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标的头像

孙标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22
分享

家乡的西瓜甜又甜

“再过两天就是三伏天了,难怪天气这么闷热......”当我和同事正在办公室讨论这个夏天怎么过的时候,门被轻轻推开,一股带着暑气的清香先闯了进来。转头一看,发达村党支书和西瓜基地负责人正抱着两个圆滚滚的绿皮西瓜站在门口,两人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却笑得爽朗:“今年的西瓜成熟了,刚摘的,给你们办公室尝尝鲜!”

招呼二人坐下后,我到隔壁办公室寻来小刀,想即刻尝尝这西瓜的味道。刀锋刚触到瓜皮,就听见“咔嚓”一声脆响,绿纹裂开,红瓤立刻露了出来,细密的黑籽嵌在饱满的果肉里,汁水顺着纹路往下渗。切一块拿到手上,还带着刚离藤的微凉,咬下去时,脆甜的汁水瞬间充盈口腔,暑气仿佛被这口清甜驱散了大半。同事们边吃边赞:“这西瓜好脆哟,水分太足了!”西瓜基地负责人在一旁腼腆地笑:“这西瓜是用山泉水浇的,土里施的是有机肥,自然长这么甜。”

这甜,不光是西瓜的甜,更让我想起家乡这几年的变迁。从大庙村、花园村那万亩白茶的清香,到军备村527亩黄桃的蜜甜,再到如今发达村西瓜的脆甜,这片土地总在以不同的滋味,讲述着“招小商、促就业”的故事。那些曾经只能种玉米土豆的土地,如今被优质企业唤醒,长出了更有奔头的希望。

今年新建的发达村西瓜基地,我曾去过,不过是在筹备之初。当时,出于对发达村创新思路“招小商”种西瓜的钦佩,我写过一篇《引进“小商”种西瓜 助农增收又守家》的通讯稿,并在县内的几家媒体刊载。可惜西瓜真正成熟后,因工作繁忙,却没能亲自见证。

关于西瓜成熟的景象,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在基地的大棚内,瓜农们正弯腰查看成熟度,摘下的西瓜一个个码放整齐,等着运向集镇及邻近市县的市场销售,从而获得收入。就像军备村的黄桃基地里,乡亲们既能拿土地租金,又能就近务工;就像大庙的白茶园里,采茶妇女的指尖在绿叶间翻飞,一天的劳作能换来踏实的收入。这些“小商”带来的,从来不只是一个产业,更是让乡亲们“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的安稳。

西瓜基地负责人说,当初决定来发达村种西瓜,就是看中了镇上的好政策。从群众工作、土地协调到技术指导,镇里的干部跑前跑后,帮着解决了不少难题。这让我想起我在写材料时经常提到的“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耐心地一次次上门走访服务,务实妥善地解决问题,才能让企业愿意扎根,让产业能够生长。就像这西瓜藤,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有人搭起支架,才能顺着希望向上攀缘。

吃着甜津津的西瓜,忽然明白家乡的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这些具体的滋味里。既是大庙白茶的清苦回甘,也是军备黄桃的醇厚蜜甜,还是发达西瓜的清爽脆甜,更是乡亲们脸上笑容的甜。这些滋味串联起罗坎镇18个村的期盼,让“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从愿景慢慢变成现实,让更多人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守着土地、靠着双手,种出属于自己的甜日子。

临走时,西瓜基地负责人又抱来一个大西瓜,说这个有十几斤重。看着那沉甸甸的绿皮,仿佛看到了发达村土地里生长的希望。这西瓜,是土地的馈赠,是企业的用心,更是乡村振兴路上,一步步踩出的踏实脚印。当更多这样的“小商”扎根乡土,更多样的“甜”就会弥漫在家乡的乡村振兴路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