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欲执笔粗言我田氏家族之变迁发展史,上可铭记祖宗世代传承之大德,下可略尽规劝教导子孙之重任,期望之殷切,怀祖之虔诚,如日月星辰,千年古松。
然吾辈不肖子孙才疏学浅,笔底无花,既无聃丘之德,亦乏周鬼之才,戴冠之年,一事无成,潦倒落魄之余,思报家国之策。
世有三道:李耳言天道,孔丘谈人道,后世儒家奉中庸之道。殊不知人道亦天道乎?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应力穷之。
追怀先祖,小至县吏台甫,大到将相王侯,德才兼备而又身怀济世之才者不胜枚举,如忌、文、光、横之流,于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文思深远者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鸠、骈、何、剡之辈。
比之先祖,吾辈乃井底之蛙,池中之鳜,不知水深海阔,难窥厚地高天,遥遥相望,实难望先祖之项背。
今执笔谩言,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虽人微言轻,少识大体,亦无可奈何,只能班门弄斧,信笔涂鸦罢了。然于先祖生平事迹知之甚少,难及沧海之一粟,冰山之一角,惭愧之余,更是难以下笔,个人一斑之见,权作管窥蠡测!
家谱又叫族谱、宗谱,是中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
很多人对家谱都有一种陌生感,尤其是现代人,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关于家谱的传说和常识。
很多人都不太重视家谱,觉得家谱是封建传统的残留物、是四旧、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是应当摒弃的东西。现在很多人家都已经没有家谱了,或许几十年前个别人家还藏有家谱,在破四旧的时候大部分都被强行销毁了也未可知。
我们村算是比较大的村落了,人口上千,但是我问了好几个队的年轻人,他们都说没见过家谱,甚至有些人听都没听过。
这不免让我心头一凉,我本来想从其他人家的家谱里面追溯一些关于我们家族历史演变发展的蛛丝马迹,想不到他们居然都没有,内心不免有些失望。
我们的家谱上面只有区区七代人,第一代祖先的姓名以及生卒年都不详,实是遗憾。但这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在家谱里面只能以敬称代之。
家谱既是一种历史传承,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既是一个家族历史印记的真实记录,也是一个地方历史印记的真实写照。
这两年以来,我愈加对编撰家谱的事情感兴趣,困难越多则挑战性越大,这件事做起来才更加有意思。
我决定编撰家谱也是无意之中的突发奇想,想想已是十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断断续续一直都在添补完善家谱内容,然而并没有静下心来一鼓作气把它完成。
当然,编撰家谱是一个漫长而又繁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耐下性子去一点一点地慢慢了解、考证、整理、编撰。
开始编撰家谱后才发现,家谱还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不只是几个人的名字和几个年份几个地方那么单一简单。它是一部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完整而系统的家族历史文献,每个领域的内容想要精准的编撰完整,都要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另外还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能掺杂个人片面的思想意识。
编撰家谱需要投注十二分的精力,这里面的学问和困难远远超过了预期,但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完成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既然没有其他人愿意去做这件事,那就让我来完成这个史无前例的使命。
我们家族之前一直都没有家谱,编撰家谱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我把家谱大概分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家族姓氏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是谱序,第三部分是族训,第四部分是祭文,第五部分是家族世系表,第六部分是艺文,第七部分是名人堂,第八部分是大事年表,第九部分是坟茔,第十部分是后记。
