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西杨继红的头像

山西杨继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1
分享

“泥腿子”发明“快速插割机”

在晋南黄土高原的怀抱中,稷山的纸包装产业如汾河水般绵延流淌,滋养着一方百姓的的生计。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了独特的 “稷山精神”——勤奋务实、敬业坚守、精进不止,而翟店镇南梁村的 “泥腿子”农民杨福录,便是这精神最生动的践行者。他脚踩泥土,手握工具,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纸包装行业掀起了一场效率革命,其发明的快速插割机,让曾经繁琐低效的纸箱隔板制作工序,绽放出全新的活力,更让 “稷山精神”在创新之路上熠熠生辉。

困境催生灵感:泥土里长出的创新萌芽

纸箱,这个充斥在现代生活每个角落的包装制品,看似普通,却在物品运输的链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农产品运输中扮演着 “守护者”的关键角色,对于鸡蛋、苹果、梨、甜瓜等易破损的小体积农产品而言,带有隔板的纸箱是它们从田间地头安全抵达消费者手中的“保护罩”。在翟店镇,纸包装产业早已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而杨福录,这位土生土长的 “泥腿子”,便是这庞大产业网络里最不起眼的参与者----他经营着一家小小的纸箱附件厂,专门为纸箱制作内部的隔板。

2019 年早春,寒意尚未完全褪去,笔者初次见到杨福录时,他正伏在自家简陋的木桌上,眉头紧锁,手中的铅笔在图纸上反复修改、勾画。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沾着些许泥土、略显斑驳的工作服上,也照亮了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最初琢磨着造这机器,没别的啥大想法,就是自己厂里的活儿实在没法推进了。”杨福录放下铅笔,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语气朴实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这正是稷山人数百年来刻在骨子里的勤奋本色。

彼时,杨福录的纸箱附件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制作纸箱隔板全靠人工。由于工序枯燥繁琐,年轻人不愿涉足,他只能请来村里岁数大的 “婆婆老汉”帮忙。老人们手脚迟缓,效率极低,常常是接下了客户的订单,却因生产速度跟不上,眼睁睁看着交货日期临近而束手无策。“每天看着老人们坐在那儿,一沓沓纸板慢悠悠地插,一天下来也做不了几捆,我心里就像着了火。”杨福录回忆道,那些日子,他白天在车间里来回打转,盯着堆积如山的待加工纸板发愁;晚上躺在床上,客户催促的电话声总在耳边回响,辗转难眠。

但 “泥腿子”的勤奋,从不让困境成为停滞的借口。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与焦虑中,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杨福录的脑海里逐渐清晰:“既然人工这么慢,为啥不自己造一台机器来干这活?”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扎下了根。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身边人时,迎来的大多是质疑与劝诫:“你一个常年跟泥土打交道的‘泥腿子’,没学过机械,没接触过图纸,还想造机器?别瞎折腾了,安分守己干活吧!”面对质疑,杨福录没有退缩,他心里憋着一股稷山人特有的韧劲:“别人说不行,我偏要试试!只要肯下苦功,‘泥腿子’也能搞创新!”这份不服输的劲头,正是稷山勤奋与韧精神的真实写照。

攻坚克难:从 “门外汉”蜕变为机械发明家的

怀揣着这份执念,杨福录踏上了充满未知的创新之路。作为一个连完整机械图纸都看不懂、毫无机械制造基础的 “门外汉”,他深知前路艰难,但 “稷山精神”中的敬业坚守,让他不愿轻易放弃。他常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既然选择了造机器,就算再难,也要干出个样子来。”

要造机器,首先得有图纸。杨福录把家里的空闲时间全部利用起来,四处搜集机械相关的书籍,白天在厂里忙完生产,晚上就坐在灯下 “啃”书本。遇到晦涩难懂的机械术语,他就跑到镇上的网吧,对着电脑一点点查资料;碰到弄不明白的结构原理,他就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里路,到镇上的机械厂向老师傅们请教。“那时候,我就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啥都问,有时候师傅们忙得不耐烦,我就站在一边等,等他们闲下来再接着问。”杨福录笑着回忆,即便多次碰壁,他也从未想过放弃,这份对目标的执着,正是敬业精神的最佳诠释。

经过半年的日夜摸索,一张张粗糙的草图在他的笔下逐渐变得清晰,机器的雏形也在他的脑海中慢慢成型。图纸绘制完成后,采购设备和原材料又成了新的难题。杨福录揣着多年攒下的积蓄,坐上去运城的班车,在运城的五金市场里,他一家店挨着一家店地转,对比设备性能,询问价格,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啃几口随身携带的饼子;渴了,就喝一瓶廉价的矿泉水。最终,他凭着一股韧劲,买到了切割机、电焊机等制作机器必需的工具。

回到村里,杨福录在自家院子里搭起了一个简易的 “车间”,几块木板当工作台,一堆零件散落四周,他的 “造机工程”正式启动。可现实的困难远超想象,由于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第一台机器刚做到一半就 “卡壳”了 ——零件尺寸不匹配,组装后根本无法运转。看着眼前一堆散落的零件,杨福录的心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他坐在院子里,望着渐渐落下的夕阳,心里满是失落。“那时候真的想过放弃,觉得自己一个‘泥腿子’,可能真的不是搞机械的料。”杨福录坦言。

