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建文的头像

王建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5
分享

稷山宋金墓的砖雕艺术

稷山宋金墓的砖雕艺术

看完那些镌刻在宋金古墓里的砖雕艺术,不由让人震撼和沉思:在远离尘嚣的地底,隔绝了鸡犬之声,你却绽放得如此美丽而静谧......

宋金墓群,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四公里马村西南隅,东与闻名全国的青龙寺相距仅300米,原为马村段氏祖茔地。据村委主任王全民介绍,第一座墓于1953年夏天由村民犁地时发现墓砖,1961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冬,村民好奇此处大片土地无积雪,后经几个年轻人大胆探寻,发现坍塌墓中人物鲜艳、栩栩如生,引起相关部门关注。随后逐级向上汇报,经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发掘,终于揭开了稷山马村宋金墓的神秘面纱。当连续八座异彩纷呈的墓室逐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震惊了海内外研究宋金时期建筑、文化、历史、戏曲、服装、饮食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2001年6月25日,马村砖雕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尘封的墓室,生动的砖雕把中国戏剧搬上舞台的历史向前推动了二百年。

宋金墓群,一九七八年省文管会派人在此考古钻探,又发现同类墓室十二座,共计十五座,并发掘了其中八座。发现各个墓室,虽砖质相同,但在结构装饰上却各有千秋: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和多重檐等,大多为四合院民宅样式,真可谓精巧美观,玲珑剔透。在各个墓室中,不论是门窗隔扇、滴水猫头、飞禽走兽、花草人物,还是墓内回廊下安详端坐的墓主人夫妇以及书童侍女,陈设廊下的“二十四孝”人物组雕,都精美异常。尤为珍贵的是,墓主人对面设有舞台乐楼,既有乐队又有演员。乐器包括大鼓、腰鼓、拍板、横笛等多种吹打乐组成。演员行当齐全,分副净(相当于后世的“净”)、副末(相当于后世的“丑”)、装旦(相当于后世的“旦”)、末泥(“末尼”,是宋杂剧中的男主角,相当于后世的“生”)、装孤(扮演官员的角色)等。看上去,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表演技巧,砖雕工艺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2020年山西省作协组织全省作家来稷山采风,我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宋金墓群的文史资料,那时才得知该墓群已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

宋金墓群是十四座仿木构建筑且为四合院式的砖质雕花墓。各墓室砖质类同,结构各异: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多重檐等,可谓式样繁杂,各具特色。各墓室的装饰十分诱人,例如雕刻的门窗隔扇、滴水猫头、禽兽花草、墓主夫妇、书童侍女和泥质套塑的“二十四孝”等,无一不显得优美精湛,生动逼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二级文博研究员田建文介绍说:稷山马村砖雕地宫具有十分难得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不仅为我们研究宋金建筑,特别是民居营造,提供了十分翔实的历史佐证,更为重要的是,它竟将中国戏曲表演体制形成的时间提前了二百余年。

他们从宋金时代逃匿至今,宴饮赏戏、烟火俨然

来之前,稷山博物馆副馆长刘彦俊建议一号墓和八号墓的砖雕艺术最具代表性。他拿的画册我大致浏览了一下,深以为然。

一号墓室是整个墓群中雕刻最精细的墓室。它是一个砖雕仿木结构的四合院。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四合院,是因为它由前厅后院共同组成,两旁的隔扇门就代表着一间房屋。上面是双层檐子,双层斗拱,中间一圈围廊,把整个四合院装饰得非常华丽。门楼两旁是二十四孝故事图之“蔡顺拾椹奉亲”。故事图中的旗帜、大刀,为现今拍摄历史剧在服装和道具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中间是“妇人半掩门”,它是宋金建筑的断定标志,说明主人生前居住的是前厅后院式的房屋。从这妇人的发髻、服饰上可以看出她是宋代的丫环,是主人差遣她看看前厅的戏开演了没有。在每一个墓室都为墓主人配备了一台戏。这些戏剧雕像把中国戏剧搬上舞台的历史从元代提前到了宋代。在这台戏里出现了五种伴奏乐器,有大鼓、横笛、拍板等,为研究宋金杂剧的乐器伴奏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

“开芳宴”,是夫妻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也是宋金墓中流行的装饰题材。男女墓主人分别坐在桌子两旁宴饮、观赏散乐杂剧,侍者立于左右听候吩咐,帐幔卷帘、屏风桌椅、盘盏箱柜一应俱全。

