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雀替
乍一听见这个名字,的确是被惊艳到了。一个建筑上并不那么重要的构件,却拥有了一个这么雅致的名字。就像那“流苏”,就像那“峨冠”,就像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日三餐,却被称作“举案齐眉”。不但保持了词语内涵的原汁原味,还有了无限外延,多了意蕴的丰润,想象的美感。普普通通的日子,原来也可以像诗一样,既朴素,又美妙。牢牢固固的建筑,原来也可以充满想象,给物件,生出翅膀,去飞翔。这就是古人的浪漫情怀,这就是古人用文化的眼界去看待世上的一切普通事物。所以,在他们眼里,这世上没有什么不妖娆,不美好,不诗意。
服饰上一个简单的配饰,荒原上的花花草草,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是美学,或者是哲学;都可以是生活,也可以是诗情画意。
一个建筑构件,有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面对着它,你还能够无动于衷吗?
雀替,在结构的转折处,将上与下,左与右相连接。是过渡,也是承接,是视觉的美,也是结构的美。
其实,从我的角度看过去,那“雀替”更像是一个燕子垒成的窝,隐约在房梁间,贮藏着丰满的记忆。或者蜘蛛结成的网,挂在房屋转折处,透风,漏雨,感知岁月风霜。
是因为那个构件像是一只雀,在房梁间,展开双翼,跃跃欲飞吗?
在亭台楼阁间流连,看那些镶嵌在梁间廊柱上的叫做雀替的构件,真得如展开双翼的雀,翩然在梁柱之间,灵动而轻盈。
建筑是实实在在的,是稳固而坚固的实体,无法去浪漫,去怀想。那就给它们一个个可以浪漫的名字,给它们一双可以展翅的羽翼。或许,“雀替”就是那些比诗人还具有浪漫情怀的古建筑学家为他们钟意作品结构上的翅膀。有了翅膀,就会去飞翔。那些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雀替就飞翔在各种建筑之间,飞翔在历史的岁月里。就像庄子逍遥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屈原遨游于瑰丽的文字间。
雀,应该是一种鸟,或者说是鸟的一种。说文解字云,“依人小鳥也”。灵巧,矫健,美好。那么,“替”呢?“替”有替代的意思。我的理解应该是用一种类似于雀的羽翼来替代一种建筑结构的构件。或者,是雀的双翼替代原本的构件。
查资料得知,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挂落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压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漫步园林深处,举目所见,各种各样的雀替依附于梁间柱上,就像一只只山雀,隐匿在房梁间。半遮半掩,欲住还飞。遮不住的风情,说不尽的妖娆。
古人,不仅仅将浪漫情怀倾注于山水之间,也将那些诗情画意,一一刻画在建筑里。几千年,风情依旧,让人浮想联翩。
雀替,原本是基于力学原理与装饰原因演变而来的构件,在岁月的行走中,越来越显现出其藏不住的美学与哲学意蕴。让我们这些置身于亭台楼阁间的人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2、瓦当
在一座古老的四合院里,我看到了一堆残砖断瓦,被这个院子的主人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老秦是这个院子的主人,自小就生活在这个坐落在长城脚下的四合院里,几十年未曾离开。儿女们陆续搬出了大山,到城里谋生了,他却独自留下来,守护着几十年捡拾回来的破砖烂瓦。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院子里倒腾他的宝贝,左手是砖,右手是瓦。
