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英雄前辈:
展信安。
昨夜重温《恰同学少年》,当荧幕里那群岳麓山下的青年学子振臂高呼“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我依旧抑制不住地鼻酸。彼时的他们,与此刻伏案的我年纪相仿,可当山河破碎的钟声敲响,这群少年却毅然决然地立下“视天下苍生为己任,以振兴国家为己业”的鸿鹄之志。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您们当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起脊梁时滚烫的心跳。
透过泛黄的档案,我感受到您们灼热的生命温度:渣滓洞阴冷的牢房里,江竹筠坚定地说出“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字字铿锵,在斑驳的墙壁中回荡;横纵十余省的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倒在茫茫草地之上,怀中紧握的党证已被雨水浸得泛白;昏暗的囚室中,方志敏挥笔写下《可爱的中国》,对未来憧憬的文字力透纸背,盖过了镣铐的冰冷;井冈山的挑粮小道上,四十余岁的朱德军长与广大军民们齐心协力,用坚实的双肩将30万斤粮食艰难运送上山。
您们从来不是历史课本里冰冷的铅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上海弄堂里教书的先生深夜油印传单,将墨香化作惊雷;苏区田野上,分得土地的农妇把最后一碗米送进红军的炊事班;海外求学的赤子中断学业,辗转万里奔赴延安的窑洞。正是这无数细碎的星光,刺破了旧中国的沉沉夜幕,照亮了民族新生的黎明。
暑假时,我去到了南昌。
在八一广场蒸腾的热浪里,军旗雕塑的棱角锋利地切割着炽白的天光。升旗台北侧,“军旗升起的地方”几个大字庄重而有力,凝聚着江主席笔锋的千钧重量;南侧毛体草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同历史的火炬,传递着不朽的信念与力量。
台基之下,一条玻璃步道在骄阳下灼灼生辉。我驻足凝视,仿佛能听到1927年8月1日那声划破南昌夜空的枪响。井冈山的星火、长征的足迹,直至2003年“神舟”五号刺破苍穹的火焰,解放军的峥嵘岁月正一帧帧地在我眼前展开。
我走向八一起义纪念馆,脚步踏在滚烫的石阶上,每一步都像叩击着历史紧绷的鼓面。玻璃展柜深处,一杆旧步枪静静地横卧着,枪托上磨损的凹痕清晰可见,似乎还留存着1927年子夜扣动扳机时震落的微尘。在总指挥部旧址微缩沙盘前,泥塑小人肩上褪色的红布条、指挥图上凌厉的箭头,与窗外街角悬起的“智慧南昌”电子告示牌形成奇异的共振。
移步至英烈厅,穹顶之下,无数细小的光纤红星如雨垂落,每一颗都对应着一位起义将士的名字。这些名字在电子屏上闪现,如同未曾冷却的弹壳,将九十六年的时光穿透,让我们窥见那个夜晚永不熄灭的决心。侧耳倾听,厅中一座巨大的时间刻度盘悄然转动,每一次指针的轻移,都在复刻着历史书页上那个决定性的瞬间。
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烽火的记忆里拔节出崭新气象。地铁从滕王阁下穿行而过,秋水广场的喷泉随乐声跃动,而我知道,这粼粼水幕折射的波光里,永远映照着你们当年点燃的不灭火种。
浦东的摩天楼群勾勒出新天际线,贵州“天眼”凝视着宇宙深空,“中欧班列”的汽笛正回响在古丝绸之路上。而更让我动容的是,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中国青年代表团用三种语言讲述塞罕坝绿色奇迹;在长江抗洪的堤坝上,“00后”战士肩扛沙袋的身影,与八一起义时冲锋的号角重叠。
纸短情长,伏惟珍重。夏日的蝉鸣总在八月清晨唱得格外嘹亮。我们会继续带着您们的信念前行:在乡村课堂里点燃“知识报国”的火种,在国际论坛讲述真实的中国。因为知道革命的火种从未熄灭……
此致
敬礼!
一名沐浴在您们光辉下的新时代青年
2025年8月于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