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冬天,我也会迎着微弱的星光早起跑步。虽说是星光,却仅有零散的一两颗星星闪烁,倒是天边的红霞映衬着灰色天空,极为壮观。实际上,我每次跑的距离并不远,一般是五公里。这样做,只为在繁忙工作中寻得一处安静角落,聆听自己的心跳,抛开一切杂念,去做一件令人愉悦之事。
人至中年,格外喜爱安静。比如查完寝后,路过停车场时会到车里坐上一会儿,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静静地呆坐着,直至整个校园都安静下来。也喜欢在周末放假的时候独自到办公室写字,一写便是一个上午或下午,安安静静地书写,实乃一种难得的享受。还喜欢一个人跑到池塘边钓鱼,安静地等待,至于有无鱼上钩并不在意。诸如此类,现在特别不喜欢去喧闹的场所,也不参加任何无意义的饭局。
我在班级里挂了一副自己写的字——“入班即静”,既是给学生的提醒,也是对自己的提醒。字并不好看,因为根本称不上书法。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期望,学生们依旧叽叽喳喳,嬉笑怒骂,我一般也不会严厉的制止,更不会处罚他们,毕竟我也是从这样的年纪过来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前学习这篇文章时,我总是疑惑安静与修身有何关系?安静就能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吗?如今终于懂了,从容平静方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这是先贤用智慧对儿子的告诫,更是对后人的忠告。一个心态平稳的人能提供最大的情绪价值,一个行事稳重的人能提供最好的信任价值。
静,不单单是一个场景,更是一种心态。回想自己在刚学会开车的时候,不是在骂比自己慢的,就是在骂超车的,骂完了司机就骂路人,整个人跟个火药桶一样,直到有一天,当我慢下来,礼让了过马路的行人时,他转身朝我挥手致谢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浅薄。再以后开车过程中能忍住不再骂人的时候,这种感觉也挺好的。遇事不再发脾气,不再恼火,不再大声的吼叫,这也是内心宁静的表象。
静,不单单是一句话,更是一种状态。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动手打过学生了,甚至是大声的责骂都没有了,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相处,在他们犯混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善意的提醒,在他们犯错后一次真心的谈话往往教育效果会更好,如果打和骂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家长就不用送孩子到学校来了,自己动手动嘴就行了。尊重他们的爱好和隐私,引导他们步入人生正确的轨道,不是靠打骂,而是一个情绪稳定的老师,一个从容不迫的老师,一个沉着稳重的老师。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往往当这些曾经见过的道理在生活的某一环节得到印证时,竟能让人瞬间动容。原来,真理一直都在,只是我们的学识和经历尚未达到那样的高度而已。
生活中最平实的道理,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