的伤痕,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可爱祖国。

“这是立二等功时受的伤。”老人拉起裤脚,平静地说道。左脚上被子弹打的伤疤,像是顽皮的小孩在墙上划下惊叹号。战争废墟、枪林弹雨,仿佛能跨越时空,真实又残酷地展现在眼前。

对那次战役,老人记忆犹新。“记得那是在冰雪中进行的。我们连是侦察连,冲锋在前线。为了减少伤亡,我们边构筑‘猫耳洞’防炮边前进。但是在敌机整天整晚的狂轰滥炸下,我们连在占领阵地后只剩下十几个人了,正、副连长也双双殉国了。”说到这里,老人声音变得哽咽,情不自禁地闭上了双眼。

“上级命令我为副连长,与剩下的战士们继续坚守阵地。子弹三次穿过身体,我感受不到疼痛。两天两晚没有吃东西,我也感受不到饿。因为我的头脑中,只有一个信念——守住阵地!”

“又坚守了一天一晚,在增援部队赶到后,我已失去了知觉,被救援战士送进了医院。就是这次战役,我受了重伤,荣立二等功。”老人眼里噙满了泪水,我们的喉咙里也像是卡住了什么似的。

离休不卸甲,是一名老干部,更是一名老党员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无论在何时,在杨元明的身上总能看到这句话的影子。1982年离休,并不是他为人民群众奉献自我的终点。作为拥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他持续发挥政治智慧、经验积淀和群众威望优势,将余热化作滋养乡土的养分。

随着年事渐高、行动日渐不便,也从不缺席任何一次双林村党员大会。面对脱贫攻坚这场时代大考,他主动请缨担任“银发顾问”,积极为村子的事业献计献策,为村子的发展添砖加瓦。

“我生在旧社会,18岁当兵,走南闯北,没有赶上读书的好时候,因此尤其懂得学习的珍贵。”上世纪90年代末“读书无用论”在村里盛行,当地不少学生逃学成风、打架滋事。杨元明看到这种情况总是心急如焚、忧心忡忡,便立马向校领导反馈意见,为学生们讲党课、讲历史,成为村子里少年们茁壮成长的“护林员”。

晨光中的农家小院,杨元明和老伴的读报声早已成为了“人文钟表”。对于一些重要的文件精神他总会摘录抄写,贴在自家门口的墙报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在会议上向党员同志们宣讲。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为了让其他老党员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大事,他还会把报纸上的重要内容剪下,分发给大家传阅。他常说:“虽然我已经离休了,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党员的先进性不能退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要发挥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是在战火中入的党。入党后,还是出生入死向前冲。希望你们入党前能经得住党组织的考验,入党后能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杨元明于2021年春在全村党员大会上的发言,也是对我们青年一代人的希冀。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什么理由不为建设教育强国而努力学习呢?

在返程路上,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是感动,是敬佩。感动着,是他们的无悔奉献,让锦绣河山遍染时代春色;敬佩着,是他们的热血冲锋,令盛世华夏永驻和平晨曦……

远处,双林村的炊烟正袅袅升起,而那个把半生埋进战壕,又将余生种成苗园的老党员,何尝不是一株行走的胡杨?

《元明老人》

入党已逾七十载,赤胆忠心永不改。

不忘初心勇奋进,楷模风范励新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