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眉山蟆颐观,眼中脑中心中只剩下两个字:神奇!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能把它正确念出来的人少之又少。它的正确读音为má yí guàn。“蟆”指蛤蟆,“颐”意为山体轮廓,观建在“形似蛤蟆的山上”,故名。
初初听到这个名字,我颇觉怪异。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何止成百上千,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南阳玄妙观、陕西楼观台……但这个命名实在有点……蛤蟆,本是生活里一种卑贱丑陋渺小被众人嫌弃的东西,道人却用它来命名一座道观,还是蜀地三大名观之一……但转一思量,又觉释然。道教的思想,认为万物有灵,主张“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一平凡之物来命名它也就不足为奇了。
蟆颐观始建于唐代(约公元8世纪)。算算年岁,它早已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年龄逾千年。道观依山而建,初为纪念道教仙人容成子,唐代宗时期曾赐名“开元观”。据说鼎盛时期,观中有“殿宇百间,道士千人”的规模。观里著名的建筑有很多,重瞳殿、文昌殿、儒易斋、慈航殿、太岁殿、南极殿、张仙殿、道德经碑亭……都是木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风格。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遗存和现代修复的。
奇特的是,蟆颐观后来又衍生出一个别名——“重瞳观”。而且这个名字后来居上,知晓的人大大超过了前名。别名的由来据说是因道教上清派宗师陆修静曾在此修仙。陆静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四目仙翁”。“重瞳观”便和他一起声名远播。以至后来,人们就只知蟆颐山上有个“重瞳观”而不知有“蟆颐观”了。
山依着江。江叫岷江。可一向奔腾咆哮的岷江到了这儿却变了模样。江水依旧清澈,可却平静无波。于是,人们给这一段的它取了一个诗意而别致的名字——玻璃江。
站在蟆颐山脚向上望去,前面是一溜石阶,两边绿化带里挺立着风华正茂的银杏。石阶清幽,带着抹抹湿痕,也许是昨晚下过微雨的缘故。少许刚掉落的银杏叶,自然地铺摆在石阶上。江风徐来,片片黄叶微微轻颤,犹如要展翅飞走的黄蝴蝶却因翅膀沉重怎么也飞不起来,让人不忍心下脚。山上,院墙红艳,殿宇巍峨,掩映在无数参天古木中。
蟆颐观现在全称叫“蟆颐山古树公园”。据统计,现在公园内有古树86棵,最多的是银杏、桢楠、古柏三种。
沿着石阶缓缓前行,脑海里浮现起世人对蟆颐观的评说:“每一座殿宇都是一个著名的景点,每一棵古树都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果不其然。观内以银杏树为多,最著名的就是苏洵手植的“求子树”了。相传苏洵与程夫人婚后久未有子,听说重瞳观神仙灵验,就带上香烛果品虔诚地去拜求。晚上回家,苏洵便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仙翁打了他两弹子。苏洵从梦中惊醒,但梦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之后,苏洵就先后得了苏轼、苏辙二子。苏洵求子成功后,携全家到蟆颐观还愿,并在太岁殿前亲手种下两棵银杏树。而后,观中道人便在树上挂了一盏“天灯”,祈福保佑附近百姓平安如意。时至今日,这种挂灯习俗在蟆颐观还存在着,“神灯夜游”也成为“蟆颐八景”之一。“苏洵求子”的故事渐渐传开,并为乡人津津乐道。于是,后人就在太岁殿前的银杏树下立了一块“苏洵手植树”的石碑。
观中最神奇的是老人泉。它位于重瞳殿前。洞口四周遍植兰花草树,左右两边各有一块碑,红字书写着“丹泉”“圣水”四字。下行的石级入口有木栅栏,上了锁。石级和两边石壁都长满了绿幽幽的苔藓。石级越往下越幽深,眼力之所及,根本看不清下面的情形。洞口石壁上横镌书写着“仙翁胜境”四个白色大字。据说石级共有三十级,里面的幽深处有一石罅,中有泉水流出,涝不溢,旱不枯,汲之不尽。泉水清澈甘冽,且水面始终保持在一个高度。从前,在观中生活的道人喝的水都是从这里汲取的。传说泉中还常有白蟹从石缝中爬出,在水中嬉戏。白蟹象征吉祥。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让蟆颐观再添神秘,每天朝客如织,火得不能再火,更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前往。宋代诗人陆游就曾游历于此,登山远眺,触景感怀,写下《醉中怀眉山旧游》:
劲酒少和气,哀歌无欢情。
故乡不敢思,登高望锦城。
锦城那得去,髣佛蟆颐路。
遥知尊前人,指我题诗处。
我虽流落夜郎天,遇酒能狂似少年。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
读罢古诗,转头凝望“胜境”,却又生出疑问来:这样的圣泉为什么叫“老人泉”呢?导游解开了我的疑惑。这又扯到三苏家去了。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世人称其为“苏老泉”。他的祖宅“三苏祠”里有一口古井,清冽甘甜且千年未涸,被赋予“文思泉涌”的寓意,世人称其为“文豪之水”,游客都有以泉洗手以沾文气的说法。传说苏宅古井之水与这儿的泉水相连,后人就把这“仙翁胜境”之水叫作“老人泉”了。唉,怪只怪“三苏”名闻九州呀,硬生生把一圣泉变成了“老人泉”!遥想那个幽邃的洞口,我暗自呢喃:“此泉不但有文气,肯定还有仙气,要不然怎么叫‘仙翁胜境’呢?说不定当年陆静修正是喝了这圣水才得以修道成仙的,要是能下去掬水来喝一口就好了……”
站在蟆颐山顶眺望。前有清江似练,后是山岭幽葱,旁立虬郁古木,让人顿生时空之叹——
江流千古,山影万年,因为“人杰”,方显“地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