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的秋雨在10月18号漫过徽派门楼的鎏金题字“一品峰”时,我们一行人驾车来到了这座藏在天柱山北麓、大别山腹地的山庄。山庄坐落在海拔800余米的崇山峻岭间,官庄镇平峰村的山野褶皱里。白墙黛瓦的徽派轮廓在雨雾中洇开,宛如一幅待我们推门而入的水墨长卷。
于檐角微扬的门楼下收伞驻足,身后是云缠雾绕的远山,身前是敞开的厚重木门。门侧“平峰尽揽人间趣 山莊能观世外天 ”的楹联,在雨雾的浸润下,泛着古铜色的光。我们并未径直入院,而是被一阵清泠的水声牵住了脚步——那是依着山庄右侧石壁蜿蜒流淌的香山溪,溪水漱石,正淙淙如“清泉调瑟碎珠鸣”。我俯身掬一捧溪水,凉意即从指尖漫到心底,连带着空气里的桂花香,都像是掺了蜜,仿佛真能涤尽五脏六腑里的尘嚣。溪畔的红豆杉树上,艳艳的球果在湿漉漉的绿意间若隐若现,宛如一颗颗红宝石。这一品峰的香溪、红杉呈现出的未经雕琢的盎然生机,是山水之镜映照给我们的第一重影像:生命本该如此清新、纯粹、饱满、本真。
踩着青石板上的湿意水痕往里走。庄主胡久宏已满面笑容地在等候我们。简单的介绍后,胡总带我们跨进前院,一方池塘静卧其中,天光云影在池塘上空漂移着,两只白鹅悠哉游哉拨弄着水面,荡开的圈圈将倒影揉成写意的画。石壁上“池塘春草”的题字已与青苔共生,竹篱笆、小木亭将一丝江南的雅致,巧妙地揉进了山野的粗犷里。俯身看水,雨丝织出的涟漪里,有远山的倒影,有宅子的飞檐,还有我们这些访客的身影,一时竟分不清是山水映了人,还是人入了山水。水之为镜,澄明如鉴,它不言,却让我们听得见。
后山有一汪清泉。竹管引着山涧水,潺潺注入古朴的陶瓮,再顺着另一截竹管碎成一汪一汪的,携着山林的清冽悠悠流进池塘。陶瓮的斑点是岁月的印记,竹管的青黄是自然的馈赠,而那汪泉水,纯洁得能洗去尘世所有的繁杂。庄主说,这水是茶山的魂,由她泡出的“一品峰绿茶”“香山红茶”才会甘醇。
我们循水而行,见百余亩茶树在雨中绿得发亮,叶尖雨珠,似攒着整个秋天的甘甜。更深处的万余棵红豆杉静默矗立,深绿的枝叶透着珍稀草木特有的生机,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它们是这片山林的守护者,也是时光的见证者,每寸纹理的年轮里都旋着归来者的坚守与温柔,都藏着建庄以来的光阴故事。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山庄里自种的蔬菜、散养的家禽,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金黄的南瓜、鲜嫩的青菜、肥美的土鸡,每一道菜都散发着山野的味道。烟火气在灶台与餐桌间流转,在我们的舌尖上跳舞。官庄挂面在铁锅里炒得镬气升腾,陶钵蒸出的官庄豆腐嫩如凝脂。清炒时蔬还带着菜园的露珠,就连红烧肉的酱汁,都浸着后山土猪的醇香。庄上的菜园就卧在山脚下,青菜在雨里舒展腰肢,与远处的峰峦构成最鲜活的田园诗。从菜园到餐桌,不过是一畦翠、一灶火的坦诚。
薄暮时分,雨还未停。山庄的红灯笼亮了,暖黄的光透过雨幕,给山宅的木窗棂镀上了层金边。堂屋里,巨大的青花瓷瓶立在两侧,案上的木雕鱼摆件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品峰堂”的匾额悬在中央,将徽派建筑的典雅与山野的质朴揉成了一团。两只白犬趴在台阶上,见人也不吠,温顺地摇着尾巴,如宅院小主。我们围坐在客厅的茶桌旁,庄主为我们沏上热腾腾的香山红茶,茶汤在陶杯里漾出透亮的琥珀色,入口是蜜香,入喉是清甜,再配上雨打檐角的声响,竟让人忘了今夕是何时。
