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西杨继红的头像

山西杨继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06
分享

惟愿吾民乐有年

汾水汤汤,漫过百代光阴。在稷山文庙斑驳的石碑上,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墨痕依然清晰。“谁教宰土八年长,深负吾民愧保障......”这首临别题诗,是云南籍知县李景椿调任泽州凤台县(今晋城市泽州县)时,留给稷山百姓最后的赠言。岁月流转177载,诗句里的赤诚仍在诉说着一位清官的风骨。

1835年,李景椿蟾宫折桂,以进士之身踏入仕途。1840年,他奉命赴稷山任职,开启长达八年的治县生涯。这位来自彩云之南的父母官,在晚清官场浊流中独守清正。同治四年版《稷山县志》载其“遇事公断,略不徇私,所需薪米,绝不苦累民间”,凭借卓异政绩获得清代地方官考评的最高赞誉“卓异”。

李景椿自到稷山,将清廉刻进日常:夫人自纺粗布裁衣,县衙空地躬耕菜蔬,舟车往来自付脚力。面对稷王庙年久失修的困境,他带头捐出五百两养廉银,感召官民共襄盛举。工程告竣时,他挥毫写下《重建碑记》,以“为问稼穑何自起,立我烝民始稷邑”的论断,将“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的功绩镌刻于金石。

1848年春,当调任令下达,稷山百姓三次上书恳请留任未果。离别之日,思文书院的学子与万千民众挤满衙门前的长街。一位老者捧起清水:"您清廉如水,不敢以酒相扰,谨奉此水饯行。"李景椿一饮而尽,热泪盈眶,回想往事,历历在目,情深处时,李景椿取出笔墨,当即挥毫,一气呵成,留下极其珍贵的四首留别诗:

《留别思文书院诸生二首》

思文毓秀镇高梁,童冠亲偕上讲堂。

好坐春风深砥砺,共成美玉重珪璋。

润身道德知先务,华国文章起退藏。

安得延师宏教化,人才蔚起我心偿。

其二

漫云文运自天开,陶裴端归哲匠哉。

涵育汾河钟俊秀,渊源云薛仰栽培。

年来试士罗鸿彦,春去留诗勖骏才。

我与诸生同一道,班联玉笋冀追陪。

《留别稷山士民二首》

谁教宰土八年长,深负吾民愧保障。

头上青天怯岂远,阶前赤子视如伤。

救荒但守周官策,折狱致尧淳吏良。

寄语乡邨诸父老,各安本业劝农桑。

其二

父母斯民一体联,教耕教读绘诗篇。

恨无善政周黎庶,敢诩清心对昊天。

读法悬书明古训,安良化暴愧前贤。

我今策马丹川地,惟愿吾民乐有年。

道光岁次戊申(1848)花朝(二)月朔(初一)日 滇南李景椿

从县衙到汾河驿道,绵延数里的送行队伍中,他不断俯身扶起跪地百姓,短短路程竟走了半日。

“父母斯民一体联,教耕教读绘诗篇”,诗句里流淌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调任凤台县后,他延续清廉作风,很快升任保德州知州。而他主建的稷王庙,历经岁月洗礼,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印证了"此庙直与天地相终始"的预言。甚至有传说,云南名吃过桥米线,也是他告老还乡后,将稷山百姓的质朴情谊融入家乡饮食的智慧结晶。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腐世相里,李景椿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敬畏,筑起廉政的精神丰碑。他留下的不仅是巍峨的庙宇、隽永的诗篇,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治世箴言。177年后,稷王庙前的车马道早已不见旧时烟尘,但石碑上的诗句依然在诉说:真正的政声,早在离任前就已镌刻在百姓心间。那些躬身为民的担当、克己奉公的坚守,最终都会化作永不褪色的口碑,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