第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姓氏网上面就可以检索到相关信息,直接摘录过来就可以,也只能摘录,不可能有自己的创造发明。
姓氏的起源与发展都是几千年的既成史实,我们只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
第二、三、四部分也不是太困难,自己信笔涂鸦一番,凑凑字数大概也能看得过去。
到第五部分就出现很多障碍了,首先我们家族人口基数庞大,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超过二十户族人。
其中还有几户人家迁徙外地或者家族有人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这些人已经不和我们来往,他们的信息也都无从考证,都无法在家谱里面详细列举和记录。
虽然这让家谱的完整性有了瑕疵,但在客观上也减轻了编撰家谱的些许负担。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这样的大家族到现在也没有分亲房。
二十年前的时候,大家就在吵吵嚷嚷说要分亲房,可是到现在大家还是在一起坐纸送纸,当然每年也还是会吵吵闹闹地说道说道分亲房的事情,最后都是无疾而终不了了之。
准确的说,我们家族的亲房现在一共有十八家,并且坐落在两个村庄,最先我们都在上岔,后面曾祖父分家才带大家来了下岔。这还不包括做了上门女婿的几个人以及搬迁至外地的几户人家。
本来在两个村庄跑来跑去确实很不方便,但为了吉利,大家这么多年还是在一起混着没有分开。
如果要分亲房的话,我们会分成三房,我曾祖父这一支是二房,我曾祖父的兄长和弟弟这一支是大房和三房。
我曾祖父一共三个儿子,也就是我爷爷我二爷和我三爷。
他们都在我们下岔,另外两房的后人都在上岔,如果按照这样分的话,以后过年我们坐纸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可是说了十几年,一直都没有分,到现在还在一起,以后要分,恐怕也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不过不分也有不分的好处,毕竟人多热闹一点。
村里其他人家基本上都是几户人家在一起坐纸送纸,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个曾祖或者一个祖父的传人,少则三五家,多则七八家。
我们家族是同一个高祖的传人,家族人口多达二十户,这在附近村庄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我们家族已经出了五服,五服以外的族人关系相对来说就比较疏远了,至少在血缘关系层面已经很疏远了。
古人常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就要独立门户,我们已经到了六服七服了,却还在同一个桌子上坐纸送纸祭拜祖先,这样大家族式的聚合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十几年前听祖父他们说过,如果分了亲房可能不太吉利,所以就搁置下了,这一搁置就是十几年,后来其他人也对分亲房这件事模棱两可。
或许更重要的还是大家在情感层面难以割舍吧。
这么多年大家都在一起过年,在一起坐纸送纸,每年大家都要聚在一起吵闹一次,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说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历史惯性了。突然一下子打破常规,改变这种相处模式,可能很多人都会感觉不适应。或许是他们不愿意去抹除那些历史和传统所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丝大家族的痕迹吧。
一九五二年的时候,因为土地稀少而人口增加,无法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曾祖父兄弟三人各自分了家,曾祖父带着家人从上岔迁徙到它的隔壁庄下岔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从此以后,我们家族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在上岔,一部分人在下岔。
每年过年,我们下岔的人都要去上岔坐纸送纸,因为老(祖)坟在上岔。只有我们下岔有人去世了,过年的时候,前面三年所有族人才会到下岔来坐送新纸,但是老纸还是在上岔。这个时候过年就要坐两摊纸,送两摊纸,一般都是先坐送新纸,再坐送老纸。三年期满以后,就又去上岔坐送纸,恢复以往的老传统。
来来去去虽然麻烦,但大家没有任何怨言,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因为这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规矩,不能轻易改弦更张。
虽然上下岔两个庄只有一山之隔,它却是一座大山,翻过去颇费劲,这两个庄真正可以用山大沟深来形容,但我们的族人已经坚持了七十年。
