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西杨继红的头像

山西杨继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0
分享

稷山拌野菜有说头

在稷山人的餐桌上,常能见到拌野菜。

稷山土话“拌”念(pàn),拌野菜的做法其实最简单,用少许面粉与野菜拌匀,水开后上锅蒸15到20分钟即可。也有人把这种做法叫“馉垒”“蒸菜”,都是稷山人家常吃法。

倒不是缺肉少菜,是稷山人吃拌野菜有说头——啥节气拌啥野菜,啥野菜拌着养啥身,从立春开始,顺着时令走,拌野菜的花样能翻着花儿来。

立春刚过,田埂边的白蒿就冒了芽,灰绿色的叶子裹着细绒毛,带着股清苦味。这时节稷山人的家里,准能闻见拌白蒿的清香。处理白蒿有讲究:只稍淘洗几下就行,可别把叶子上的白绒毛洗掉,老人们说那才是最有滋养的东西。在湿乎乎的白蒿上撒上面粉,拌匀后上笼蒸十五分钟,出锅后蘸着油泼蒜水,就着热馍馍吃,清清爽爽,微苦带香,满是春天的滋味,绝了!老人们说“立春吃白蒿,养肝不上火!”还会给你讲故事:“当年后稷教民稼穑,羲和观天制历,常年在野外,开春粮少,就挖这白蒿拌着吃,又省粮又养人,这规矩传了几千年了。”

到了雨水节气,地菜就成了拌野菜的主角。地菜就是荠菜,雨后的地里长得最旺,绿油油的叶子贴着地面,开着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大人小孩挎着篮子去挖地菜,回来择去黄叶、淘洗干净,拌上面粉上锅蒸,熟后拌上蒜泥辣子,再滴几滴香油,吃着比肉还香!“雨水吃地菜,祛湿又开胃。”乡民常把拌好的地菜给邻居们分些,还说这地菜拌着吃,比炒菜省油,还可口。有时候还会把地菜和进面里蒸馍,咬一口满是野菜香。

惊蛰一到,槐花开了,雪白的槐花一串串挂在枝头,风一吹,满村都是甜香。这时节的拌菜,就得是拌槐花。孩子们爬到槐树上摘槐花,大人在树下铺块布接着,收回来的槐花淘洗干净,撒点面粉拌匀,上锅蒸熟盛到碗里,浇上烧油辣子和蒜泥,软乎乎的带着甜味,老人小孩都爱吃。“惊蛰吃槐花,润肺又安神。”老人常说:过去粮少,槐花拌面蒸着吃能顶一顿饭,现在日子好了,还是爱这么拌着吃,这味儿忘不了。

立夏之后天热了,马齿菜就成了拌野菜的“常客”。马齿菜耐旱,田埂边、墙角下到处都是,肥厚的叶子肉嘟嘟的。摘回来的马齿菜,除了拌面粉蒸着吃,还能焯下水、切成段,拌上盐、辣椒面,再调点柿子醋,酸辣开胃,最能解暑。“立夏吃马齿,清热又止泻。”夏天里,稷山人拌马齿菜的人家特别多。过去稷山人上地干活,常带一碗拌野菜充饥,他们懂“光景要细过”的理儿:一碗拌野菜既能填肚子,又不费钱,吃着心里踏实。

立秋后,红薯叶、萝卜秧秧就成了拌菜的好食材。尤其是红薯叶,营养价值高,拌着吃很受欢迎,老辈人说“湿气缠身不用慌,红薯叶叶来相帮”;萝卜秧秧拌着吃也爽口,还有“立秋吃了萝卜秧秧,顺气又消食”的说法。都说稷山人“薄板”(节俭),啥都不浪费:萝卜能吃,萝卜秧秧也不丢;红薯好吃,红薯叶叶也不糟蹋,拌成菜都是好滋味。

立冬天冷了,晒干的红薯叶就派上了用场。秋天吃新鲜红薯叶拌菜,吃不完的就晒干,收起来藏好。冬天做拌菜时,先把干红薯叶泡软、焯水,挤干水分后拌上面粉蒸熟,就着蒜泥醋水吃,暖乎乎的一碗,能补气血。“立冬吃红薯叶,耐寒又补身。”老人们常提起过去:“当年没粮食的时候,‘粮食不够瓜菜代’,‘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红薯叶拌着吃救了不少人。现在日子好了,可不能忘了这苦日子换来的福。”有时候来了外地客人,稷山人也会端上一盘拌红薯叶,笑着说:“尝尝咱稷山的拌菜,不是啥稀罕物,却是咱的老味道。”外地人尝了总夸:“吃稷山拌菜,清淡又舒服,比吃大鱼大肉还爽口,这是稷山人的口福!”

稷山的拌野菜,可不止这几样。春天的蒲公英、苜蓿苗、苦苣、榆钱、扫帚苗,夏天的灰灰菜,都是拌野菜的好食材。只要能吃的,几乎无所不能拌、无所不能吃,稷山人都能把它们拌出独特的味儿。“稷山人薄板儿,吃馍都要切片儿”“光景要细过,辣子面用水和”,这些老辈人传下来的民谚,都藏在一碗碗拌野菜里。过去吃拌菜是为了省粮度日,现在吃拌菜,是吃稀罕、吃养生,更是忘不了几千年“尚节俭”的老风气。

时至今日,生活富裕了,稷山人为啥还保留着吃拌野菜的习惯?老人会告诉你:“这是后稷、羲和传下来的习俗,是天地间二十四节气的馈赠,是咱稷山人过日子的讲究。一颗麦粒八滴汗,一片野菜也是宝,拌一拌,既能吃出老家的味,又能守住过日子的本分。”

可不是嘛,一碗简单的拌野菜,拌着时令,拌过温饱,拌着养生,拌着节俭,更拌着稷山人过日子的热爱,这说头,得一辈辈传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