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怜翠色对红尘
读范金华散文集《梨园小憩》
郭玉琴
范金华是生活在苏北宿迁土地上的一名本土作家,多年来他以写散文见长,兼写报告文学和小说,诗歌。这些年他在全国知名大刊上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佳作,上过《北京文学》《清明》《散文百家》《雨花杂志》《安徽文学》等,已经出版了《笑看春风》《城市的夜色》《郎行千里》《范金华散文选》共四本散文集,还与人合著长篇纪实抗日题材小说《日落峰山》,可谓是文学硕果累累,建树颇多。我与范金华老师相识十几年,第一次为他写书评的时候,是在2012年,当时他已经是一位中国作协会员,如今时隔十年不到,他又在文学成就上更上一层楼,不仅获得了第九届“长江文艺杯”江苏文学评论奖,还自己办起了报纸和杂志。范金华是一位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写作的视野开阔度很大的成熟散文家,他的文笔老道,语言淳朴清新自然,读起来如雨后春韭,给人接地气的俗世生活烟火味,同时他又是一个沉浸在纯文学世界里的精神贵族,他的笔触总是喜欢围绕乡愁,乡情,乡音弥漫,让历史和文化交融,都市物质和乡村文明并存,将情感散发在字里行间,使得文本厚重和大气,兼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让我们一边看,一边沉浸在这漫漫红尘东方文学汉语言美的韵味里。
《梨园小憩》是2021年刚出版不久的一本崭新散文文集。拿到这本书,看到书的名字第一眼我就喜欢。我喜欢这本书名字里蕴含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红尘列车滚滚,在这个一切都是快速度的时代,一颗心唯有慢下来,用心欣赏身边的美景,你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细腻,不被粗糙的日常给磨灭自己的情趣和美的感受力。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爱,自由,艺术和美。《梨园小憩》收藏的一共有36篇散文,还有后记和报道,评论部分。这些篇幅我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它们就是一个作家在爱,自由,艺术和美的认知里的一种探索性的发现。它具有的艺术水准高度很符合我们对当下散文艺术写作的追求和衡量质量的好坏标准。
“乡音.亲情”是这本书《梨园小憩》的第一个小辑子。在这个小辑子里,作家范金华写了母亲,父亲,仁叔,街坊邻居,这些都是他日常生活里有交集的一部分人,甚至有一部分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他了解他们也对他们有深厚的感情和热爱。散文就是要写最能反映真情实感的素材,范金华写的这些散文读罢给人感觉没有一篇是瞎编的,都是来自于生活的观照。在这本小辑子里,其中有一篇《母亲的油纸伞》是在《北京文学》发表过的,是一篇非常厚重的散文。《母亲的油纸伞》以文化部门举办伞文化节为起笔,交代出我对伞的关注,由此展开我对伞的记忆和联想,伞是民间民俗文化的象征,也是外公对母亲这个女儿的一片慈爱,更是风云跌宕历史变革的大时代,伟人毛主席远离家乡,为革命四处求知真理的象征。
范金华的散文常常是记叙,写人,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兼而有之的。《父亲的梦想》主体是写父亲,但是记叙的是父亲一生中最大的梦想都实现了。作者在文中说“我一生中最崇拜的人是父亲”,这位父亲是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过的老共产党员,他的梦想在解放前是共产党能领导新中国取得胜利,结果这个梦想后来实现了。等到解放初他的梦想又是老百姓都能吃饱饭,结果熬过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后来真的吃饱饭了。等到改革开放后,他的梦想是楼上楼下,家家户户都有电灯电话,他的这个梦想在当时的母亲看来是白日梦,但是经过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又实现了,楼房拔地而起,家家户户电话手机都有了,连路虎车都有人开得起了。父亲的梦想其实也是中国历经百年励志奋斗,砥砺前行,一心要实现的中国伟大复兴梦。父亲的梦想是紧跟时代的步伐的,父亲的梦想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梦想,父亲的梦想就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梦想。父亲的梦不是白日梦,作者通过写父亲的梦想来讴歌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近百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讴歌我们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值得骄傲的新时代,讴歌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的伟大政绩。由此展开,文学艺术里的主题蕴含的亲情,爱国之情,水到渠成得到升华。《闲聊人生》一文里通过“我”和“母亲”的闲聊对话铺展开来写他们话题中的一个残疾人算命先生,描写记叙了瞎子给人算命的一生,给我们启迪了一个人生道理,做人要从心向善去求,才能内外双得。
