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静群的头像

汪静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15
分享

一 畈 秋 色

皖西南的秋风漫过水吼岭时,便牵着一畈秋色的衣角,引着汽车驶离蜿蜒山路。割肚畈终于在层叠山峦间露了面,让那片裹着诗韵与历史的秋意,缓缓铺展开来。山峦如墨色屏障,将这畈土地拥在怀中;尚未褪尽青绿的树木与山草,在秋阳下泛着温润的光,倒比别处的深秋多了几分缠绵绿意。而零星飘落的枯叶、野柿树上挂满的橙黄果实,又分明为这秋意添了层季节更迭的淡痕。

割肚畈的名字,总裹着几分传奇底色。相传古时有行人自岳西而来,行至此处腹中饥饿如刀割,“割肚”之名便由此传开;更有周老洗肠的传说,让村边那条“洗腹溪”的红漆刻字,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印记。而这载着传说的土地,早已被满畈秋光晕染出柔和的轮廓。

站在观景台俯瞰,一畈秋色便完整地铺在眼底:白墙黛瓦的村落如棋子散落在黄绿相间的田畴间。收割后的稻茬是浅淡的金,似大地的指纹,为秋添了暖;茶树的新绿是澄澈的翠,似时光的脉络,为秋留了鲜。天柱峰的孤绝与田畈的平阔构成天地两极,这一刻,山的雄浑与畈的宁静,在这片秋韵里达成了微妙的平衡——每一处都藏着农耕的淳厚、传说的幽邃与历史的余温。

走进村落,满畈秋光的细碎暖意便裹了上来。秋阳的金辉在枝叶间跳跃,风掠过山林,卷起几片枯叶,又将野菊花的清香送到鼻尖,那是秋季最清浅的香。路边人家的台阶上,山芋、南瓜堆得满满当当,橙黄与土褐都是秋的原色;散养的鸡鸭在稻茬间踱步,偶尔的啼鸣为这静景添了丝活气。田埂边的竹筛里,干辣椒的艳红、山芋粉的莹白、腌生姜的金黄,像农妇以满畈秋光为颜料绘就的画。几位作家忍不住凑过去,有人好奇地翻看,有人举着相机记录,还有人轻轻拈起一片腌生姜——辛辣的味道在舌尖炸开时,惹得大家一阵低笑。公众号“小月月说家乡”的90后博主小月月,笑着递来一片放进我嘴里,辣而不燥,一口醒神,再嚼生风。坐在院角晒太阳的老奶奶歪着头,脸上漾着淳朴的笑,没有责备,只有山里人特有的坦诚,为这片秋意晕开了最暖的一抹。

洗腹溪藏在这片秋意里,是最清瘦的模样。溪水在枯水期瘦成了一痕墨线,溪畔的蒿草已近枯黄,溪床里圆润的卵石大面积裸露,青灰色的石面泛着冷光,倒与暖调的秋景相映成趣。唯有桥洞下还淌着几缕清冽的溪水,映着秋阳,闪着细碎的光。一位浣衣妇人坐在溪石上,棒槌击打衣物的声响在桥洞下清越回荡,她抬头看了我们一眼,便又低下头去,仿佛这溪水、这棒槌声,早已和她的生活融为一体,为这片秋意缀上了最妥的一隅。

村道旁的柿子树,是一畈秋色里最浓烈的亮色。叶子落尽后,满树的红柿像一个个小灯笼,悬在枝干上,红得晃眼。一位老者举着长竹竿,正打落一枚熟透的红柿。旁边一位年轻女子怀抱着孩子,孩子的眼睛亮晶晶的,盯着那抹诱人的红,神情比红柿还要鲜活。待果实打落的瞬间,时间便在祖孙的笑容里凝固成琥珀,为这片秋意刻下了最甜的一帧。

可这满畈秋光从不止藏着田园的柔,它的血脉里还搏动着另一脉滚烫的红色记忆。我们来到水吼岭大战遗址,巨大的红色党徽在青山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与秋景的暖黄碰撞出厚重的张力;浮雕墙将革命先辈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山石上,那些持枪的姿态、呐喊的神情,与田畈里弯腰劳作的农人、溪边浣洗的妇人,共同构成了割肚畈的精神图谱——既藏着“割肚”传说里的民间韧性,又有红色历史中的家国担当。当秋阳洒在党徽的镰刀锤子上,金属的冷光与田野的暖色相融,竟生出一种奇异的和谐,仿佛历史从未走远:浮雕墙上的革命场景凝固着烽火岁月的呐喊,与这满畈秋光里的宁静田园,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离开时,再望一畈秋色,秋阳已将村庄镀上了一层金,如丝的溪水在畈间悠悠流淌,屋舍的炊烟在风里轻轻飘散,远山的轮廓在云里时隐时现。那见证过战火的山坡上,红色党徽的剪影在秋意里愈发清晰。或许“割肚”之名,原是上苍的馈赠。这片形如肚腹的土地,被溪流滋养,被山峦守护,更被红色记忆浸润,让一代又一代人在此生生不息。它的美,不张扬,不刻意,却在满畈秋光的每处细节里,藏着乡村最质朴的温暖,藏着历史最深沉的厚重。这片土地的神奇,在于它能将饥饿的疼痛、战争的硝烟,都酿造成这秋意里的诗意、生命里的从容。它的美,是“割肚”之痛后的释然,是战火洗礼后的宁静,是将所有的沧桑都沉淀为土地的养分,才在深秋的风里结出甜美的果实,晕染出这满畈动人的秋光。

我忽然觉得,这是一片被时光揉皱又精心熨帖的土地,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农耕文明的质朴、民间传说的奇趣,以及红色历史的滚烫。如同一本厚重的典籍,翻开一页是满畈诗意的田园,再翻一页是满畈炙热的岁月,每一页都值得反复品读;像一坛陈酿米酒,初尝似平淡,回味却绵长。每一寸土地,都在以最本真的姿态,诉说着从民间传说到革命历史的故事,让人走了很远,心头还萦绕着满畈秋光的余韵——那便是希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