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这样一句轻飘飘的问候,在当代社会早已成为耳熟能详的泛泛之谈。当人们将其当作寒暄的客套话,甚至在反复询问中逐渐麻木时,我们是否该反思:幸福究竟是可量化的指标,还是深藏于内心的一盏明灯?当央视记者将镜头对准街头巷尾的普通人,试图用"你幸福吗"的追问揭开生活的真相时,那些饱受压力与空虚之苦的漂泊者,或许只能用苦笑回应这份突如其来的"关怀"。
试想,那些背井离乡的打工者,蜗居在城中村狭小的出租屋里,每日于拥挤的地铁与嘈杂的工地间奔波。他们抛妻别子,远离至亲,只为挣得一份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节衣缩食的日子里,连温饱都成了需要精打细算的问题,更遑论享受政府年节的慰问、合作医疗的保障,或是申请廉租房的权利?即便偶尔有政策的光照进来,也大多被繁琐的流程与高不可攀的门槛挡在门外——又有几人能如厦门那位洗脚妹般幸运,在命运的夹缝中抓住一丝转机?当生存的压力如巨石般压在肩头,当社会的不公如寒风般刺入骨髓,厦门公交纵火者的悲剧,早已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当一个人的梦想被现实碾碎,当他的希望被彻底浇灭,悲剧便成了必然的结局。
将"你幸福吗"这样略带戏谑的问题抛给那些看似体面的劳动者,同样值得商榷。当他们顶着"白领""中产"的标签,却在房贷、教育、医疗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时,一句轻飘飘的"幸福"追问,或许只会换来一句"我姓曾"的调侃。这看似荒诞的回答,实则暗含着对现实的无声反抗——它提醒着我们:幸福从不是外界赋予的标签,而是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
然而,生存的压力与社会的不公,绝不应成为我们放弃幸福与理想的借口。我们固然可以批评社会的种种弊端,可以呼吁改革的到来,但绝不能因此心存不满、仇视社会,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亵渎公德与人伦,以伤害无辜的方式换取片刻的欢愉。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通过践踏他人而获得的,而是在尊重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当下,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与幸福观。心存感激,方能看见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心怀希望,才能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心有梦想,才能让生命焕发出真正的光彩。常怀感恩之志,常思责任之重,有梦有责,方得幸福。这些话或许已被重复了无数遍,但它们之所以成为永恒的真理,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幸福的本质——幸福不是外在的拥有,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安宁。
在生命无尽轮转的长河中,那些心存美好,心存希望与感激的人,那些有信仰,有追求与梦想的人,那些善于定下目标并勇敢追逐真理的人,必然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善待自己与他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无限的价值。他们"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以一颗纯净的心面对世界,最终必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学者们常谈"幸福指数",试图用数据衡量人们的幸福感。然而,这种脱离实际、不顾受访者感受的提问方式,实则是一种盲目的追求。幸福指数的高低,全凭个人的心态与环境。若心态不佳,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社会与家庭缺乏责任感,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明辨是非,那么即便每日珍馐美味、觥筹交错,也难以获得心灵的舒畅。虚伪的应付与表面的繁华,只会让心灵更加空虚。踌躇满志与万念俱灰都是人生的悲剧,远不如平淡中的逍遥自在来得真实。精神上的幸福,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
有信心未必能赢,但无信心必然失败;有梦未必能成,但有梦定能让当下与未来都充满意义。佛曰:"于当下此刻,应关照生命,觉醒者安往,安稳自在。"真实地活在当下,勇敢地憧憬明天,有梦便有未来。幸福不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在此时此刻的珍惜与把握;幸福不在他人的评价中,而在自己内心的满足与安宁。
有信仰则幸,疑虑则踌躇;有自信则幸,恐惧则不安;有希望则幸,绝望则崩溃。人无信仰难以远行,人无梦想何谈幸福?只要希望之灯不灭,梦想永存心间,幸福便会如影随形,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我坚信:因为有梦,故得幸福!
2025年9月18日作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