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建党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阳光热烈而赤诚,我怀揣着敬仰与期待,从镇雄县城前往县内的罗坎镇茶蔚村,探寻邹风平旧居。那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革命精神的地方,我渴望在那里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一代共产党人的伟大壮志。
前往罗坎镇的路途,虽弯道多有些许颠簸,但沿途的风景却令人心旷神怡。山峦连绵起伏,如绿色的波涛,层层叠叠地向远方蔓延。山间云雾缭绕,如梦如幻,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当车子缓缓驶入罗坎镇茶蔚村时,我的心情愈发激动,离那座旧居越来越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召唤。
邹风平旧居,坐落在茶蔚村新房组,背枕青山,前临开阔的山间小坝子,有一种遗世独立的静谧。刚到旧居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略显古朴沧桑的建筑。原以为会看到宏伟壮观的纪念馆,但眼前这座普通的民居式建筑,却更添了几分亲切与真实。
旧居没有醒目的标牌,没有簇新的展柜,只是一座带着岁月包浆的木结构瓦房,背靠着黛色的山,面朝铺着金浪的坝子。风掠过屋檐的瓦当,发出细碎的声响,倒比任何解说词都更显真切。茶蔚村支书迎上来,指尖划过斑驳的木柱:“这里原是王家祠堂,后来成了锦庄小学。1935年夏天,邹风平就是在这儿,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党活动。”
在茶蔚村支书的引导下,我们走进旧居,从一楼到二楼逐间参观,一一听他讲解,仿佛踏入了时光隧道,瞬间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堂屋宽敞明亮,曾经这里是锦庄小学的教室,邹风平与周一戎等人在这里传播革命道理,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墙壁虽已斑驳,但似乎还能看见当年孩子们认真听课的身影,听见他们朗朗的读书声。想象着邹风平站在讲台上,激昂地讲述着革命的理想与信念,那是一种怎样的热血沸腾。
右侧的住房,狭小而简陋。屋内陈设简单,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便是全部的家当。床上的被褥虽已陈旧,但叠得整整齐齐。邹风平曾在这里养伤,忍受着身体的伤痛和敌人的追捕,却从未放弃过心中的信仰。他在这里与地下党员们秘密商讨工作,策划着一场场革命行动。透过窗户,可以看见外面的青山绿水和一排排的农村楼房,当年邹风平或许也常常望向窗外,思考着革命的前途与未来。
站在旧居门前的坝子,微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玉米即将成熟的香味。坝子不是很大,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想象着当年邹风平在这里与当地群众交流的场景,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动群众参与革命,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这里,他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亲人。忽然想起刚进门时,看见墙角竖着块木牌,写着“镇雄县党史教育基地”。原来这座老屋早已不是普通的民居,它是一座活着的课堂,只是从前教的是救国图存,如今讲的是初心使命。
茶蔚村支书还说,邹风平在罗坎的日子里,为当地群众做了许多好事。他关心群众的生活,帮助贫困的家庭解决困难。他还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让大家的生活逐渐好起来。群众们都非常敬重他,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即使在邹风平离开罗坎后,群众们依然铭记着他的恩情,保护着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听了他的讲述,我拿出手机翻看着史料,字里行间的邹风平渐渐清晰。从四川三台的热血青年,到泸县中心县委的燎原火种,再到拖着伤躯在滇东北开辟根据地的斗士,他的足迹里写满“坚韧”二字。1935年8月在罗坎镇栏马坎召开的特委会上,他裹着渗血的绷带发言;1937年滇军搜查时,他在乡亲们的掩护下钻进深山;直到担任川康特委副书记,他仍在油灯下写着“团结抗日”的檄文。可这样一位战士,最终却没能躲过“抢救运动”的阴霾,38岁的生命永远停在了1943年的寒冬。
参观完邹风平旧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是邹风平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在我的心中奏响,他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和英勇无畏,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另一方面,是我的家乡居然还有这么好的历史革命遗迹,如今镇雄县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可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去感受过。
离开旧居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这座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回头望去,邹风平旧居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作为党员,我知道,有些足迹看似被岁月掩埋,实则早已化作脚下的路,引着后来人,一步步走向更亮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