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隆阜已经四十年了。那一年我学校毕业刚好一周年,适逢全省农业气象业务站点调整,就从泾县气象局调到歙县气象局,这一跨地区工作变动,机缘巧合让我来到了隆阜。
隆阜其实不是我的目的地,我要去的地方是歙县,而隆阜是屯溪的,这里有一段小故事。我坐上客车,山路弯弯,一路好奇地来到了歙县,好不容易爬上县城内长青山顶的气象局,负责人却告诉我要去地区气象局报到,我气喘吁吁的有点懵,赶紧下了山。那时年轻啥也不懂,不知道是我没听清原单位领导的交代还是自己没搞明白,只知道自己被调到徽州地区歙县气象局,到哪里报道并不清楚,所以等我急急忙忙下山赶到屯溪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钟。夏天的夜晚还好,车站在市中心,周围热热闹闹的,几个热心的路人告诉我气象局在隆阜,只有几公里,快点去,还有班车。幸运的是去隆阜还有公交车!而且公交站就在车站北面几百米的屯溪饭店附近,我欣喜若狂,尽管此时饥肠辘辘,有些累了,但站在公交站旁,我仔细地看着站牌上不太清楚的隆阜两个字,心里默念好多遍,生怕忘了丢了。
隆阜位于屯溪区西郊,左傍茅山,右滨横江,当时是屯溪市的一个乡。徽州地区气象局就在隆阜附近的金山上,我问好路,坐公交车到了隆阜,在邮局门口的站点下了车,往回走百来米,右边的山坡就是气象局。夏日夜晚的黑是灰黑,周围能看得见,路口的房子有少许的亮光,后来知道是屯溪市植保站,山上的灯光很多,高高的亮着,鳞次栉比,像闪亮的星星,大概是住户房子里的灯,那就是气象局。那晚,我找到单位领导说了我的情况,领导说来啦,我知道,住的地方安排好了,好好休息,明天报到,还十分关心的问我吃了没有,我说吃了。其实,我一直赶路问路找地方,没顾上吃晚饭,这会儿感觉饿的慌,赶忙下山去隆阜,找吃的。下公交车的时候我看见隆阜有零星开着的店,那时餐饮店少,小商店点心品种也不多,我称了点饼干,路边买了个小西瓜。至于那晚我住在哪里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记得第二天我生病拉肚子,也许头一天累的、热的,亦或是吃坏了,连续一周在隆阜的地区血防所住院吊水,至于报到却是一周以后的事了。
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多亏领导和他的夫人照料我,至今感恩在心。住在医院里陆陆续续问一些关于隆阜的事,有的我是听不懂的,因为他们总穿插着屯溪话讲,几十年了,屯溪话我还是一知半解。我病好了正式报到的时候,领导问我可愿意借调到地区局,单位一个农业气象岗位的女同志休产假,可以暂时顶替她。当然同意,我脱口而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时我记起老子《道德经》里的这句话,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病让我能留在地区气象局,我自是十分高兴。我有一个同学分在宣城地区局,在泾县时去过几次,感觉好热闹,他的办公室就有好几个同事,单位大、人多,有好多年轻人,而县局只有三二个,难免冷清,心里还有点羡慕嫉妒。当然,这不是运气好,而是领导抬举我,可能是我这个人身上有着农村人的实诚、朴素和谨慎,领导看到并认可了,我感觉到了一种幸福,一种温暖,使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我留在了屯溪,没有去歙县。虽然劳资关系还在歙县,但半年后,我调到了地区局,彻底留在了屯溪,留在了隆阜。我与隆阜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而且一呆就是四十年。期间,工作与生活都与隆阜关系紧密,隆阜曾经是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生活气息很浓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小镇,买米有粮站,买菜有菜市场,寄信汇款有邮局,看病打针有医院,境内大、中、小学都有,至于饭馆、商店等虽然不像现在花样繁多,但慢慢的也一应俱全。尽管我们单位是地区级的,却与隆阜古镇水乳交融,银行账户开在隆阜信用社,买菜购物去隆阜,打个球逛个街也去隆阜,还曾在隆阜招待所召开过四省气象联防工作会议。可以说,在隆阜平常的事都可以办妥,特殊情况才会下屯溪,毕竟路近多了。