他随手拿起一块砖,敲一敲,有金属的音质,就像战国的编钟。又捡起一块瓦当,举起来,放在眼前,细细打量。阳光正好,从天空照射过来,他满头白发与那浅灰的瓦当都泛出耀眼的光来,有一种神圣的意味。他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抚摸那瓦当的花纹,就像抚摸自己最钟爱女人的脸颊。然后,轻轻放下,站起身,看着我。这些是最近几天从山里寻回来的,有好些珍品。真正的秦砖汉瓦。我点点头,看着他有些佝偻的身躯,饱经风霜的脸。不知道说什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与追求,老秦的爱好就是收集长城脚下那些散落在岁月尘埃里的秦砖汉瓦,宝贝似的,堆满了两侧的厢房,并且还不断往回搬运。村里的人看他就像看一个怪物,明明一个很正常的人,怎么像是一个捡破烂的。人家捡破烂为了换钱,他捡一些破砖烂瓦图什么。孩子也一脸嫌弃,什么宝贝,又不是什么出土文物,堆满了一屋子一院子,也不嫌碍事。
老秦总是摇摇头,不辩解,收拾好工具,又进山去了。
我问他,你这“秦”姓,与上山那秦长城有关系吗?他一脸茫然,摇摇头,没听有人说过。那为什么对这些砖瓦那么感兴趣呢?他又摇摇头,那么多自愿保护秦长城的人,又为什么?我无言。是啊,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明长城,虽然有些地方的长城只剩下残垣断壁,只剩下一个一个孤独的碉楼或者烽火台,有些地方甚至只剩下一堆黄土,几块砖头,却不妨碍人们去凭吊,去缅怀,去保护。
或许,秦砖汉瓦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吧。从磨石成器,到钻木取火,到筑墙为城,每一个民族的演变过程,都离不开土地,离不开泥土。秦砖汉瓦,应该是泥土出离土地后,成为人类从饮毛茹血到文明生活最为坚强的庇护。
在老秦的眼里,所谓秦砖汉瓦,一定与秦长城有关,因为秦长城,秦代的砖,也名声不朽了。汉瓦里面,老秦最喜欢的是“瓦当”。他们村子是长城脚下一个古老的村落,没有什么豪华宏伟的建筑,一砖一瓦却是落满了岁月风霜,承载了历史光阴的,都有各自的故事。瓦当,举目所见,各成姿态。
老秦领着我走进了一个房间,一格一格的架子上摆满了瓦当,自然也有一些瓦片。我确实有些惊讶,这些瓦片、瓦当一架一架摆满了整整一个房间。不了解内情的人,真得以为走进了一座博物馆,一个关于关于“瓦”的世界。那些瓦片或者瓦当浅灰或者深灰着,完整或者残损着,光滑或者粗粝着,静静躺在一格一格的架子上,就像当初安卧在房顶或屋檐,沉默不语。我一排一排行走,观看,似乎就走进了那些遥远的年代,那些烽火硝烟,或者繁华盛世。有阳光的味道,不知道是春秋战国的阳光还是秦汉的阳光,很和煦,也很醇厚。自然会有雨水的渍痕,那是千百次的雨水,滴滴渗入了骨髓,岁月多么久远,也无法褪却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想念。就像一个游子的乡愁。似乎听见了呼吸声,有的绵长,有的轻柔,有的断断续续,就像从久远的时空传来,就像从脚下泥土深处,缕缕传来。就像那些深埋在地底下的秦始皇兵马俑,就像三星堆走出来的人物,岁月销磨了肌体,精魂却得以不朽。这些瓦当或者瓦片,也是有灵魂的。
我似乎一下子就懂了老秦。
拿起一块块瓦当,老秦如数家珍,给我讲解瓦当的事情。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 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从老秦的院子里出来,太阳已经偏西了,光线斜照着房子的屋顶,一垄一垄的灰瓦在温暖的阳光底下明明暗暗深深浅浅,像是一部厚重的书籍,每一片瓦片都是一个字符,在岁月深处,诉说着陈年往事。屋檐上那一块块瓦当,当风,又挡雨,似乎还抵挡岁月的流逝。
瓦当,瓦当,多么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
瓦当,瓦当,从泥土里来,比泥土更坚硬。经烈火锻造,就脱胎换骨,成了老秦眼里的珍品。
3、铜铃
我坐在大辽古城的废墟,听大明塔檐角那些铜铃在风中叮咚作响,像天籁,像梵音。