敬祖祭祖在农村甚至在整个中国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人都充满敬畏之心。怀古追古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一方面提醒人们不能忘本,一方面也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后人健康长寿,安居乐业。
现在看来,我们的确算是大家族,这样的家族在全国整个农村社会里面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在家谱编撰上面增加了很多难度,既要把所有人都覆盖进去,还要做到准确无误,史记不允许有任何虚假成分,应尽量做到精准真实。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历史时期对历史记录者的要求。
单第五部分家族世系表,我就编写了好几年,因为我曾祖那一辈,我高祖那一辈,甚至是我祖父这一辈。他们很多人的属相和生卒年等信息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遗忘了。
要一个一个考证清楚并不容易,我问了家族里面很多人,大部分人都会积极配合,而个别人的态度似乎显得有点消极,可能他们觉得这些人和事已经太过遥远,去回忆去记录他们意义已经不大,也或许是他们太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回忆这些陈年往事。
不管怎样,每一个为编撰家谱而出过力的族人都应该感到骄傲,也应该被后世族人铭记。
在我看来,编撰家谱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不应该只有国史和地方志,家谱也应该被编撰、被记录、被保存、被传承。家谱或许对其他人来说意义不大,但对整个家族来说,却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性。
即便是花了四五年时间,还是没有完全弄清楚百年前部分先人们的个人信息,这多少让我感觉有点沮丧和不甘,但大家已经尽力,我也无可奈何。
毕竟要考证的这些人和事已经是百年前的老黄历,大家不知道也情有可原,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第六第七部分的内容本身不多,很容易就跳过去了,艺文和名人堂,在我们家族似乎没有什么太多值得写进家谱的人和事,且待后人补之。
第八部分内容,写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大事年表里面,要写的事情很多,但要一一考证清楚,也得大费周章。比如说我曾祖父何时迁徙到下岔,何时打了新庄,我祖父兄弟三人何时成家何时打了新庄分家,家族里面的每个人都是哪一年成家的等等。
这些应该都要写到大事年表里面的,不过这些都已经是五六十年前的事情了,能清楚记得的人已经很少了。这让这部分的编撰成了一个难题,只能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考证。
第九部分内容,写起来也很伤脑筋,坟茔一栏,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要把每个坟墓的具体地点写清楚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农村的坟头都是散落在各个田间地头,东一块西一块,南一块北一块,村头一块,村尾一块,它没有集中的陵园或墓地群。
零散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很多地头都没有名称,很难用文字去记载。那些有名称的田间地头倒是容易记录,那些没有名称的就只能用其他办法来记载了。
比如说根据坟头在庄子的大概方位,或者根据坟头距离庄子一些人家庄院的远近等等。虽然这样标注不十分准确,却也只能这样退而求其次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我在编撰家谱的时候也做了一些改革和调整,很多人都说家谱上面不写女丁,而我认为女丁应该上家谱,不管男女,他们都是家族之一员,都在家族里面有重要地位。更何况若无女丁何来男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这一点上我不打算墨守成规效仿历史,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封建传统社会,那种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再者说,女丁在家族的贡献毫无疑问是巨大的,不会低于任何一个男丁,她们应该被铭记、被尊崇,而不应该被轻视、被忽略。
我在家谱上面把每个去世族人的生卒年都详细写上了,每个嫁过来的女丁娘家的地址也标注了出来,还有每个嫁出去的女丁婆家的地址也标注了出来。这一点应该算是首创,但我觉得很有必要,既然是编撰家谱,就应该把信息记录的详细一点准确一点。
