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二字,念在口中,便觉沉甸甸如谷穗压枝。这沉,是五谷的饱满,是历史的层叠,是农耕文明在这片厚土积淀千年的重量。何以稷山?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一千四百年未改的县名里,藏在后稷教民稼穑的血脉中,藏在汾河两岸绵延不绝的烟火人间中。
稷山之魂,始于稼穑。四千多年前,周族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并非虚妄传说。《史记》《尚书》《论衡》等史志均有详细记载。稷王山上有后稷庙、姜嫄庙、后稷陵等遗址,县城里始建于元代的稷王庙有“三绝”,历经风雨,殿顶琉璃釉彩与铁艺仍熠熠生辉,殿内悬板雕琢的农耕图景,犹在诉说初辟草莱的艰辛与智慧。民国学者李子祥考察稷山时曾写下:“稷山村村有稷王庙,家家设土地神龛。”足见农事信仰已深植民魂。自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县,千载岁月更迭,王朝兴替,唯“稷山”之名巍然不改,属中国地名史上一大奇观。名者,命也。这不变的称谓,恰似一种倔强的坚守,守护着农耕文明最原始的根脉。于是我们明了:何以稷山?其根在此,其魂在此。
根脉深扎,农耕文明的花树遂葳蕤生长。稷山大地,矗立着一部用砖石写就的史诗。青龙寺元代壁画,线条遒劲如铁,设色瑰丽沉稳,诸佛天神姿态万千,满壁风动,艺术价值直追永乐宫;法王庙元代舞台“如翚斯飞、如鸟斯革”的美妙意境,是研究中国古建与戏曲演进的活化石;大佛寺金代土雕大佛距今883年,以崖土塑形,历经18次地震纹丝不动,高耸慈悯,将信仰融入自然,静观沧桑变迁;宋金墓葬将民间生活刻于砖石,不仅是窥探世俗风貌的奇观,更将中国戏剧史实证提前了二百载,还留存了早期冶炼焦炭的实物踪迹。北阳城砖塔创建于北宋宝元二年,记载了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而造的孝悌事迹,是研究宋代砖塔不可多得的重要实例。至于玉壁城,乃冷兵器时代战争烙印,乃古代攻城战术最全之实战遗存,亦是《敕勒歌》苍凉旋律的诞生地。东魏西魏在此鏖战,夯土城墙中犹闻金戈铁马之呼啸。这些国宝并非寂灭的遗存,而是仍在呼吸的历史。它们散落乡野城郭,默默讲述着从农耕起源到信仰寄托,从艺术巅峰到世俗百态的完整文明序列。更有流散海外的诸多文物已成为他人镇馆之宝——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有稷山兴化寺壁画,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有稷山宋代木雕水月观音,皆诉说着稷山文明曾照耀四方。行走其间,历史回响不绝于耳。何以稷山?其底蕴在此,其华章在此。
深厚文明,更化作活态民俗与非遗传续至今。稷山人的生活,极富章法,亦充满诗意。除夕之日,农家院中“画麦囤”,囤中放入炭块、麦粒,祈愿五谷丰登,是稷山人与土地最质朴的对话;添丁之家,门侧插旗撇草,宣告生命传承的喜悦;迎娶新人,“撩谷杆火把”寓意扎根结果,香火绵延,日子红红火火。更有板枣“开杆节”、正月二十“登高节”、三月三“闹社火”、四月初一门上贴“神牛”、四月十七日“祭祀后稷”、夏收后蒸白馍“走麦罢”等独特习俗,岁时节令,无不与土地、生活血脉相连。
非遗技艺,是这方水土灵性的绽放。高跷走兽,人缚木跷,身负兽形,模仿貅狼、麒麟、螯、梅花鹿、黑狸虎、貘等瑞兽骑行之姿,在鼓乐声中舞动,气势雄浑,是力与美的交融;高台花鼓,融鼓乐、杂技、舞蹈、高凳于一炉,鼓点激昂,舞姿刚健,曾舞动春晚与奥运舞台,尽显后稷儿女豪迈。指尖绝艺亦令人惊叹:金银细工,錾刻之间化金属为绕指柔;螺钿漆器,以贝壳镶嵌大漆,光华温润,堪称“百里千刀一两漆”的匠心极致;乃至寻常小吃稷山麻花,亦由南北朝“咬蝎尾”习俗演化而来,三股扭结,十八道工序,酥脆金黄,成为舌尖上的非遗。稷山除了7项国家级非遗之外,省市非遗还有136项,传承人近300名,不愧为三晋“非遗强县”。何以稷山?其灵气在此,其传承在此。
