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西杨继红的头像

山西杨继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0
分享

薛一印的板枣情

公元 1639 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稷山知县薛一印于忧国忧民之际,每日仍秉持初心,兢兢业业,一心扑在为民谋福之事上。案头摊开的税册旁,那副他亲手书写的对联墨迹未干:“问民之疾苦,知民之情伪;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 任内三载,他两袖清风,将这片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治理得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只是今日,他心中揣着个疑惑 —— 陶梁姚村那片望不到边的枣林,真能抵得上万亩粮仓?

晨露还凝在枣叶上时,薛一印已带着两个随从走出县城。这天是秋分,正好是稷山板枣开杆节,陶梁姚村的枣香顺着风飘了十里地,甜得能醉倒人。他曾赴陶梁姚村,见枣林连成片,庄稼地却星星点点,总想问个究竟:“农人不务五谷,怎缴皇粮?”毕竟这里可是后稷稼穑之地、河东粮仓啊。

越靠近村子,枣香越浓。枝头的板枣被秋阳晒得透亮,红得像燃着小火苗,沉甸甸坠在枝头,把枣枝压得弓着腰,风一吹便簌簌作响,似在低声诉说丰收的喜悦。忽有歌声从林深处漫出来:“板枣摘上一对对,荣华又富贵;板枣摘上一兜兜,金银随你走;板枣摘上一袋袋,六谷满院晒;板枣摘上一箩箩,玛瑙簸箕撮……” 调子带着晋南特有的民歌声调,把薛一印的脚步引向更深处。

枣林间正举办的开杆节早已是欢腾的海洋。高台花鼓敲得激情澎湃,鼓点如雨点般密集,鼓手身姿矫健,彩绸飞扬;高跷走兽造型奇特,表演者们踩着高跷,披着“瑞兽”装饰,随着鼓点绕着枣林前行,引得众人阵阵喝彩;祭祀枣神仪式庄重肃穆,村民们怀着虔诚之心,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枣业兴旺。薛一印被这欢快的氛围感染,融入其中,与百姓一同欢笑、共舞。

枣农们个个雀跃,见知县大人到来,立刻围拢过来,纷纷欢喜地捧上红枣,请薛一印品尝。那枣子入手温热,咬一口,蜜甜顺着喉咙往心里钻,连眉梢都染上甜意。“大人尝尝!这板枣赛过江南荔枝呢!” 一位老汉笑得眼角堆起褶,“一家卖几十斤干枣,就够缴全年税银,农忙时摘枣,闲时还能侍弄庄稼,两不误!”

薛一印听后,心中甚是欣慰,这才明白为何稷山板枣被百姓称赞为“六谷”和“铁杆庄稼”。他兴致勃勃地在枣园漫步浏览,眼前层层枣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恰似繁星点点,又如红霞片片。此情此景,让他诗兴大发,当即题写了一首《万树秋霞》:“江南桔绿日,塞北枣红天。色岂经霜老,味从戴露鲜。既嗟驰荔苦,还得赐樱楄。处处赤珠满,催租了半年。”末句 “催租了半年” 落墨时,枣叶沙沙作响,似在为他喝彩。

日头爬到头顶时,薛一印随着众枣农,喝着香甜的枣儿米汤,饮着陶碗里醇厚的枣酒,品尝着清新的枣芽茶,听枣农们讲板枣的传说,传说在后稷树艺五谷之时,其母姜嫄在稷王山上发现野生刺棘的果实可充饥,从而化棘为枣,带领先民们开始种植枣树,这就是稷山人将姜嫄尊为枣神的渊源;听枣农们讲如何用枣木做犁,如何用枣泥治病;听枣农们讲“上打枣,下收田,埝埝种的豆儿满,一年三料样样全。”的“六谷丰登”俗语。沉浸在这质朴而温暖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日头已斜斜挂在枣树梢。

他踱回枣林,见夕阳把万亩枣林染成金红色,每颗枣儿都像镶了金边,手抚老枣树粗糙的树干,薛一印感慨万千,心中暗忖:若有朝一日辞官归隐,能在此盖几间小屋,每日于这如桃花源般的板枣林里,读书论诗,吃茶饮酒,朝迎晨曦,暮伴霞红,岂不是人间至乐?

薛一印在稷山的功绩,远不止对板枣的扶持与推广。他在治理政务、改善民生、减轻赋税、设施建设等方面也是首屈一指。

光阴倏忽,薛一印离开稷山四年后的1644年春天,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大明王朝,随着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景山上自缢殉国,彻底覆灭。此后,无人知晓薛一印归隐何处。但想必,他留恋的绝非那消逝的王朝,而是他朝思暮想的千年板枣园,是那里淳朴善良的众乡民,是那天下独一无二的板枣。

薛一印未曾料到,三百八十年后的今天,稷山人把他的故事编写成蒲剧《枣乡缘》,搬上了舞台。《枣乡缘》开演时,台下总会有人指着 “秋霞林” 的字幕感慨—— 那片他题诗的枣林,至今仍结着红玛瑙般的板枣。风穿过枣枝的声音,还像极了当年那首板枣歌谣,甜得能醉倒人。

自然,薛一印也忘不了秋高气爽的1639年秋分,忘不了风和日丽的千年板枣园,忘不了其乐融融与民共话令他陶醉的那一天。他对板枣园的这份深情,也如同那千年枣树一般,深深扎根在稷山这片土地上,历久弥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