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万娥的头像

苏万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5/01
分享

岁月如歌

岁月是一首歌,但曲调得自己谱,歌得自己唱。

读完于漪老师写的《岁月如歌》,我感受到了一个普通生命在岁月之河中的悠悠歌韵,如石子投湖,荡起的涟漪一圈圈漾向远方。

这本书相当于于漪老师的生平传记,主要写了她小时候求学的经历,她的教师生涯,她的教育理念,她的校长经历,她的人大工作,她的阅读体悟等。书后附有几位教育工作者对她的评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5岁就失去父亲的于漪老师,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个上师范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她倍感幸运和珍惜。作为家中老大,她勤奋刻苦,孜孜以求,努力做好家里四个弟弟妹妹的榜样。

1951年,她走出青葱校园,踏上教育之路,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她学的本是教育专业,走上教学岗位后,却初教历史,再教语文。她没有怨言,默然接受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教一样,爱一样,并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努力让自己的青春成歌。她认认真真备课,扎扎实实上课,清清醒醒定位,教学研究并行,既教文,又育人。初为人师的她,充满了工作的激情。课堂上,她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生动的语言“粘”住学生,让学生在学中悟乐,乐中竞学;课堂外,她不断撷取知识的浪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懂的,她争取自己也懂。她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她用心阅读,努力成为孩子的知音。她长善救失,善于利用学生的优点、长处改变学生,让一个个迷途的羔羊找到人生的方向。她视生如子,像母亲一样将满腔的爱奉献给每一位学生。除了自己生病住院,为家里的私事,她从未落下过学生的一堂课,即使从小多病的儿子患了爆发性痢疾和败血症住了院。在她眼里,师爱早就超越了亲子之爱。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师者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育的硕果从流过的岁月中不断向她走来,走来……

于漪老师特别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她主张:一个人小时候可背一些文化经典,初时可能不懂,长大后慢慢就会融会贯通。她主张,一个人的阅读应有选择,应少而精,应多读一些中国古代经典,以培养中华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这样的理念,同为教师的我非常赞同。学高为师,行为示范,于漪老师永远走在学生前面。一有时间,她就陷入书海,研读中国古代经典,尤其是辛弃疾、杜甫、陶渊明的作品,并从中吸取文化养料和精神力量。就这样,她边教边读,边读边教,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青春和生命,再用这样的生命去传递和感染更多的青春和生命。

当上师范学校的校长后,她着力青年教师的培养。她深深懂得,教师的质量就是学校的质量;教师的质量有多高,学校的质量就有多高。她深深懂得,学校的质量就是未来教师的质量;因为,她们是师范学校,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她深深懂得,一名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一名好校长,她就应该是学校的脊梁,应该顶起学校的一片天空……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是谦逊的。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她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

跟随余漪老师的文字,漫步在岁月的流里。岁月走过了,可歌声依然在河流中飘荡,余味悠长。

——既然每一个人的岁月都是一首歌,那就调整心弦,谱好曲调,努力唱好自己的那一首。

——学做一辈子教师,学做一个终身的教师。

这是于漪老师的岁月之歌教会我的。

虽然简单,却永远深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