地灵人杰,星斗璀璨。这片水土,从不乏照亮历史的英杰与感动人心的义行。唐代名相裴耀卿改革漕运,功在社稷;铁面御史姚天福、诤臣廉官陈规,劾奸治贪,两袖清风;金代文坛“段氏二妙”段克己、段成己兄弟,词章秀骨,文集入藏《四库全书》;清初义民吴绍先,徒步万里寻弟,历时数载骨肉重聚,康熙帝敕赐“兄弟孔怀”匾额,旌表孝悌;清代探花王文在,文冠一方,笔压群伦,倡导维新,任湖北学政督办苏皖水灾赈济时自捐俸禄五百两黄金,返乡后修建柳沟坡险道,散尽资产赈济乡民;盖县晋商王璋、高钦、韩和、杨仲和等,生意遍布十余省,德泽乡里,义声著闻;近现代国学大师姚奠中,承太炎之学,德艺双馨;名医焦顺发、杨文水、任全保凭借全国医药科技成果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等荣誉,获得全国劳模等盛誉,被称为中国中医药界“稷山三驾马车”。他们如稷王山巅青松,或建功朝堂,或立言后世,或彰人伦大义,共同撑起稷山精神的苍穹。这精神,是“仁孝传家、重义守信”的底色,是“勤耕织、知向学”的坚韧精进品格。何以稷山?其风骨在此,其脊梁在此。
历史辉煌,从未成为稷山沉湎的资本。新时代里,这座古县焕发惊人活力,连续举办四届全国性的“后稷论坛”。她将“耕读传家”古训化为“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生动实践:南部峨眉岭下,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机盎然;北部吕梁山脉,省级经开区汇聚精细化产业——合金材料、碳基新材料、循环利用、超硬材料等,形成国家级协同创新试点;翟店镇更崛起为“中国包装印刷城”省级专业镇,从传统加工迈向智能制造,小小包装盒承载着稷山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雄心。这里还有驰名全国的治疗骨髓炎、痔瘘、耳病等专科医院;有毛主席亲笔批示的卫生模范太阳村正重塑新貌,与全乡一同打造全国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有众多在外英才、名贤携手枣乡人,共绘新时代“稷山榜样”。
今日稷山,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经济繁荣与人文发展交相辉映,拥有18项全国荣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健康促进县、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这些荣誉不仅是发展的见证,更是稷山以民生为笔、以生态为墨,精心绘就的一幅现代桃源画卷。昔日后稷教民稼穑的沃土,今朝已化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家园,处处流淌着绿色发展的时代韵律。4A级国家板枣公园是全省唯一的国家林木专类公园,拥有千年以上古枣树1.75万余株、百年以上古枣树5万余株,获吉尼斯认证“中国最大千年古树群”,入选全国最美古树群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如碧绿绶带,黑鹳、天鹅、白琵鹭、白鹭等数十种珍禽栖息于此,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古县与未来。而那驰名大江南北的“稷山四宝”——麻花、饼子、鸡蛋、板枣,与“天下第一菜”瓤菜、板枣扣肉、猪卷子、枣泥油糕、花馍等美食,更将稷山滋味送入他乡千万家。
南望稷王山,巍峨依旧;驻足汾河水,静水流深;北倚吕梁山,未来可期。这片土地,曾孕育华夏最早的农耕文明,如今又在时代潮头凝心铸魂“强工兴产”,久久为功“转型突围”,一种美好的发展态势扑面而来。何以稷山?答案或许很简单:只因生活于此的人们,从未忘记如何耕种——不仅是耕种热土,耕种产业,更是耕种文化,耕种生活,耕种一个更加丰饶、更有希望的未来。
这,便是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