与庄主闲聊间,才知他守着这山庄已有十余年。十三年前,他们夫妇将都市的喧嚣叠进行囊,换作山居的锄犁。每日与山为邻,与水为伴,晨起看日出,暮时听虫鸣,日子过得简单,却满是滋味。庄主话不多,说起山水时,眼里闪着光:“这山这水,你待它真,它便给你真滋味”;说起山庄的日子,语气平和,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只有一份踏实的沉稳。看着庄主脸上那弯成柔和弧度的可掬笑容,忽然感觉到,这一品峰的山水之美,原是与这份质朴沉稳相融的。山的温润,水的清澈,恰如庄主的性情,不张扬,不刻意,却自有力量。庄主这安于山水的从容,这质朴丰盈的纯粹,便是最真的事实,在清风里,在茶香里,在美丽山水间卸下社会面具,在朴实生活中获得喜悦,在浩渺大自然中汲取力量,寻得一份内心的欢喜。我豁然开朗:窗外静默的山水,桌上温暖的茶汤,主人从容的气度,与屋内宁静的氛围,共同构成了一面巨大而澄明的心镜。我们所有来自山外的焦虑、匆忙与伪装,都在镜中显形,而后被轻轻卸下。一品峰的魅力在于庄主为人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在山水映照中,让人停下来看看自己,看清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夜已深,山庄格外宁静。入客房休息,似进入古色古香的世界。木窗棂的回纹雕刻里,藏着徽州匠人的巧思,推开窗,满山的绿意汹涌而来。客房的墙角,原色木墩托着一盆兰草衬着墙上书画,睡意便从木梁与白墙间悠悠洇来。更沁人心扉的是客房的古玻盘里米多奇饼的酥黄、咪咪虾条的绯红、芝麻苏打饼的焦褐,衬着牛皮纸上庄主妻子的手书:“置身山川 且听风吟 与风月共舞 邀花鸟同眠”,字儿清秀精致,与这些零食的烟火气相融。且这份用心,让风雅接了地气,瞬间熨帖了一路风尘,把“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的庄重,揉成了一碗家常的甜。
躺在床上,听窗外雨声,想日间所见。那座徽派门楼的古朴,那方池塘白鹅的悠然,那青黄竹管与古朴陶瓮的和谐,那片茶山红豆杉的沉静,那条跟我非常友好的犬儿,那满桌一品峰自产的家常菜。还有生于1967年的庄主,却因这山水的滋养显得年轻,和妻子在这片山野间建庄、种茶、守树,把日子过成一首诗。妻子的细腻藏在这盘零食和纸条里,庄主的沉稳融在那杯红茶与山林间,一柔一刚…… 像一颗颗珠子,被雨线串成了一串关于一品峰最动人的故事。
次日清晨,微微个雨丝,薄雾漫在山间。我们站在山庄的院中央,看云层飘在茶山上、在红豆杉林里、在这座徽派山宅的飞檐上,大家谈笑风生,各抒己意。在庄主夫妻的坚守与从容里,在一份零食的暖意、手写卡片的温度里,在书房挂满运动达人的奖牌里,在一品峰山庄的雨日里,尽藏着山野间的诗意与烟火。山水为镜,照见的从来不是他物,而是我们跋山涉水想要寻回的本心。
离庄时,雨已歇。回望这座藏在雨雾与山野间的山庄,山水是它的骨,古建是它的脉,烟火与人文是它流淌的血。它像一本翻开的书,写满了山水的灵秀,古建的典雅,还有关于归来与坚守的烟火故事。而我们,在这场雨的行程里,不仅品了山品了水,更品出了一份关于自我的成长——在山的静、水的柔,也在零食的情、茶汤的醇、佳肴的香、卡片的暖里,咂摸出悦己的真味,也悟得了越己的从容。
终究是在这一品峰,不负山水,不负相逢,撞见了那个最本真的自己。此行,我们未曾带走一草一木,我们带走的,是那面被山光水色细细擦拭过的心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