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万娥的头像

苏万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2
分享

中山狮舞

走进洪雅县中山镇邓沟村市级非遗“中山狮舞”传承人邓福超师傅的家,正好下午三点。

那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大门两边栽着几株红豆杉,在暖意融融的秋日里,显得愈发苍翠。三进屋子的平房,普通,打眼的是两边窗户,上面安的不是玻璃,而是嵌着两扇小格子木窗。院坝上面搭着不锈钢棚,地上推满了青㭎树柴和柏树枝丫。配房有几间猪圈。一间猪圈里卧着两只有点像大刺猬一样的大黑猪,猪耳戴着号牌。猪是从高山上买回来的,敞放,跑山,听说这种生态猪肉卖30块钱一斤呢。三间熏腊肉的简易房大开着。檐前横拉的一根铁丝上,挂满了刚出熏房的鲜腊肉和鲜香肠。腊肉和香肠都油浪浪的,底部滴吊着不少油珠子。

邓师傅正着一身黄色的练功衣坐在白色的练功垫上练功。今年五十多岁的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眼睛炯炯有神,那个亮堂堂的光头和胳膊腿露出的肌肉,一看就是练家子。

“中山狮舞”至民国初年从丹棱张场镇传入中山镇,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当年邓师傅高祖的父亲邓海青随父母到张场走亲戚,有幸观看了一场狮舞表演,就被其独有的惊、奇、险、绝、美及高难度的“翻五台山”惊叹,回家后就闹着要去拜师学艺。几年勤学苦练下来,终于习得一身本事,回来了就在家乡邓沟村组建了自己的狮舞队。从此,中山狮舞就在邓家、就在邓沟、就在中山落地生根,一代代家传身授。传到邓师傅,已是第六代了。

见我们来了,邓师傅忙从练功垫上站起来,迎我们到客厅,端出果食,泡上绿茶。客厅里的茶几、凳子很有特色,厚重不说,材料用的全是金丝楠木的树根,根据其独特的自然形状打磨好,上面刷清漆,光洁,亮丽,颇有田园风味和艺术气息。

说起现已被列入眉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中山狮舞”,邓师傅炯炯的双目溢满了光彩。

“‘中山狮舞’最绝的、老百姓最喜欢看的是三个节目:翻五台山、舞狮、猴子爬杆。”邓师傅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水道。

对“翻五台山”,我并不陌生。这个节目响逾洪雅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犄角旮旯。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只要听说要表演“翻五台山”了,十里八乡的人总是早早到场候着。我也从小耳濡目染,百看不厌。“五台山”其实就是用过去的五张高大八仙桌一张叠一张垒成一个高台,最后一张四脚朝天,中间放一把有靠背的木椅,高度约摸十三四米光景。桌子摆好,表演者从下沿着桌脚徒手攀上顶层,一般两名,在上面相继配合表演倒立、翻跟头等惊险动作。

这是“翻五台山”常规表演,最精彩的却是在“五台山”上表演“乌龟钻沙”和“踩闪脚”。两名表演者面对面各踩住顶层桌子的两只脚,双手互搭在肩膀上。第三名表演者从第一个背后爬上去,翻过其头顶,再从两人双手塔成的洞中钻下去,立在中间。

“五台山”上“舞狮”更是一绝。两人在高台上穿好狮子头面,在桌子中间表演一翻狮子看、站、走、伸头、抖毛等动作后,“狮子”就爬上桌脚,两人各站两只桌脚再来一番看、站、走、伸头、抖毛等动作表演。表演完后,两人改变方向换过另一只桌脚继续表演。这个表演特别考验舞狮者两人配合的默契度,因换脚时两人的脚需同时跃起又同时落脚,速度快,下脚稳,故这一表演俗称“踩闪脚”。两人跳脚、踩脚的时间、位置还必须恰到好处,稍有误差,表演失败不说,后果不堪设想——“五台山”上表演,是从来不拴保险绳的。四只桌脚的“闪脚”踩下来,“狮子”累了,于是卧了下来——舞狮的两人慢慢把腹部顶在一只桌脚上,前一个人双手挥舞狮头继续表演,同时把脚伸到后一个人的肩膀上,后一个人双手抓牢后,把自己的双脚往后翘起。整个表演惊险绝伦,配上铿锵有力的鼓点,满场喝彩不断,叫好连连,掌声也经久不息。