八号墓室是整个墓群中最豪华的墓室,有两层围廊(一层围廊代表一层房屋),是最早的阁楼式四合院的雏形。四周加饰彩绘,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两旁门楼加饰龙头,有开口龙、闭口龙。民间传说,开口龙代表有发言权,预示着段氏家族也许从这一代开始有人为官了;闭口龙则代表对生意经闭口不谈。前面有墓主人雕像,左边是墓主人,旁边是正房夫人,最旁边则是小妾,两旁是侍女和丫环。他们的衣领、口红的颜色,距今八百年依然鲜亮。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戏。前面是一过路戏台,中间是一丑角,说明当时的杂剧演出是以丑角为主,而且是一个化妆丑角。

另外,还应附带提及一点,即地宫中5号和8号墓的尸床下,原堆集着焦炭五百市斤,其质量与今天的土法炼焦产品无异。这充分说明,至少在公元十一世纪时,稷山一带的人工土法炼焦技术就已趋成熟。

站在时光的这一端,我们得以窥见生活在宋金时期人们的思想、情趣、爱好以及那一世烟火人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驻侯马文物工作站负责人杨富斗介绍说:稷山马村发掘的宋金墓,从建筑、雕刻、戏曲史等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物研究资料,是近年来我省考古工作中一次比较重要的发现。

从北宋起,随着城乡经济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达,建筑行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筑手法日趋精巧、秀丽,出现了各种结构复杂、造型别致的殿阁楼台。当时,就连普通的地主富商也不惜资金,大肆建筑豪华的住宅、邸店,突破了传统的规格和等级制度,使用四铺作、五铺作斗拱和五彩遍装。后来查资料,发现《东京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条记载:“诸酒店必有厅院,廊庑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同卷“酒楼”条:“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为了限制当时民间建筑的奢华僭越,朝廷曾于“景祐三年八月三日诏曰: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斗八”。而这正可证明当时士庶之家建筑也是非常阔绰豪华的。但是,有关宋金时期的建筑实例,地面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特别是民居更少,其所能见者,仅有一些绘画。过去晋南地区曾发现一些豪华的仿木结构砖雕金墓,但是像稷山出土的这样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的民居建筑模型,还是十分罕见的。

笔者对戏曲比较感兴趣,出于个人爱好,也曾撰写过《清乾隆年间花雅之争》、《戏台上的关公》等文章。戏曲发展到清代中期,地方戏(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上层文人将地方戏斥之为“花杂不纯、野调俗曲”,而被列入“花部乱弹”,他们吹捧的昆曲因其文词高雅则被奉为“雅乐正声”。在地方戏取得了足够的地盘及能量后,便发生了“花部乱弹”与“雅乐正声”所谓的“花雅之争”。“花部乱弹”地方戏因为能让观众听得懂看得明白,很受老百姓欢迎。当时学者焦循在他的著作《花部农谭》中说:“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

清乾隆年间,“花部乱弹”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是一大批花部作品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当今戏曲舞台上常演剧目。但宋金时期的戏曲发展脉络因为年代久远,就相对模糊,即便在北京图书馆,我所查到的有用资料也很有限。

宋金时期,我国戏曲艺术高度发展。就以剧本而言,今存“官本杂剧”与“金院本”的名目各有几百种。但当时的演出形式及舞台人物形象如何,史无明载,有关实物也极少发现,金代前期的资料更为罕见。这就给今天研究戏曲史造成了困难。稷山一带金墓中戏曲文物的大批出土,不仅证明当时戏曲艺术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它生动而具体地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舞台人物造型,体现了一定的表演形式与表演体制,为研究我国戏曲史提供了形象的资料。稷山马村墓杂剧伴奏乐队的出现,表明宋金杂剧是以大鼓、腰鼓、拍板、筚篥、笛等为伴奏乐器,解决了戏曲历史上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一些问题。

孝子故事,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映,早在汉魏时期即已广为流传,宋金时代更为盛行,以此为题材而作为墓葬装饰者颇多。但过去发现的一些宋金时期的孝子故事图多为片断,完整的二十四孝尚不多见,特别是以雕塑形式完整呈现二十四孝,更是罕见。这些虽然是封建伦理观念的反映,但其生动的艺术造型,充分体现了古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