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伍排村赏莲
小伍排,一个氤氲着烟火气息的小村,镶嵌在云南省楚雄市东华镇一马平川的骠川坝子中间。如上天馈赠给这方天地的一首山水田园诗、一幅水墨山水画,在山色天光下的田畴间,红砖绿瓦,袅袅炊烟,一方莲塘,清风齐眉,莲韵生香,鸡犬之声相闻,村民劳作垄间,给小村平添了几分脱俗清雅和烟火温馨。
我与小伍排村结缘,源于“清廉村居”建设的媒妁。2021年,作为“清廉村居”建设的参与者,我与小伍排初次谋面。记得当时约莫是三、四月间,春烟似霞,小村前,一大片莲塘在繁茂的绿柳和果蔬簇拥中恣意铺展眼前。彼时“小荷才露尖尖角”,闭上眼深呼吸一口,顿感朱自清笔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之妙韵。
自此,深深爱上这个小村,爱上村前这一方清碧莲塘。于是,小伍排村成为我节假日和闲暇时的打卡地,赏莲成了我的另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灵感悟。
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不同,莲塘景色各异。“一花一世界”,情缘景起,念随莲动,赏莲所感自然与一池莲花气息相通、心意相映、志趣相融,赏莲亦自赏,悟莲亦自悟。
当第一缕春风冲破隆冬的凛冽,水面下枯荷的茎上就冒出点点稚嫩的小芽,如一枚枚衔命而来的新生儿,迫不及待想试探世间的温度,感受春阳的温暖。天上一滴雨,人间半亩田,随着一场春雨的光临,小芽迅速拔高,舒展成小小的圆叶,如一枚枚翠绿的铜钱,怯生生贴在水面随波晃荡。可惜莲塘里没有画船,不然,清代文人石涛笔下“贴波不碍画船摇”当是此意境吧!
沐节气之风雨,时至夏日,莲花盛开,水面以花为布,编织圣洁霓裳,铺满整个莲塘。花色有红有白有粉,花瓣重重叠叠,中间嵌着嫩黄的花蕊。红的艳而不妖,红得鲜明,白的素而不寡,白得通透,粉的润而不腻,粉得柔净,没有半点脂粉味,纯洁似碧玉,干净如良心,“卷舒开合任天真”,自然天成。
中学时读“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细细观之,这满塘花叶,不染淤泥,不沾水滴,即便连绵阴雨,雨水洒落上面,很快聚水成珠,一阵风过,滚珠入塘,洁然如洗。都说“常在水边走,哪有不湿鞋”,而这莲儿,却能“质本洁来还洁去”。查阅“百度”,方知其天生一层蜡质皮层,对污浊之物有着天然的阻隔和屏蔽功能。这与人的心性不同,需“时时勤拂拭”方能“勿使惹尘埃”。
四季更替,夏去秋来,莲花渐次凋谢,莲叶渐渐泛黄、卷曲、枯败,再不复“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蓬勃景象。然从花中脱胎而出的莲蓬,愈加亭亭玉立,把莲塘描摹出另一番独特意境。朵朵莲蓬如一个个质朴的圆盘,初时粉黄,渐渐转为深绿,继而灰白、灰褐,莲子深藏蓬中,厚积不骄,藏子不露,“对西风、凌波自省”,不因人的赞美而骄傲,也不因无人观光而沮丧。李商隐喜欢“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静谧,而我更赞服莲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及孑世独立的倔强和孤傲。
岁月渐深,时至冬日,荷塘铅华褪尽,日渐萧索。唯有稀稀拉拉、三三两两的枯荷挺立塘中,残梗像一支支瘦骨嶙峋的手,指向灰白的天空,而对塘边树上不时落下的枯枝残叶,不抗拒,也不欢迎,从容而淡定地默然承受。枯荷简约的线条,在寒意料峭的冬日薄雾中更显生命的本真——活着,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点缀和修饰,生命之美,本就不拘于一季一时的荣枯得失。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赏莲、读莲、悟莲。我恍惚间真正读懂了宋代文人宋伯仁“天赋本根如玉,濂溪以道心同”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