家谱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完成,剩下残缺不全的部分都是个人信息不详的,我会继续去考证去研究,希望以后能慢慢考证出来。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是这句话好像也并不正确。
相比村里其他人家,我们家或者说我们家族“从古至今”似乎一直都是最贫穷的那一撮。好像三十年甚至是六十年都没有什么改变。
这个从古至今当然有夸张的成分,时间线也不过只有百年之久,因为从爷爷辈到我们这一辈,能回忆起的最遥远的事情也就百年而已。
这些年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农村的很多年轻人都跑到城市定居,他们不仅开上了小轿车,还住上了洋气的楼房,生活得很是体面。
农村也都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的新房,以前的土坯房现在基本都被替换掉了。
村子里差不多家家都有小轿车,我们庄是个小庄子,总共不过三十户人家。
庄子里面我们家族一共有九户人家,有两户已经在城市生活几十年,他们已经不能算是正儿八经的农村人了,他们的户口也早已从这个小村子提走,转到了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不过在大家的潜意识里面,他们还算是这个村里的人,他们现在很少回来,隔个三五八年才回来一次。
村里的很多人他们都已经不认识,当然很多人也都已经不认识他们,尤其是年龄比他们小的这些人,即便是年龄比他们大的或者同龄人,他们也有好些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年龄比他们小的。
不用说别人,就算是我们家族的人,我算是我们这一辈里面年龄最大的,他们都是我的叔叔辈,也就比我大十几岁,他们甚至连我都不认识,更不用说比我小的那些小辈。
他们的儿女也就是我的堂弟堂妹,自然一个村里人都不认识,以后他们恐怕也和这个村子没有多少交集了。
他们两家的条件自然不差,在我们村算是比较好的。剩下的七户人家,经济条件都比较差,村里其他人家都有小轿车,我们这七户人家目前只有一辆小轿车,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实力之悬殊。
二叔家有一个堂弟,如今也三十多岁了还没有结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条件差。
三叔家的小堂弟也二十五六了,快到结婚年龄了。三叔三婶这几年身体不好,经常进医院,花了不少钱。前几年三叔养了十几头牛,现在牛的养殖量也大大减少了,他没有那么多精力了。玉米土豆从之前的四十亩缩减到了现在的十几亩。
不光是家族,就在亲戚朋友之间,我家的亲戚朋友和其他人相比,也算是最贫穷的。
先从我的几个姑姑说起吧,我大姑家有两个表哥,他们都四十多岁了,老大已经结婚并且育有四个孩子,撇开经济状况,其他方面还算是情况比较好的,家里主要种苹果,技术活基本都由大表哥一个人干,姑姑姑父他们年龄大了,但也在拼命帮忙。
这几年他们老两口也是百病缠身,经常住医院,大表哥的几个孩子也是隔三差五就进医院,一旦有一个孩子感冒,其他几个孩子都会陆陆续续感冒,每次都如此,好像感冒必然会传染到每一个人才罢休。
大表哥儿女满堂也算是有福之人,可是经济压力也很大,现在养活孩子不像从前,别说是四个孩子,就算养活一个孩子都非常不容易。
大姑家的二表哥也是四十多的人了,至今还是孑然一身,这也是姑姑姑父心里长久的伤痛。
二姑家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目前都还没有结婚。老大已经四十多岁,老二三十多,最小的也二十五六了。
老大是我表哥,另外两个都是我表弟,目前来看,表哥想要成家已经希望不大,他们家的家庭条件比大姑家还要差些。二姑父去世早,现在就表哥和二姑俩人相依为命,两个表弟常年四季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会回去待几天。
三姑家有一个儿子,也已经二十五六了,目前还没有结婚,家庭条件和二姑家差不多,三姑和二姑一样,都有风湿病,走路非常艰难。
四姑家算是情况稍微好一点的,她家有一个儿子,也二十六七了,目前正在读研究生,听说研究生毕业后还要考博士,也就是眼前的事情了,这个表弟是我们家族学历最高的。
四姑家的经济条件也不好,四姑和四姑父他们身体都不好,四姑是风湿病,现在腿已经变形了。和大姑二姑三姑一样,可能这是家族遗传,反正父亲和三叔他们也都有类似于风湿病的腿疼病。
姨母家的情况也差不多马马虎虎,在他们村是垫底的,现在表哥要养活两三个孩子,压力很大。
最令人忧伤的还是舅母家,两个表哥年龄都大了,可是还没有成家。舅母已经年过花甲,这两年身体也越来越差,她最操心的还是两个儿子的婚姻大事。
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要经历一些自己无法控制也无法摆脱的困境,很多困难都超越了生活本身。
人在这些困难面前是多么渺小多么无力,只能任其摆布,就像大海上的孤舟,沙漠里的浮尘。内心的伤痛或许只有自己才能深刻体会,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