隆阜,原名拢埠,早年间,因横江中来往船只大多要在此拢岸停泊休憩或集散货物而得名,后因商业繁盛,小镇日益兴隆,故易名隆埠,简化为隆阜。隆阜曾是乡政府所在地,辖一二三四村,现在分别为两个社区,两个村,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特色小镇。北邻横江,南依茅山,一条过境公路戴震路(原称屯飞公路)穿镇而过,自然形成小镇商业街。马路的北面大都是居民自建房、商住楼和一些单位的房子,南面也有房子,但大多是农田和山场。由南往北的巷子很多,与东西向巷子交错贯通,历久形成了弯弯曲曲的小路,过去的毛驴车、自行车和现在的电瓶车畅通无阻,汽车基本开不进去,要开也只能开一点算一点,且想好怎么出来,也有死胡同,那是有大户人家不知不觉把路尾占了建了房,或是那条路逐渐弱化,用处不大。靠马路的巷口,走的人多,比较宽敞,走进去却像进入了迷宫,冷不丁又转了回来,但只要方向掌握了,你总能走到戴震路或横江边的古街。
隆阜古街长1公里,石板道纵贯首尾,一面靠江,店肆宅居临江而建,旧时古街人烟辐辏,店肆相建,旗幡相接。隆阜古街由隆阜下街、中街和上街组成,这里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仅清代就有丹青名家戴省、戴文英和戴思望。迁居江西的隆阜人戴衢享官至兵部尚书,与父、叔、兄相继入翰林,为乾隆、嘉庆年间朝廷重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戴震,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古街上辟有"戴震纪念馆"。
我到屯溪隆阜不久,就慕名而往,倒不是笃信好学,而是因为戴震纪念馆是隆阜有名的景点,我要去看看。那时候,景点就叫戴震纪念馆,分瞻仰堂、藏书室、阅览室和休息厅四部分。瞻仰堂上安放了一尊戴震塑像,正中悬挂着端木题写的“盖代大师”的额匾。堂中的玻璃柜了陈列着戴震著作的手稿、乾隆谕旨等珍贵文物。瞻仰堂两厢是藏书室,收藏戴震参与编纂的《四库全书》和多种版本的戴震著作及上万册的经史子集等书籍。楼上阅览室了收藏着戴震用过的一张书桌,四壁悬挂着楚图南、王力、周谷城、周汝昌、赖少其等学者题写的诗词、楹联。在休息厅里,摆放着古朴典雅的清代家具及挂有六幅展示戴震生平的图画,形象地描绘了戴震“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的坎坷求索的一生。我肃然起敬,感慨许多。如今的戴震纪念馆已经搬迁到屯溪老街,更大、更壮观和更现代,这里恢复为更纯粹的戴震藏书楼,周围另有戴震读书处、洗砚池、戴氏祖祠等戴震遗迹。
隆阜还有许多大单位,黄山学院的前身徽州师专、陶行知先生倡办于1922年的隆阜中学、黄山二院、拘留所和电大分校等都在隆阜,当然还有我住过院的徽州地区血防所和我的单位。如今这些单位,有的已经搬出,有的改头换面成了别的单位,有的还始终坚守在这里,我们气象局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隆阜镇上房屋十分密集,住家和单位往往一墙之隔或一巷相邻,加上许多老房子镶嵌其中,开放、开发这么多年,除了出入镇口的路有些变化和增加,隆阜古镇整体区域框架、道路没变,只是更清爽干净了,路边、巷口设了路牌,墙上贴了标识和宣传写意书画。这两年,有事无事去隆阜,看到几个老单位的院墙大门还在,只是人去楼空,大门紧锁,一把大锁挂在门栓上,锁住了热闹的过往。路过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黄山分校时,单位的白底木板门牌还端端正正的挂在门口,尤其亮眼。
