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微观,“世界”是宏观,认识宏观的世界,必须由微观入手,“一叶知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佛典》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一花”体悟“世界”,由“一叶”感知“菩提”。
我们体悟的“世界”是独特的,我们感知的“菩提(智慧)”也是独特的,没有两个人的世界完全相同,没有两个人的智慧一模一样。“体悟”与“感知”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它需要以智慧为基础。智慧真实反映自己身处其中的世界,才是我们需要的“体悟”与“感知”。
客观世界是多样、复杂的,在移动网络时代,再遥远、异样的客观世界也变得触手可得。在“触手”的瞬间,我们“体悟”、“感知”着客观世界。展示于网络上的“客观世界”,我们自以为就是“客观世界”,其实不是“客观世界”,至少不是我们的“客观世界”。
就遗传学和社会学来看,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传统社会我们接触的人有限,面对面或私下的交流、展示也有限。我们认识的人,基本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加上“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很少感知到与我们完全异样的人。网络世界就不同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这种表达因为匿名或相距遥远等原因,真实、虚假交融一起,网络世界五彩缤纷之下,张扬了人的特定“情绪”,这“情绪”具有天使与魔鬼共存的特性。我们不能自以为自己所认知的“一花”就是真实的“世界”,至多不过是“世界”之一。
人类未诞生之前,没有“世界”,是人赋予世界以意义。郑板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一枝一叶”的世界,展示的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官员对老百姓之情。贪官污吏就体验不到这样的世界。
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指出了世界的很多意义,如他人在场,就普通人来说,会产生社会促进还是社会抑制,其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人自己,在于人自身对任务的认知、理解等。同一的场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造成这不同结果的,当然是人的智慧。
经验中蕴含智慧,智慧体现在人类数千年提炼的谚语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强调的是人的基因、出身的重要;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这类似王安石《伤仲永》的故事,强调后天奋斗、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就人生智慧而言,这里面就存在悖论了。到底哪个对,需要具体情况具体看待。
冬日,天冷雨湿,邻居老王骂道“这可恶的天”,他要骑电瓶车送儿子上学,这阴冷的天增加了他骑车的难度。于我却完全不同了,孩子大了,不存在接送问题。我习惯早起,家距单位4.5公里,时间充足,我便撑一把伞,踏雨而行,清风扑面,细雨迷蒙,路边行道树微微拂动,存留的一两片黄叶,在小雨的衬托下,轻轻飘落,打在伞上,悄无声息。50分钟左右,到单位,一身暖和。于我,这便是“可爱的天”了。上班、锻炼、赏景三不误,我喜欢细雨飘落,轻吻大地的气息。
我喜欢行走,小学、初中,我都是每天步行4趟,小学大约2公里,初中大约4公里,沿着弯曲的田埂上下学。高中住校,周末,有时乘不上车,也为了省钱,步行10多公里回家。现在,白天如果没有走路,晚饭后,我总要外出快走1小时,6、7公里的路程,伴着明月星辉或和风细雨,我能充分感受到运动后身体和精神的饱满、愉悦。对于那些晚上在豪饮嚎歌中狂嗨的人,似乎也能读懂他们内心的种种,却绝不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我的“世界”与他们的“世界”不相同。
选择什么样的“世界”,完全由大脑“智慧”决定,主动与被动天壤之别,积极与消极云泥之差。把“智慧”运用于“世界”中,在“世界”中感知“智慧”。譬如我,亲近了自然,疏远了酗酒。
“唉,真倒霉,把脚崴了……哎哟、哎哟……”秋日傍晚,余霞散成绮,澄湖静如练,天高云淡,我正行走在翡翠湖畔,见一女子怏怏不快地嘀咕着,她的同伴也是一脸无辜地苦着脸,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一瘸一拐地咧着嘴。此情景,让我忆起很久之前打球的一次崴脚经历,“还好,脚崴得不重,还能走路。以后运动时要格外小心些。”在那之后,我运动就很少再崴脚了。对同一种行为,你的“智慧”决定你的思维。不同的思维对一个人的实践影响大相径庭,积极的思维带来好心情,消极的思维换得的是坏心情。
“银牌现象”说的是一个自我认知问题。银牌获得者自忖再努力点就能获得金牌,痛惜金牌差之毫厘,所以,心情并不愉悦;铜牌获得者自知夺取金牌很难,铜牌虽不如银牌但战胜第四名夺取奖牌已超出心理预期,所以,心情愉悦。我们在生活中常看到小富的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大富的人倒犯愁的时候多,大概就是“银牌现象”的生活化。“再幸运一点,我就是第一了”的“智慧”阻碍了很多人真的成为“第一”。
什么是好的人生呢?对自我能做出正确的SWOT分析,对身边的环境能做出正确的SWOT分析,即清晰地自知他知,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努力奋进的目标、内容,运用智慧,大胆实践。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的一种美好品性,就这一“智慧”的认知也因人而异。那天清晨,我拿着几只废纸箱,正准备把它们扔到垃圾桶,瞥见一拾荒的老奶奶,“这个,你要吗?”
“要,要,谢谢啊。”她一脸开心,好几斤呢。在此处,“己所不欲,施于人”是可以的,这相当于西方的一句谚语“一个人的美食(毒药)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美食)。”人的需求不同,喜好也不一定一致。
自己赞同的、喜欢的,认为别人也一定赞同、喜欢。以自己的喜好来代替别人的喜好,这是错的。说大了,这种“智慧”叫做“道德绑架”。往小处说,下面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
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孩子在雪地中欢快地舞动着,闹热了,衣服脱了,甩到妈妈怀里。
“不能脱,儿子,快穿上,别冻着了。”
妈妈拽着儿子,强迫他套衣服,孩子挣脱了,蹦蹦跳跳地飞走了,根本没有理会妈妈的好意。很明显,此处,“己所欲,施于人”,是错的。
矛盾的“智慧”在日常太常见了,一人的“世界”不同于另一人的“世界”。他说“无欲则刚,欲会焚身”;他却说“胸怀鸿鹄之志,‘欲’将成就一番伟业”;他说“人应宽容大度善良,不小鸡肚肠,宰相肚里能撑船,得饶人处且饶人”,他却说“别做东郭先生,别做蠢农夫,烂施善良,对待恶人就要‘痛打落水狗’”;他说“世事多艰辛,人生常苦痛,不要为难自己”,他却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说“压力太大了,受不了了”,他却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样的列举,就如数学中的“∞”,是无限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列宁曾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对于“智慧”,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符合“我的世界”。
不“庸人自扰”,不困惑于人生智慧的相互抵牾,一根稻草对骆驼没有什么,但“最后一根稻草”会压垮骆驼。同一种情景,亦或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时空下,可以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智慧本身就是“悖论”的,看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怎么使用,把握思维和使用的度,恰到好处,区分哪是第一根稻草、哪是第一百根稻草、……、哪是最后一根稻草。
善于运用“智慧”,辩证思维,多角度,自知他知,符合自身的规划,吻合“我的世界”的实践,清晰地知道什么时间什么空间做什么事,把握度(度是变量,不是恒量),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这样,在“我的世界”里,“毒药”就会变成“美食”,人生便少了困惑,多了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