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九月,镇雄县城的桂香漫过中山路、飘到南大街时,第41个教师节如期而至。手机日历里的“教师节”三个字特别醒目,恍惚间竟让我想起多年前的讲台,那时晨光刚漫过窗棂,粉笔在黑板上簌簌作响,台下几十双眼睛亮得像星星,如今想来,依旧暖得发烫。
我曾是一名民办学校教师,在重庆东亚学院、云南文山丘北民生职业技术学校和镇雄蓄菁学校共教书育人18年,从青涩的青年到油腻的中年,最好的年华都浸在课本与教案里。不管是教中专生,还是教初中生,课堂上既要把学科知识讲得明明白白,也要在学生闹矛盾时蹲下身讲道理;课后既要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也要在晚自习后送走读的学生到学校门口交给家长。
印象最深的是在镇雄蓄菁学校,一个冬天的晚上,班里男生小权月考没考好,下了晚自习不回宿舍,躲在教室角落发呆。我查宿舍发现他没回宿舍,便赶紧往教室去找。找到他时,这孩子闷着头不说话,我拉了把椅子坐在他旁边,陪他在冰凉的课桌上从“长风破浪会有时”聊到他最爱的篮球,又说到象棋里“立马车、闪抽将”的门道,聊着聊着,他眼睛突然亮了,拍着胸脯跟我说:“老师,你放心,下次我肯定能考好!”我这才松了口气,陪着他回到宿舍。那晚的月光特别清,洒在空荡的教室里,也洒在我心里,原来教师这份职业,从来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更是用一点光,照亮学生心里的迷茫。
后来转到政府上班,离讲台远了,不管是写关于教育的文章,还是与热爱教育的同事聊天,都会在不经意间撞见教育的温度。前几天回村委会办事,看见曾经教过我,如今已退休的王老师,说起村里哪家学生读重点大学、哪家孩子读重点高中、哪家娃娃读小学就展现过人天赋,老人家的眼睛亮得像孩子,说只有靠教育才能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说话时,他皱纹里都满是笑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离开讲台而消失的——对学生的牵挂,对教育的热忱,早已经刻进了骨子里。
这让我想起更多扎根乡村的老师。他们是寒冬腊月里,天还没亮就踏着霜雪奔向学校的赶路人,裤脚沾着泥,却把温暖的早读课带进教室;是盛夏酷暑中,顶着烈日在讲台上讲课的坚守者,汗水浸湿了衬衫,却把知识的凉风送进学生心里;是夜晚万家灯火时,还在灯下批改作业、备课至深夜的耕耘者,台灯下的影子拉得很长,却把希望的种子种进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中有人把大部分时间给了“别人家的孩子”,自家孩子的家长会却总赶不上;有人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三四十年,粉笔灰染白了双鬓,教案本写满了春秋;还有人退休后“退而不休”,走家串户劝返厌学或辍学的孩子,把“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承诺,践行了一辈子。
更难得的是,他们教给孩子的,从来不只是“考高分”。春天带孩子“踏青识植物”,在田埂间辨认小麦和野花,告诉孩子“万物皆有灵”;夏天办“校园运动会”,看着孩子在跳绳、拔河时跑得满头大汗,笑得格外灿烂,让他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秋天组织“秋收实践”,帮着农户收玉米、摘棉花,让孩子亲身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冬天办“元旦文艺汇演”,看孩子在台上唱歌、跳舞、演小品,台下家长的掌声响了一遍又一遍,眼里满是骄傲。这些藏在课堂之外的教育,像春雨般滋润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向阳生长。
如今我虽不在讲台,但18年的教书生涯,早已让我对教育多了一份特殊的牵挂。每次看到全县的教育成绩单,看到乡村学校越建越漂亮的教学楼,看到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当老师,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我知道,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无数人用热爱与坚守筑起的长城,从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起,每一位老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的未来铺路,为乡村的发展添砖加瓦。
又是一年教师节,窗外的桂香更浓了。想起当年我教过的学生,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老师,有的回到家乡建设新农村,他们就像散落在各处的星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而那些扎根乡村的老师们,依旧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把一个个平凡的日子,熬成了学生记忆里最温暖的光。
其实,教师节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对一份职业的致敬——致敬那些站在讲台上的人,致敬那些把心血倾注在教育里的人,致敬那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者仁心。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否站在讲台,都该记得那些曾照亮我们的光,也该由我们继续传递下去,让更多孩子的眼里有光,心里有梦,脚下有路。
讲台岁月或许会结束,但师心永远滚烫,教育的温度,也永远不会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