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寺院森森。穿着短袖长裤,一进青龙寺,宁静舒爽的清凉之感扑面而来。青龙寺深藏于稷山县城西侧4公里的马村西隅,背倚高垣,南望汾水,与苍翠的枣林为伴,景色如诗如画。这座寺庙由唐朝工部尚书王政奉敕主持修建,于龙朔二年(662年)正式落成。然而,在元大德七年(1303年)的一次地震中,寺庙内的所有唐代建筑均毁于一旦。现存的建筑多为元明两代遗存,且在明清两代经过多次修葺。例如,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万历三年(1575年),以及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四月重修的东西二殿东库,还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的诸殿及门楼。寺院占地超过6000平方米,布局严谨,前后两进院落,殿宇错落有致。前院南边有三间四大天王殿,东边有三间十王殿,西边有三间罗汉殿。后院以中殿和大殿及东西两厢为主:中殿三间,左右垛殿各一,左为祖师殿,右为青龙门;大殿三间,左右垛殿各一,左为护法殿,右为伽蓝殿。前院的建筑样式与北京的“勾连搭”风格相同,后院西侧的房屋则是原门楼改建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大殿、腰殿和伽蓝殿内珍藏有196.38平方米的精美壁画。这些壁画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特约研究员,山西运城市河东博物馆研究员王泽庆先生于1979年历时四月有余详细考察、鉴别的成果。他在《文物》1980年05期刊发的论文《稷山青龙寺壁画初探》中首次提出,青龙寺壁画是我国佛教水陆画的旷世珍宝。
站在马村青龙寺的壁画前,感受到了岁月和历史的沉淀。这些壁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了无数代人的心血和艺术追求。然而,它们却饱受磨难,经历了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陪同的马村老书记段玉宝讲述:民国三年,日本人曾企图高价购买这些壁画。幸运的是,村民们警觉性很高,段天恩、李希贤、郑德荣三位老者合力保护住了国宝。他们将古董商的卖国行径告到了稷山知县郭象蒙那里。郭象蒙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的官员,他深感壁画的珍贵,宣布马村和县上都没有权力出卖青龙寺壁画,这是国家的宝藏。
然而,古董商并不甘心失败,又将状子递到了运城道尹那里。道尹视察后,认可了郭知县的判断,驳回了状子。从那以后,马村的村民们自发集资保护壁画。虽然一部分壁画已被运走,但大部分都被追回并按照原位置进行了修补。如今,壁画上的刀痕和修补痕迹仍然清晰可见。最令人痛心的是,内檐棋眼壁上的美丽伎乐天被盗走了,腰殿东壁壁画也因长期受雨水侵蚀而模糊不清。
1960年,稷山县城关公社农业中学设在马村青龙寺,段玉宝同志将壁画作为学生们的美术课和道德教材。1962年,因学生增多,班级扩大,公社领导决定在腰殿满绘壁画的东西山墙上各开一个窗户。这对壁画的保护无疑是一个致命性的破坏。幸运的是,此时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山西省副省长王中青一行前来视察,段玉宝趁机向领导们汇报了有关情况。领导们非常重视,对壁画进行了实地查看,并大加赞扬。他们立即责成稷山县委、县政府认真保护,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破坏。由此,马村大队专门成立了青龙寺文物保护小组,由段玉宝担任组长。在1967年的“破四旧”运动中,公社个别领导曾三令五申要铲除青龙寺内的壁画。时任马村党支部书记段玉宝段书记与其斗智斗勇,也因此被戴了“复旧派”的帽子,但壁画总算保住了。197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省文物局拨专款对青龙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马村青龙寺的壁画将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独自伫立在空旷的室内,抬头仰望着壁画上那些儒释道各色人物。他们的眼中闪耀着光芒,神态安详,举止从容。这一刻,跨越了时空,横断了岁月。心里不由感慨万分:那些专注作壁画的画师们,虽然时光带走了他们的肉身,但是历史却留下了他们的意志。
大殿、腰殿、伽蓝殿的墙壁上,都有这些精美的壁画。而伽蓝殿内仅存的内檐棋眼壁上的两幅,虽然面积不到一平方米,却仍然让人感受到了画师们的精湛技艺。东端画的是智黠供养人像,西端则是二人合捧一纸,两幅画笔法颜色一致,让人不得不佩服画师们的艺术造诣。据王泽庆先生判断,这两幅画应该是同时期所绘,并有元至正五年的题记。