在这本书得第二辑里,与第一辑不同的是,以写景为主。景是宿迁本土的风景,从《人与湖的对话》《风情运河湾》等一系列篇章里可以看出,作家范金华这些年对宿迁本土旅游环境的开发和改善还是很关注的。一座城市只有注入文化内涵才能让城市变得有特色,旅游景点必须有文化底蕴才能撑得起门面。《人与湖的对话》写的是作家去骆马湖观光,骆马湖是宿迁人的后花园,如何开发,打扮好,保护好这后花园,历来是宿迁人民的一个心愿。通过观光骆马湖,采访骆马湖旅游集团的掌门人张绪龙,范金华在一座城市一座湖的开发面前得到一个结论:对于旅游来说,景点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要想发展宿迁的旅游事业,带动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富裕起来,就必须硬件软件两手抓,既要搞好开发建设项目,也要努力挖掘骆马湖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关注它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名人作家,作者对自己的写作要求也力求挖掘出本土文化城市的深度和高度,与构建和谐文明城市同行。
范金华除了对自己的城市旅游景点不惜笔墨的描写,赞美,同时他也将对一座城市文明的开发和构建思路带到别的城市,经过山水不重复的比较反思每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不足与文化的差异对城市的发展影响。例如他在《婺江情缘》里写道:“到金华市区随便一逛,金华的文化人说,空气中都弥漫着黄宾虹的影子。”还有“这江浙南方的建筑风格是以轻巧与精雕细琢作兼实用为主,而徽派则讲究豪华与精雕细琢。”
本书的第三辑子收录的一共是7篇散文,以写乡愁往事为主,《老街上的书店》写的是书店这些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服务态度也提高了不少。作者回忆自己年轻时拿到的第一份工资就是到城里的书店去买书,可是店员规定不买书就不能翻阅,他一咬牙为了看一本文学书籍,将自己的路费钱和午饭钱都掏出来买了书,然后步行几十里回家了。而今书店不但装修豪华,而且可以随时进去纳凉,买书的没有蹭书看的人多,大家到书店就是为了坐在空调底下看书休憩。看似漫不经心的将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对比,实际上字里行间饱含的都是作家对当下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对过去生活的咀嚼和回味。
第四辑子收录《文化与城市》《梨园小憩》《相遇杉荷园》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写的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宿迁这座城市的文明与美的名片山水风景和建筑。它们是作家范金华以文学的方式推广出来的文化城市名片,旨在彰显宿迁这座城市的独具魅力。作家有时是以远观的方式打量这些城市的亮点,有时又是以一探究竟的近距离聚焦的方式与它们亲近,产生文化感情的焊接,使得自己与一座城市的情感水乳交融,达到真正愿意择一城终老的由衷喜欢境界。
第五辑子收录的除了和第四辑子相似的全国各处名胜古迹游记散文外,还收录了一篇红色旅游游记散文。值此建党一百周年庆典之年,我们每个人都在学党史,话党恩,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朝着中国伟大复兴梦努力,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作家在此时更应该肩负中央文艺方针精神和责任,为发扬红色革命文化做出贡献。作者在《红色足迹一周行》里到过四川号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死亡陷阱松潘大草地,和红军时期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驻扎过的地方茂县。他在走过这些先辈走过的红色足迹里也深深感受到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神秘,我看江山多妩媚,料江山看我应如是。
总体来说,《梨园小憩》是一本以写景为主的游记散文,兼而有之记叙写人。通读本书,我看到了范金华散文文本的精神内核这些年一直重在挖掘本土文化里的丰厚人文精神,考量本土文化里的丰厚人文历史,为现代文明城市的发展积极探索丰盈的美的生命内涵,拓展人文风景的深度和宽度。无论是他笔下的山水之美,还是建筑之美,都紧扣文化和历史,人文精神和生活艺术底蕴来铺开写,给我们留下一个个魅力城市的深刻文化印象。在城市文明进程的不断工业化推进里,我相信作为一个现代成熟散文作家,范金华老师一直没有离场缺席他的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相反,遥怜翠色对红尘,他一直在红尘修到场打量他所身处的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