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建萍的头像

孙建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2
分享

翀翀和北京的故事

翀翀是我的外甥,1.8米的个头,白净的脸上两个深深的酒窝,一双细长柔情的眼睛,总在不经意间眨出一点艺术生的气息。

翀翀从小就喜欢文艺,唱歌、舞蹈、单簧管都有不错的成绩。记得第一次看到他登上区级歌唱比赛的舞台时,我竟热泪盈眶。那时才六岁的他在舞台上自如、笃定,这似乎也给了我一丝启发,落落大方,不光是一个人的外在气质,也是一个人信心满满的最好展现。

2006年初一暑假,他跟随学校的夏令营去北京游玩。有一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排队等候观看升国旗仪式,后来他告诉我说,其实从躺下到三点起床,根本就睡不着。激动、兴奋、忐忑,充满了他幼小的心灵。接下来跟随老师去故宫参观时,犯困的他没听清老师的安排,在偌大的故宫里迷迷糊糊掉了队。那时手机还没有普及,机灵的他在尝试与大部队汇合无果后,便直接从午门离开故宫,去天安门广场找到了正在执勤的武警战士。

武警叔叔听完他的叙述,立即循环广播了外甥的信息,接下来武警叔叔为他泡上一桶面。翀翀清晰地记着,民警叔叔仔细地拆开泡面里的小叉子,再用小叉子把桶面的盖子小心地别在桶体上,还在桶盖上加压了一根火腿肠,防止热气外溢,这样泡出的面,爽滑还筋道。泡面的同时,武警叔叔又给了外甥一个苹果,告诉他不用害怕,天安门广场是最安全的广场,老师在听到广播后一定会第一时间来接他归队。外甥说,那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一次泡面,最甜美的一个苹果。虽然武警叔叔的脸颊在他的记忆里渐渐模糊,但叔叔那俊朗果断、温暖可靠的形象让他对所有军人都心生敬佩。

一碗泡面、一个苹果、一位军人,一段奇妙的北京之旅,这一切就像一颗种子,在翀翀的心里生根发芽,也为后来他和北京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2016年,大四的翀翀决心考研,目标城市——北京,目标学校——中国传媒大学,目标专业——文艺编导,这是令他难忘的城市,心仪的学校,钟情的专业。就这样,10年后,他与北京的故事再次续写。但实现梦想的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遍布着崎岖。从2017年到2019年,三年时间里,他经历过出租屋备考的困窘、经历过焦虑失眠的痛哭、经历过失败后的垂丧、也经历过别无选择的绝望。董卿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三年,是翀翀成长的阵痛期。

还记得那年刚过完正月十五,正在上班的我接到了他的电话:“376分!小姨我考进中传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看着翀翀进入梦寐以求的名校,学习他喜欢的专业,真是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一次翀翀发来一段视频,是他和同学们骑着单车在长安街的情景。风儿抚过面颊,潇洒的他一手扶把,一手抄着凌乱的黑发,看得出来翀翀是自豪的、快乐的。他说,“小姨,我忘不了小时候在故宫走丢的场景,忘不了武警叔叔给我的泡面和苹果,每当从天安门前经过,那种亲切的感觉便在我心里一遍一遍地鼓荡着,有时泪水也来凑个热闹。”听着这浪漫的语言,我的眼眶也禁不住要潮湿了。

2022年,外甥研究生顺利毕业,选择工作时,他心中的那颗种子,好像在呼喊“北京、北京”。尽管一线城市节奏比较快,外甥还是毅然选择了北京。入职不到一年,外甥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北京户口,可以说他成了一名真正的“新北京人。”

前几天我们去北京游玩,外甥全程接待。早上他带我们去喝豆汁、吃焦圈;中午领我们去牛街吃肉串、涮羊肉;晚上又去稻香村品尝各种点心。游玩时,在景山公园的最高点,看着北京城庄严、规整的中轴线,外甥侃侃而谈故宫的美;登上中央电视塔观景台,俯视整个北京,他又讲老城的历史以及新城的现代;在天坛公园,他指着“天地墙”给我们讲“天圆地方”,讲建筑中天地人的关系;走近“大裤衩”时,他又讲在CCTV见习期间,各位德艺双馨的央视主持人给予他的指导和帮助;穿梭在老四合院、老民居时,他给我们讲胡同文化,仿佛把我们带进了城南旧事,仿佛看见小英子坐在黄包车里恋恋不舍离开北京的镜头……

晚上躺在外甥的寓所里,尽管旅途劳累,可我却久久不能入睡。翀翀小时候的模样、在舞台上一展歌喉的身姿、几次考研时脱落的头发、穿着硕士服在中传校园的照片、不负初衷选择自己向往的城市和文艺编导工作,这一幕幕像胶片一样在我眼前走过。

我想翀翀之所以与北京结缘、在北京落户,都源于他善良、感恩、执着、上进的初心。祝福我的翀翀,祝愿他的人生有精彩的绽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