大殿的壁画分画在东西两壁。东壁壁画宽8米、高4.67米,展现了一幅《佛说法图》,中间绘释迦像,两侧则是阿难、迦叶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而西壁的壁画宽6米、高4.67米,是一幅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水陆道场画,护法金刚护卫,上有人首鸟身的飞天。这些壁画的制作横跨元、明两个时期,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西壁的《弥勒变》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中间绘弥勒像,左右为二大菩萨和众弟子,西侧为国王和王妃剃度图,有宫人围侍。南壁窗槛画工题记为明洪武十八年补绘或重装,唯西南隅部分粉墨尚存元代印迹。北壁上为十六罗汉图,下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等图。这些壁画整体上画功精美,色彩丰富。
从青龙寺壁画的衣纹、方圆面型的构图来看,它们与元代永济永乐宫道教壁画、稷山兴化寺佛教壁画的制作手法十分接近,可以看作是直接承继了元朝壁画的传统,并趋向更精致的描写。特别是西壁三主像足踏莲座,眉须作绿色,旁站二夹侍菩萨。南边为帝后削发图,上有人首鸟翼的伽陵频伽护侍,间绕彩云。造型设色均与本县兴化寺“七佛图”近似。
佛像皆为寻丈巨制,色彩庄严,两旁皆侍立菩萨、弟子、天女,佛像之上也有伽陵频伽环绕。佛及菩萨的面型圆浑厚重,尚存唐宋以来的丰厚姿态。壁画主像露胸而不偏袒,坐须弥座,头光及背光较简单,各画一圆圈。这些精美的壁画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和悠久的历史底蕴。
看着岁月千万年的风霜,将最初那绚丽逼真的风貌,侵蚀成了斑驳和粗糙。时间,这个无情的艺术家,用它的沧桑笔触,将最初的繁华磨砺成了斑斑驳驳的现在。在这沧海桑田的光阴变幻中,我似乎能感受到那些虔诚的目光,它们曾屏气凝神地凝视着你的容颜,仿佛在试图从这风霜侵蚀的表面,窥视到你那深藏的秘密。
移步大殿,腰殿的绘壁上展示着一幅水陆画,精细的线条勾勒出神祇们的形象。大殿的东西山墙分别绘制着释迦牟尼说法图和弥勒佛说法图,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礼仪空间。信众们进入寺内,便先进入腰殿观瞻三世佛和水陆道场,然后进入大殿,依次观瞻这些壁画,按照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顺序,完成观佛礼佛的整个过程。
转身看向大殿东山墙,所绘释迦牟尼说法图场景开阔,布局疏朗。释迦牟尼佛居中,两侧为经典的二弟子二菩萨的组合。我无法不被吸引: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袒胸露腹,面相圆润,身躯丰满,硕大的圆形背光泛出沉稳的光华。佛的正面姿势、完美和谐的尺度和庄严的法相,画师们用画笔刻画出一个圆满智慧的觉者形象。
释迦牟尼左右两侧为文殊、普贤菩萨像,他们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头戴精美的花冠,法衣仿佛自上一泻而下。这些菩萨的面容神韵飘渺,从冷静和敏锐中又流溢出柔和。他们的面相较唐宋略呈扁圆,似乎浸入了元代蒙古人的相貌特点。尤其是胸腹之间璎珞花饰如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佛座两侧有阿难、迦叶侍立。阿难呈饱满丰圆的汉人体态,双手合十,神情庄重。迦叶面容苍老愁苦,脸上、胸前和手部的筋骨毕现,带有深刻的胡人体貌特征。我无法忘记迦叶那悲悯的情怀和高深的洞察力,他的眼睛仿佛可以洞察一切,又包容一切。
西壁是弥勒佛说法图。画面采用对称式结构,主尊弥勒佛居中,双足下垂踏于莲台上,身着暗红色通体袈裟,面相圆润,体态安详。这个画面让我感受到一种悠然博大的力量从画中溢出。胸腹之间肌肤垂叠褶皱,渲染浅淡,沿着身体轮廓染上了一层肤色,使佛像看上去惊人的自然。身后的圆形背光如晶莹剔透的宝玉,而头光则如一轮清亮皎洁的圆月,相映成辉。
看着这些壁画,感受着这些庄严圣洁的形象从画中溢出的力量。画师们用画笔,将人间的美好、庄严、圣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美丽动人、姿态优美、色彩鲜艳、构思巧妙、细致入微、技巧高超、手法独特、气韵生动、不失生活气息。他们将世间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腰殿壁画中)中央的女性形象是鬼子母。传说在王舍城,五百人赴会时遇到一个孕妇。女子随行却不幸流产,五百人无一出手相助。孤独绝望的女子发下毒誓,来生要成鬼,吃尽王舍城中的小孩。后来誓言应验,她与鬼王结婚,生下五百小儿,并以百姓小孩为食。人们深受其害,生活被阴影笼罩。
佛祖将鬼子母最心爱的小儿子藏起来。鬼子母四处寻儿无果,只好求助佛祖。佛祖劝其将心比心,教化鬼子母,从此她成为保护小孩的善神。
出大殿拾阶而上就是中殿,四壁的“水陆画”让人惊叹不已。这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所在,共有人物300余众,分画在130平方米的墙面上。西壁上为三世佛和礼佛图,下为道教万神图;北壁上为十六罗汉,下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等,另有阴曹地府行刑场面;东墙壁画因日晒雨淋,眉目难辨,但画面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流畅,色彩柔和协调,人物繁而不乱,人体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形象生动,衣饰飘然,栩栩如生。王泽庆先生评价它继承了我国唐宋以来的绘画表现技巧,被视为元、明两代绘画之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