但稷山人的敬业精神,不允许他轻易向困难低头。冷静下来后,车间里堆积的纸板、客户期待的眼神、家人支持的话语,一幕幕在他脑海中闪过。“不能就这么算了!”他咬了咬牙,重新振作起来。这次,他不再盲目动手,而是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他在电脑上搜索机械制造的教学视频,反复观看研究;对照着视频里的讲解,一点点琢磨 “铺进式”“链条式”等专业结构的原理。经过无数次的思考与尝试,杨福录决定将第一台机器的结构改为链条式。为解决电器部分的难题,他特意找到了稷山当地有名的电器师傅,拿着自己画的图纸,一遍又一遍地向师傅讲解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电器师傅被他这份执着的敬业精神打动,答应与他一起设计电器部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福录的不懈努力和电器师傅的协助下,第一台纸箱快速插割机终于制作完成。当机器通电运转,一张张纸板在链条的带动下,自动完成切割、插合,最终变成整齐的纸箱隔板时,杨福录激动得双手发抖。他围着机器转了一圈又一圈,看着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隔板,眼眶瞬间湿润。“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这位 “泥腿子”农民,用敬业与坚守,完成了从 “门外汉”到机械发明家的华丽蜕变。

精益求精:让创新在迭代中不断突破

第一台机器的成功,让杨福录看到了希望,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发现,这台机器的速度仍不理想,一小时只能生产 90 捆隔板,远远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么不搞,要搞就搞到行业里领先!”杨福录的话语中,透着稷山精神里 “精进不止”的追求。他深知,创新之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打磨、持续升级改进,才能让机器真正发挥最大价值。

为了找到提高机器速度的方法,杨福录决定外出考察学习。他听说山东、浙江义乌、河南郑州等地有不少生产机械配件的厂家,便收拾好简单的行李,独自一人踏上了征程。在那些陌生的城市里,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穿梭在各个厂家之间,看设备、问技术、找配件。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晚上就住在最便宜的小旅馆里。有人问他何苦这么折腾,他笑着说:“咱是稷山人,干事情就得有股子精进的劲儿,不把问题解决,心里不踏实。”

在山东的一家电机厂,杨福录找到了一款转速更快、性能更稳定的电机,这为提高机器速度提供了关键支撑;在浙江义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凸轮结构技术,这种技术能让机器运转更加精准高效,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带着这些新发现和采购来的配件,杨福录马不停蹄地回到稷山,再次投入到机器的改造工作中。

这次改造,杨福录更加谨慎细致,每一个零件的安装、每一个参数的调试,他都反复试验、不断优化。白天,他在 “车间”里埋头苦干,对照图纸一点点调整机器结构;晚上,他坐在灯下记录试验数据,分析问题所在。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第二台快速插割机终于诞生。当他启动机器,看着计数器上的数字不断攀升,最终稳定在每小时 160 捆时,杨福录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台机器,一捆能装 40 个隔板,速度比第一台快了将近一倍!”这份成果,是他精益求精的最好回报。

杨福录的发明很快在翟店镇传开,周边的纸箱厂纷纷上门求购。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机器还走出了山西,远销至陕西洛川、蒲城,甘肃、河南、河北等省市。“那些地方的果农,以前包装水果,光做隔板就费老大劲,用了我的机器,效率一下子就提上去了,成本也降了不少。”每当接到外地客户的反馈电话,听着电话那头满意的夸赞,杨福录的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我一个‘泥腿子’,没学过专业机械知识,能为这个行业做点贡献,能帮到更多人,值了!”这份成就感的背后,是他对 “精进”二字的始终坚守。

专利加身:平凡农民的非凡梦想

2014 年 5 月,在第二台快速插割机成功投入使用后,杨福录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申请国家专利。“以前不知道专利是啥,后来听人说,自己的发明能申请专利,还能受到国家保护,我就想着试试,也给咱稷山的‘泥腿子’争口气!”

申请专利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需要准备详细的图纸、技术说明等大量材料。杨福录再次拿出钻研机器的劲头,白天在厂里忙生产,晚上就坐在灯下整理材料。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打电话向专利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请教,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能反复沟通好几天。“咱没文化,但咱肯学,只要能把专利申请下来,再难也不怕。”杨福录的话语朴实却坚定,这正是稷山人数百年来传承的坚韧品格。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杨福录的专利申请终于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批。当拿到专利证书的那一刻,这位平日里不善言辞的 “泥腿子”农民,小心翼翼地将证书捧在手里,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这不仅仅是一本证书,更是对我这么多年努力的认可,也是咱稷山‘勤奋、敬业、精进’精神的一份成绩单!”

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泥腿子”农民,到一位拥有国家专利的机械发明家,杨福录用自己的经历,生动诠释了 “只要有梦想,肯拼搏,平凡人也能创造不平凡”。他的发明,不仅解决了自己工厂的生产难题,更推动了整个纸箱包装行业的技术进步,让无数果农、纸箱从业者受益。

如今,杨福录的快速插割机已经更新迭代到了第三代,机器性能更加稳定,操作更加便捷,生产效率也进一步提升。但他并没有停下精进的脚步,每天依然会在车间里忙碌,一会儿调试机器零件,一会儿记录生产数据,琢磨着如何进一步改进机器,让它能适应更多样的生产需求。“时代在变,技术也在进步,咱不能守着老成果过日子。只要还能干得动,我就会一直研究下去,让这机器越来越好,为更多的人服务。”

在稷山纸包装印刷产业园里,杨福录的故事早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位 “泥腿子”发明家,就像一颗在泥土中生长的种子,凭借着稷山精神的滋养,在创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用自己的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敬业、精进”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力量;“泥腿子”也并非与创新绝缘,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平凡的人也能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篇章,让 “稷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