如果“翻五台山”是“中山狮舞”的肉身,那舞狮就是“中山狮舞”的灵魂。除了在“五台山”上表演,每逢春节,“中山狮舞”和“中山花灯”融合成“中山狮舞花灯队”,走村串户,要演过一个满满的正月。后面的追灯者无数,从早晨到晚上,从这个村到那个村。除了“花灯狮舞”,舞狮的名堂还很多。老人做寿,有“拜寿狮舞”;儿女结婚,有“婚庆狮舞”;新店开业,有“庆典狮舞”……舞狮本是中国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因狮子素有“百兽之王”之誉,威武、雄壮,被人们视为瑞兽而受到崇拜,认为其有镇煞之效,因此以前有许多有钱人家多刻以石雕置于房屋前,让其避鬼驱邪保家宅平安。于是,就产生了“驱邪狮舞”。不少人家偶遇家宅不宁或家人久病不愈,就请上“狮子”到家里的每个房间跳上一番,舞上一遍,或“狮尾”抱着“狮头”沿屋檐“咔嚓咔嚓”地扫上一道。也怪,演了一番“狮舞”,宅也宁了,人也安了,邓师傅的狮舞队也声名远播,请他表演的人也更多了。

“中山狮舞”表演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但整个表演既有南狮的动作,也有北狮的动作,综合了南北之长;有两人表演的大狮子,也有一人表演的小狮子。此外,还有插科打诨的戴着面具的笑头和尚戏狮。表演常配以锣鼓声乐。开始,狮子静卧。锣鼓一响,戴着粉色面具、手持长毛刷子的笑头和尚上场逗引狮子。狮群醒来,随着笑头和尚长毛刷子的逗引和锣鼓鲜明的节奏,狮子扑、跌、翻、滚、跳跃、擦痒,观众能从狮子敏捷的动作中感受到它们脸部的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不一而足,淋漓尽致,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中间还穿插一些滑稽戏作为娱兴节目,如“二郎担山”。一个人背上背一个箩筛在前面跑。箩筛里贴一个用红纸剪的太阳。后面的“二郎”挑着担子在后面追。担子一头装石头,一头挂草墩。两人一前一后,不断做着夸张的动作、表情,但追来追去怎么也追不上,笑声阵阵爆发,简直嗨翻全场。观者看着想着,怎么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有点像呢?只是更多了一些喜剧色彩。当然,还有“天鹅抱蛋”“天狗吃月”……

相对于“翻五台山” 和“舞狮”,“猴子爬杆”对邓师傅来说,这个节目一点难度系数也没有。“我父亲特别会爬树,我也特别会爬树。穿上猴子衣服,戴上猴子面具,抓住光溜溜的杆子三下两下爬上顶,站在杆顶上做几个回合倒立,再比划比划猴子滑稽的动作……”

邓师傅说得轻描淡写,我却很是感动。事情哪有他说的那么简单呢?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邓师傅8岁开始练功,13岁开始表演,表演生涯已逾40年且无一次失败记录。平时,邓师傅种田、杀猪、卖肉以养家,空余时间就练功、表演已娱老百姓的生活。正是有邓师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坚守和担当,才让“中山狮舞”这块活招牌在洪雅县甚至眉山、成都响当当啊!

邓师傅带我参观了他收藏的“狮舞”道具。他眼神专注,双手捧起一件“狮子头面”细细摩挲着,似对我述说又以喃喃自语道:“40多年了,中山、洪雅、眉山、成都,我都跑遍了……”

我望着邓师傅,赞道:“邓师傅,‘中山狮舞’走过了一百多年,它早已不只是一种表演,一种娱兴节目,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您老可狠狠地为我们中山人增了一把脸哟!不知您老的第七代传人培养好了没?”

“培养好啰!我的儿子、孙子都会演,周围也有不少小孩跟我学呢!”他放好头面爽朗地笑起来。

“后继有人,邓师傅,中山因您而荣光!”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走出农家小院,天色已是不早。邓师傅站在门口向我们挥手告别。门旁,红豆杉郁郁苍苍,那挺拔的身影映在其间,也愈发精壮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