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中华的头像

胡中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8
分享

青青玉米林

进入八月,暑热依然难耐。大外甥说回纸坊沟看看,我也搭顺车回了趟老屋。

小车在国道上驰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公路两旁,盛开的紫荆、月季、绿油油的庄稼一片葱茏,青翠中凸显着万木争荣的生气:茵茵绿荫中,燃烧着乡村夏末浓烈的芳香。

过了观音堂,进入郭家垭,川字形的水泥路把农业科技园打扮的格外靓丽,公路边的紫荆花、月季、金菊,田地里的茶树、庄稼,相耀成趣,山边的一座座楼房、庭院,更吸人眼球,我感到这就是最美丽的乡村!

走过荷花塘,碧池中的荷花开得正艳,宋家庄以其古朴、素雅、清新的面貌屹立在世人面前。停车场十几辆小车,长廊中游动的人群,正在品赏菏池中的景观。记忆中的“烂泥湖”,澶变成了人们辟暑消夏的乐园。

到了八龙庙,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清水分开s形河岸,小丘耸立河边,三水绕道,八山来朝,尤于一个乾坤盘置于八峰之中,青山碧水养育着两岸生灵。此时当是稻花飘香、蛙鸣声声 、流萤飞逐的季节,水土流失,改变了生态环境,稻田起旱,只有那一片片青青的玉米林还守护着那些熟悉的身影。虽然有些人已经远去,昔日的往事依然清晰地留在无法抹灭的记忆中。

进了纸坊沟,河两岸青青的玉米林更让人感到特别欣慰,路边的小块地也栽上了红薯,种上了豆子、芝麻,农民珍惜土地,犹如读书人爱惜笔墨。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象征,大片土地的荒废,那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是荒废产业的标志,看着总让人心痛。

给我的记忆是,上世纪玉米身杆很高,间距总在80公分左右,而且都是单株,一株多结一个玉米棒,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薅二道玉米草,天气非常热,人在玉米林里突不出气来,非常难受。有过苦难生活的经历,才知道什么是苦是累。那短暂的农村生活是我一生勤奋努力的动力。记得过了白露,许多玉米杆不结玉米棒,人们折得当甜杆啃。低产也是那个时代生活质量差的重要原因。

再看现在地里青青的玉米林,只有一米多高,间距仅有30公分,全是双棵双棒,亩产都在500公斤左右。这是种子改良的优势,也是化肥催生了增产,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成倍的粮食增产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的力量。

院内花开的正艳,天很热,农民还在地里忙碌。看着门前地里的丝瓜、茄子、辣椒、豇豆,繁花似锦,果实累累,让我感到有了一种家的归属。这大概就是睡梦中的田园风光吧?可古老的田园文明离我们越来越远,工业文明的步伐正在向乡村逼近,20年之后,青青的玉米林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那该又是另一番锦绣天地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