塔的上部,被云缭绕着,看不真切塔身的模样,有一群燕子飞来飞去,发出一声声尖锐的鸣叫。燕子的叫声和檐角风铃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就有了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几千年间,在这里,在这个古塔上,这样的声音时时响起来,提醒着世人,岁月在流逝,岁月在行走。
或许,这就是古建筑为什么要悬挂铜铃的原因吧。
悬挂铜铃,肯定是为了装饰,给人一种视觉的美。就像那“雀替”,说是减轻压力,缩短距离,其实在建筑力学上的意义不大,美学的意蕴却足够丰沛。建筑是稳固的,建筑是无声的,檐角悬挂几颗铜铃,就显得轻盈而灵动,有了视觉上的美感;沉默的建筑在风中发出阵阵悦耳的铃声,砖瓦间,石木中,就有了声音穿越,从古至今,声声不绝。建筑就有了活力,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因为静默的建筑有了铜铃悠悠,就产生了听觉的美感。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历史需要一种有质感的声音,时时响起。
那年去沙漠,满眼漫漫黄沙,无边无际。一块两块被风反复摩挲得光滑如镜的岩石,站着,或卧着。没有鸟的鸣叫,没有树叶飘落,没有花朵砰然绽放,没有流水潺潺,只有流沙,顺着沙山的脊部无声流淌。人在其中,就像观看或者表演一部现代版的默片。远处,一个人牵着驼队走进视线。恍恍惚惚间,驼队越来越近,被沙地腾起的热气包裹着,却是像走进了海市蜃楼里面。忽然,一声两声的铜铃声,穿越了重重雾气,来到耳边。一下子就清醒了。有清凉的风,拂面。有汩汩清泉,从心里流过。那是一次对铜铃最为深切的体验,原来,铜铃声音,有警醒的作用。
所以,每次走进深山古刹,很远,就会听见有铜铃叮当成韵,沉寂的心,活泛起来;疲倦的身体,也有了力气。想来,那些高僧在佛塔悬挂铜铃,应该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应该是为了警醒或是召唤吧。铃声叮咚,日夜一刻不曾停歇,云游的僧人,迷途的游子,被铃声声声召唤,归去。俗人也好,僧人也好,被声声铃音催促着,当珍惜光阴,做人做事。
唐代诗人唐彦谦有一首《过三山寺》写道:“一僧归晚日,群鹭宿寒潮。遥听风铃语,兴亡话六朝。”就写出了铃声殷殷,意蕴丰沛。
当然,几千年的建筑文化里面,所有的构件,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譬如铜铃,除了我们世人感觉到的装饰美,视觉美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说法呢?在古人的心中,特别是在风水学里面,他们认为铜铃具有避邪,化煞,保平安的作用,具有招财化煞的效果。风铃化五黄煞的效果最好,其避邪、降魔、护宅、赐福的作用也很大。园林也好,寺庙也好,总会在风中雨里听见铜铃的声音,人们并不讨厌它。铜铃声声,有降福驱邪的作用。
铃声还具有声威警示及平和静心的功用。铜铃,风水里是非常重要的导体,其形其性缓和,分散,吸引负能量。每当风吹而风水铜铃声响起,就被视作是祈福、驱邪之意。
古建筑,特别是古塔上面悬挂铜铃,其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原本建筑上面一个小小的构件,在几千年的岁月里,除了承载了原有的功能之外,还演绎出或者不断演绎出丰富的意蕴,这或许是那些工匠们最初创造出这些构件所始料未及的吧。世界就是如此奇妙。意料之内,意料之外,都是奇妙。秦始皇兵马俑原本只是为了陪葬,只是为了奢华,只是为了享尽世间荣华富贵的帝王在地下不那么寂寞。未曾想,几千年之后,挖开层层黄土,那些陶俑却成了世间珍宝。就像那些遮风避雨的瓦片,那些瓦当,风吹雨淋之后,没有成为尘埃,回归母体,却成了文物,被人喜爱着,保存着。
雀替,木头雕刻,是廊柱房檐生出的双翼,让建筑去飞翔。瓦当,脱胎于泥土,安坐于房檐遮风挡雨,落地,却蜕变为最为坚硬的泥土,铮铮铁骨。铜铃,出身于金属,依附于石木,在建筑的最前沿,叮叮咚咚,为那些沉睡的,醒着的建筑,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