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原林的头像

孙原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9
分享

光之遇

光之遇(散文)

 孙原林

清晨六点,外卖骑手们已在老王豆浆摊前排起长队。老王戴着老花镜,一边用手机接单,一边麻利地打包豆浆。蒸汽在晨光中升腾,与骑手们电动车排出的白雾交织在一起。"扫码付款啊,趁热喝!"他的吆喝声淹没在此起彼伏的订单提示音里。

对面的便利店亮着刺眼的LED灯,刘经理——曾经的刘掌柜——正盯着电脑屏幕核对库存。自动门"叮咚"响个不停,却少有顾客驻足。他抬头瞥见老王摊前的热闹,手指在键盘上敲得更重了。玻璃门上"欢迎光临"的电子音机械地重复着。

两个店铺间不过隔了条共享单车停放带,却像隔着整个数字鸿沟。老王的传统豆浆上了本地生活平台的推荐榜,而刘经理的便利店还在为会员系统的漏洞发愁。

老王最近学会了直播卖豆浆。他架起儿子给买的手机支架,在镜头前演示古法磨浆。"家人们看啊,这才是真材实料!"弹幕里飘过一串点赞。社区里的年轻人来买豆浆时,他总要多问几句家里老人的情况。

刘经理的朋友圈却总在转发"实体经济寒冬"的文章。有次社区志愿者来推广智能收银,他硬是说操作太复杂,差点吵起来。后来还是老王帮着调解,两人才没闹到居委会去。

老王的摊位最近挂上了"数字助老示范点"的铜牌。社区年轻人帮他设计了文创包装,豆浆杯上印着"早安"的温暖标语。刘经理隔着玻璃看热闹,手机突然弹出条消息:他的便利店评分又降了。

但变化总在发生。上周路过时,我看见刘经理在向老王请教怎么开抖音店。老王举着手机,两人头碰头地研究直播滤镜。刘经理的便利店新装了自助收银机,墙上贴着"老人优先"的温馨提示。

傍晚的外卖高峰过后,老王会把剩下的豆浆送给环卫工。有天我看见刘经理搬了箱矿泉水出来,悄悄放在环卫车旁边。无人机的航拍灯划过夜空,照见两个影子在智能广告屏前渐渐重叠。

这让我想起公交车上的暖心一幕: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耐心地教白发老人使用手机扫码乘车。老人学得慢,年轻人就一遍遍示范,直到"嘀"的一声响起。老人从布兜里掏出几个还带着体温的煮鸡蛋,非要塞给年轻人。两人推让间,全车人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在这个扫码比握手更常见的时代,温暖的传递有了新方式。老王的直播间里,粉丝们用弹幕提醒他注意身体;刘经理的会员群里,顾客们开始分享购物心得。我们总说算法冰冷,却忽略了屏幕后面都是活生生的人。

就像公交车的投币箱旁,永远备着零钱兑换袋;就像电子站牌下方,依然保留着纸质时刻表。技术或许改变了温暖的形态,但改变不了温暖的本质。当移动支付覆盖每个角落时,那些不厌其烦教老人扫码的身影,反而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昨天看到老王在教刘经理拍短视频:"要这样举着手机,把豆浆的热气拍出来。"刘经理笨拙地调整着角度,镜头里,两个白发脑袋凑在一起,身后是朝阳初升的街角。这个画面,或许就是数字化时代最动人的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