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在山的那一边,留下一片彩霞,一抹云。青黛色的山,静静地匍匐。江南的山,不等夜色降临,就急急的拉上帷幕。溪水声响似丝竹之乐,竹笛、唢呐、二胡,是洞房之乐;这是一场浪漫夜晚,为即将当空的月亮,缠绵着时光、缠绵风景,谁也不愿意离开一方沟渠。不然,天边为什么有一脸羞涩的红晕。
我端着一杯酒,静静目视着夜的来临,人间万家灯火;月亮从东海升起,云之上的月光,带着别离的忧郁,带着留恋,带着念想……大概如同我的心境,“秋风容易中元节,霜砧捣碎乡心。”异乡的秋天,异乡的风物,在秋风中“砧捣”出千丝万缕,尽系着故园。
前几天,大妹妹电话说,“过几天是中元节,家里要祭祖,你回家一趟吧!”我沉默,喉咙似乎被什么卡住,心中空荡荡。流浪江湖,在他乡辗转反侧,梦里总是后园的萱草花,金灿灿的带着太阳香。
知命之年方晓“一杯浊酒家万里”。万里之外的家,还有独守家门远眺,期待儿子回家的妈妈。于我所谓家是妈妈还在,是妈妈颤颤抖抖点上香火,虔诚的诵经,为逝去的父亲,还是记忆中的祖先,也为在远方未归的游子。木鱼声,穿过千山万水,回荡在游子的心房。在天一角的父亲可曾听到穿越生死的牵挂?
今夜远眺,家乡肯定在那一朵云下,必然灯火通明,香烟袅袅。
儿时,故乡在月亮之下,父亲牵着我的手,从学校踩着月色,听虫鸣唱归家。到村口就听到母亲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昏暗的油灯照着母亲一头汗水,闪闪烁烁。推开门,母亲就笑着问,今天在学校乖吗?
儿时在时光中晃晃荡荡,褪去了容貌,褪去黑发,但温馨依然在记忆中。纵使踏遍万水千山,也追寻不回月色如水的夜晚,再也听不到那盏油烟灯下温柔问询。
儿时月亮落在家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它在水缸里,在树叶,在沟渠……顽皮的孩子还喜欢捧上一掬水,任月亮留在手上摇摇晃晃。流浪的人心中一轮明月是故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偿。”自然之物,看似闲适,却是孤寂。中元节法会实在是母亲精神寄托的场域,也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向幽冥世界寻求心灵慰藉。相信专情一山一壑,也是另一种归乡。
今夜,窗外蛙声,秋风收起近在咫尺的喧哗。人间烟火之寂静刚刚到来,宇宙各种声响马上进入耳际,可是无论风中的蛙鸣似一曲交响乐,抑或蟋蟀歌声是乡间的唢呐,总是填不满异乡人的内心。
站在窗前,听风吹过一条通向远方的公路,忍不住迈出家门,来到河畔。青青河边草,秋风中依恋着绿色,眷恋着春天。我想春天一定是草木之故乡,黄色、枯萎叶子,定然是游子对故土憔悴的思念。沿河畔,目视河中的月亮、白云。眼前闪过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母亲;秋虫唧唧,这是儿时父亲牵着我回家,一路陪伴的音乐;如今知命之年的手斑斑点点,却再也抓不住父亲满是粉笔灰的手。“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乡愁是点点碎雨,不醉人却能碾碎思念的苦涩。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想,再回到童年。
气象说,今夜的月亮是血色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月亮,涨红脸,必定思乡,必定是思乡的一杯酒之苦。
月是故乡圆,中国人讲究团团圆圆。抬头望月亮,问嫦娥可有人间之寂寞,假如是,后悔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独自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应该与游子相同的吧?
记得儿时,夜色来临,家家户户孩子端出凳子,聚在院子赏月,总是忘不了要大人讲故事,隔壁的老爷爷最喜欢说,“山上有个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讲啊,山上有一个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爷爷的故事在孩子笑声中散场,儿时以为是欢乐的。回家靠在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也等不到回答,就学着老爷爷的口吻讲故事。讲着讲着,自己笑了,妈妈笑了,一家人都笑了。
山上讲故事的老和尚和小和尚,与偌大的山是寂寞的,清苦的;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虽然,山色一体,山风呼叫,但灯光下是相依为命的暖色,而我复述的故事是花好月圆。
今夜,我品着酒,把故事讲给自己听,还没有说好,杯酒已干。月色漫入窗户,照的杯子血红的。
一杯酒,总是无法散去对故乡的思念,因为,家在酒中,在中元节的夜色中“钹鼓哓哓化楮衣,人心泉意两凄其。雨后风前云树色,晨昏几作晦明吹。”
一杯酒有一轮的阴晴圆缺,窗外月亮让一片乌云包围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