当然,隆阜除了戴氏家族的遗迹外,还有许多老房子,基本都在使用。隆阜有名的深宅大院有半耕园、务本堂、七房厅、五凤楼、曹家花园、马家厅、李家厅,不一而足。从残存和修缮的几处老宅,你还能感觉到他的大气和徽派建筑的典型建制。地面墙基是一人高的红麻条石砌成。墙体用的是特制的与城墙砖一样大,俗称八斤墩的青砖。高大厚实的石门框,精美绝伦的砖雕门罩,开阔的门厅,两进天井,威严的前厅,中门,后进有厢房,鱼池,绣楼,边屋是厨下,后门有占地很大的墙院。现存最古的老房子,当属“吴振兴宅”,建于明朝中后期,前厅至今保存完好。七房厅经修缮,虽不能恢复如初,足以使其再现几分昔日的富贵气象。吴家大宅曾是原隆阜人民公社办公场所,纵深占大半条紫竹园巷。
隆阜是个古村落,至今还保留有古老地方行政组织“里”的称号。如“三门里”、“树仁里”。三门里在今戴震小学一带,据考证戴震故居就在这里。民国初年,黄炎培来安徽考察教育经隆阜曾为戴震遗址题“戴东原读书处”六字,并勒石立碑,文革后此碑下落不明。三门里有口水塘,叫“三门塘”,这就是被文人雅士乐道的洗砚池。从洗砚池遥望茅山,山峦起伏如笔架,故称“笔架山”。“树仁里”之所以常常被村民挂在嘴边,是因为树仁里码头至今保存完好,树仁里的村民照旧在这里汲水洗衣,纳凉垂钓。埠头拾级而上,过道由两层石库门构建。石库门上方建有望江楼,望江楼的马头墙吸收了岭南建筑风格,俗称“观音兜”,是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徽派建筑遗存,远远望去,象一只昂首挺胸报晓的雄鸡。树仁里码头沿街往西约六七十米,是中桥码头,码头上曾经有木板桥可以通行,又地处中街,所以叫中桥码头。树仁里码头沿街往东六七十米,是七房厅码头,也叫“总店码头”,因码头上岸正对的是“七房厅”老宅故名。又因码头临街西侧有个日用杂货总店而称总店码头。总店是现今依然还在营业的旧式门板店铺,但已不复昔日光景,门可罗雀了。七房厅码头的过道上方和东侧,是清代民居摇碧楼。因其濒临横江,楼影与碧水相映而得名。1924年为纪念戴震逝世200周年,戴震后裔献摇碧楼建“隆阜私立戴东原图书馆”。1957年图书馆移交国家管理,1983年正式命名“戴震纪念馆”,2003年纪念馆迁屯溪老街。由七房厅码头往东六七十米,是渡船码头。隆阜人到溪对面劳作,花园笆人到隆阜采买走亲戚下屯溪都要在这里摆渡往返。树仁里码头和七房厅码头是隆阜现存古码头最为独特,最有观赏性,最富有研究价值的古码头。据研究者称,这样有特色并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货运集散码头,在黄山市境内绝无仅有,对明清经济史,内河航运史,河埠码头的建筑史的研究,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存。
隆阜的古老从现存房子和码头就可见端倪,“我们隆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镇里的讲解人员如是说,史料延伸也有一说,所谓两汉之隆阜、唐宋之黎阳、明清之屯溪。隆阜是一本历史书,是一本社科书,更是一本文化书,见证了社会发展变化,保留了历史遗迹,备注了多种史料,蕴含了徽州文化,传承了哲学思想。
如今的隆阜迎来生机,隆阜境内的机场大道周边已发展成为黄山市徽文化产业园,建有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黄山市城市展示馆、黄山市图书馆、黄山市美术馆、糕饼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与隆阜古镇互相辉映。隆阜老街2023年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小镇的整体改造提升、特色设计已在政府的规划中,横江河道治理、古码头修复和沿江栈道整修已经完成,已经散发出诱人的历史文化魅力。
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隆阜将以戴震文化、古埠头与老街为核心,以徽商水运、码头文化、红色文化和教育文化为特色成为黄山市的又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