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最近看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零容忍》,片中贪腐者的忏悔犹在耳畔;周末回到家,又翻到刘孟扬那篇《戒贪铭》,字里行间在这个三伏天里竟透着沁人的清凉。“财富人所羡,但须问来源”,十字箴言如古镜照心,照见了千百年来人与钱财的周旋。
世之众人,谁不向往财富呢?它是寒冬窗下的炭火,是稚子案头的笔墨,是旅人肩上的行囊,本是中性的存在。就像镇雄老公园旁的修鞋匠,锥子穿透皮革的声响里,藏着凭手艺吃饭的尊严;菜市场摊主把秤砣压得稳稳的,秤杆翘起的弧度,丈量着诚信的重量。这样的钱,带着掌心的温度与汗水的咸涩,花起来不必瞻前顾后,夜里睡得安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发小财比发大财难”,难就难在要耐住性子,一步一个脚印地累积,可正是这份“难”,让每一分钱都活得堂堂正正。
偏有人等不及。他们盯着权力的空隙,算着暗箱里的账目,把公共的奶酪偷偷往自家搬。刘孟扬在清末官场见过太多这样的嘴脸,才写下“来源不正当,清夜当自惭”。《零容忍》里那些痛哭流涕的贪官,总说被钱拖下了水,却忘了钱从不是洪水猛兽——是自己的私欲先成了决堤的蚁穴,让良知在铜臭里渐渐窒息。“求厚利者必堕于不义之术”,急功近利的人总以为走捷径是聪明,却不知捷径尽头往往是深渊。那些用卑劣手段换来的财富,看似堆成了山,实则是堆在头顶的危石,早晚要砸得自己粉身碎骨。
更荒唐的是,很多人把财富当成了人生的终点站。家有黄金千吨,日食不过三餐;坐拥广厦万间,夜眠只占一榻。培根还说“财产到了某种限度,便不是人能消受的”,这话里藏着朴素的真理。拉丁语里“财富”与“辎重”本是同一词,多妙的隐喻——行军时包袱太重会累垮队伍,人生背负太多钱财,何尝不是给自己套上枷锁?有人守着金山夜夜防贼,有人为遗产撕破亲情,还有人被钱财捆住了脚,再也走不进山水田园。这般看来,巷尾摊贩收摊时攥在手里的几张零钱,倒比不义之财堆成的金山更金贵——那钱里有踏实,有自由,有不必向谁低头的底气。
刘孟扬在磁县任上,百姓送他“清廉”二字,这匾额比任何金银都更经得起岁月磨洗。培根说“巨大的财产对个人没用,除非用于公益”,像春雨入土,滋养的是更广阔的天地。每次回到家,和母亲谈到钱的时候,母亲总会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她没读过多少书,却把这“道”字悟得透彻——是路径,是底线,更是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