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玉林的头像

孙玉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2
分享

杂糅的人生

我奉行步行理念,平日每天步行都在10000步以上。暑假,游览黄山,时间充足,当然选择步行上山了,三步一景,五步一趣,欣赏着奇松、怪石、云雾、清泉,并不觉得累。路遇一清洁工,她惬意地捡拾着稀稀拉拉的垃圾。她的快乐状态,自然也成为我眼中一景。我顺口与她攀谈,“这么美的景,你天天身处其中,太幸福了。”

“我一直生活在这里,已经不把这些景当景了。”

没想到我的“讨好”并未获得她的赞同,在满眼清凉的“人间奇景”中,我是沉醉了,她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呢?

我想起高晓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生活理念,他把“眼前苟且”和“诗与远方”隔离开了。我认为生活不是这样的,“眼前苟且”和“诗与远方”是相互依赖的,甚至是相互交融的。此刻,这个清洁工的“眼前苟且”,就是我的“诗与远方”。

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人倾向于从自己的视点去看待别人、分析问题。罗素在中国峨眉山,见到轿夫休息时抽烟说笑,颇多感慨,便推翻了这一原理。从自身来推测别人是不对的,从别人来推测别人,也是不对的。说到底,人生是杂糅的,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眼前苟且”是现实的,熟悉在我们的日子里,日复一日,我们可以理解为人间烟火。没有人能离开人间烟火,它是生命的存在之基。

“诗与远方”也是现实的,它不同于“眼前苟且”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它是陌生的,陌生在我们的日子里,特定时刻出现。我们可以理解“诗与远方”是暂时的,它对现实融入很多想象的成分,存在于人的心理,具有不可复制性。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眼前苟且”和“诗与远方”是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不能分离的,“眼前苟且”和“诗与远方”是共融在一个人身上的。如果非要把它们独立开,那人生的“苦痛”便不可避免。

可以这样说,“诗与远方”,寄托着我们的理想,赋予人生希望,给我们带来快乐,让生命多姿多彩。“诗与远方”建立在“眼前苟且”的现实条件上,没有“眼前苟且”的基础,一味追求“诗与远方”,那是缘木求鱼,“诗与远方”求而不得。

富兰克林写过一篇小文章《哨子》,他想说明的是生活中很多人对事物价值作出了错误估价,即为了得到“哨子”而付出了过高代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哨子”就是小富兰克林的“诗与远方”,“我的所有的铜币”就是小富兰克林的“眼前苟且”;“我的所有的铜币”就是“另一个小男孩”的“诗与远方”,“哨子”就是“另一个小男孩”的“眼前苟且”。这样的话,这种交换是等价的,倒并没有什么不妥。真正的问题存在于,“我的哥哥、姐姐和表姐们知道了我所做的这个交易,便告诉我,为这个哨子我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破灭了小富兰克林的“诗与远方”,一下子把小富兰克林的“诗与远方”退化为他的“眼前苟且”,从而让他悔恨。客观地看,我们小时候,都做过类似于小富兰克林“哨子”的事,这并不需要很大的“悔恨”。

“眼前苟且”是生活的常态,“诗与远方”是生活的非常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前苟且”和“诗与远方”。VR、AR构造的网络空间,AI塑造的虚拟现实,制造了许多“诗与远方”的诱惑。这些“诗和远方”有的是不存在的,有的是超越我们“眼前苟且”的能力范围,如果我们追求这些“诗与远方”,把这些杂糅入我们的“眼前苟且”中,那对于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就是糟糕透了。

反向看井底之蛙的寓言,老鹰给井底之蛙带来一条“诗与远方”信息:“蓝天白云下,有很多动人的风景”。青蛙确定了自己想追求这样的“诗与远方”,于是绞尽脑汁想离开井底,当它终于真的借助于一个汲井水人的木桶成功上井时。它看到了什么呢?它看到的蓝天白云和在井底看到的是一样的。鹰忘了告诉青蛙,要想领略蓝天白云的魅力,必须得有翱翔于蓝天白云中的本领。青蛙没有这个本领。于是,离井之后的青蛙郁郁寡欢,不久,一条饥饿的蛇发现了它。青蛙不仅没有得到“诗与远方”,“眼前苟且”也失去了。

柳永给金人提供了一条“诗与远方”信息:杭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金主完颜亮看到后,便燃起了侵犯江南的欲望,他决定投鞭渡江,大举入侵南宋。结果呢,完颜亮并没有获得他的“诗与远方”,而老百姓呢,丧失了“眼前苟且”。

某某的新恋情刷屏网络,成就了很多无聊的网站。我想不知道都不行,不能不用手机吧。这狗血的消息,却成为了一些人的“诗与远方”,让一些某某样的男人又有了欲望,认为自己还很年轻,殊不知,会造成罪孽。

我一直欣赏苏轼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人生态度,“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不仅是“眼前苟且”,也是“诗与远方”。天地之间,“苟非吾之所有”的“诗与远方”,非为你所用,还是弃之吧。

呼吁一下,人活世间,不过百年。不要为那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诗与远方”花费时间了,把时间用于值得做的行动和感觉上,践行伟大的思想,体悟真正的感情,做必须做的事情,努力把自己的“眼前苟且”过成别人的“诗与远方”。

人生的美好,就在于把自己的“眼前苟且”,过成别人的“诗与远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