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茶
清明刚过,正是落英缤纷的季节。我坐在八楼窗前,看着园中开得正盛的北美海棠、石楠、樱花形成的五彩海洋出神。泡一杯家乡寄来的龙井,看着杯中翻滚的叶片、淡绿色的茶水清香诱人,唅一口晶溶剔透的明前茶水,心中涌起无限感慨。
商南原来不产茶,茶叶都是从汉口、郧阳运来的,价格非常昂贵,一般农户买不起,也舍不得买。有钱人家或在外供职人员,也只是拿茶叶来壮壮面子,并不是谁来都给奉茶的。只有来了贵客或比较体面的人,才给泡茶喝。而且茶叶放的比较少,泡的道数比较多,没了茶味也舍不得倒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人家是不喝茶的,自己平常都是喝白开水,或是用金银花、竹叶、菊花、薄荷冲泡的开水解渴。来了贵客或新女婿,多是烧鸡蛋茶,一是解渴,二是充饥。正月家里来了客人,日子比较好的人家是烧糯米醪糟酒,泡麻花招待客人;贫穷人家,多是烧玉米甑子酒招待客人。来了客人让茶的少,一般都是让烟,那时,农村没人抽香烟,多是水烟袋或是旱烟锅,反正是自己栽的土烟叶,让也只是个礼节。
父亲教了几十年书,生活品位相对要高一些,家中买的有茶叶,也只供父亲或来了贵客喝。我们都是喝白开水。父亲后来回到了农村,姐夫在县副食公司工作,过年、端午节、中秋节,姐姐总要送茶、送烟、送糖、送酒孝敬父亲,茶叶基本没有断过。父亲也非常节省,一是茶叶放的少。二是几天才换一次。我们从来不喝父亲泡的茶,留着让父亲喝;有时大茶壶茶叶要换了,我们才用开水冲泡乏了的茶叶,变点颜色,尝点茶味。不过,那也不是品,是“牛饮”,一口气灌几茶杯......直到八十年代我转正调进城关小学,才开始养成给人让茶的习惯。逢年过节给父亲买茶,也还多是买的外地茶。
茶叶专家张淑珍南茶北移实验成功后,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清泉是第一批试点区。大概是1975年,清泉茶厂开始制茶。那时,一是少,二是工艺还不成熟。我记得到田家湾小学开会,田培行、田培定、杨富松几位老师给我们喝的茶汤色很好,味道还不是很正。八十年代茶叶工艺不断改进,质量不断提高,商南才创出自己的品牌——商南泉茗。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张淑珍带领科技人员不断实验创新,商南才有了自己的红、绿、白、黄各种品质的茶,现在,普通群众家中都有了各种档次的茶叶,品茶不再是一种时尚,而是生活的常态。
品尝着杯中的龙井,心中无限感慨,记得白居易曾有“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的诗句,勾勒出了其独饮清寂的心态,“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将跨越时空的思念,寄托为感情的纽带。陆游有“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的诗句,叹息老年孤寂,茶盏中沉淀着人生的况味。苏轼也有“大瓢贮月归春瓮,坐听荒城长短更”的诗句,用奇妙的想象,把贬谪的孤寂升华成展现茶道与心境的融点。人生无常,因生存需要不断变化着生活的轨迹,我身处闹市之中,过着无忧无虑、清静悠闲的日子,此情此景该是何种心境呢?
是对家乡的思念?是对往昔的眷恋,是对祖国发展步伐的感叹?我想,这一切都蕴含在清淡的茶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