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和如水的头像

和如水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4/04
分享

《跨界时空.Ⅰ》连载

             第四十一章:进军南极

岑越看着猫猫那一蹦一跳离去的背影,忍不住开心的笑了。这时他打开了手里的视频机,见当时还不到八点,离九点开会还有一段时间;他觉得在开会之前有必要先将这个文件好好的看一遍,这样一来心里多少也有些准备,免得真到了那个时人家提出问题来,自己一时慌忙的答不上来可就惨了。他转过脸去看了奂想一眼,虽然没有说话,可是那暗示的眼神却已经将用意明显的表达了出来。奂想当然看得出其中的含意,他笑了笑也没说话,然后缓缓朝岑越身边靠过去;二人心领神会互看了一眼后,接下来就一块开始了对文件的阅读,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统一了意见。之后,他们就赶去院里开会了。

在会上,大家对岑越他们提出的“超光速电磁波实施方案”的意见比较统一,这个方案也因此在会上也很快就得到了通过。但是,实施中有一个问题让大家感到非常为难,那就是如何给这台超大功率的“超级射频电磁加速器”提供足够的能量?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做到将射频粒子进行超远距离的输送,若是这样,这台本来就是为了加快“分子电缆”铺设工程而研发的机器就失去了意义。要是这件事情撂在奇奇星球上显然不是问题,那里地广物博可以任由选择,可是这对于地球上地处深海基地里的奇星人来说,根本就无法提供一个长达二百公里以上的环形离子加速器的铺设场地,和供给超光速电磁发射时所需的巨大电量,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却成了摆在他们面前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就在大家为这件事情感到非常闹心的时候,一直保持沉默的岑越站起来说话了。

“我有一个想法不知对与不对……”

岑越说到这里轻轻的干咳了几下,那话音里明显的带有几分紧张时的嘶哑;虽然这时他眼光凝视着前面,但看他那游离的眼神似乎是在有意地躲开大家的视线。听他这么一说,本来还有些零星的议论声立刻停了来,大家的眼光一下全部落到了他的身上;岑越好像感觉到了这份眼光的沉重,他不自觉的扭动了几下肩膀,像是要卸掉什么东西似地。略停了一会,他接着又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南极建立一个电磁发射基地,那里具有地球上最强大的磁场,只要能够合理的利用,也许能够满足‘超级射频电磁加速器’的用电需要。”

岑越这话一出,无异于在平静的水里扔下一块石头,会场里顿时“嗡“地一声响起了纷纷的议论声。这时人群中不知谁撂下一句说:

“你能不能详细的说一说其中的理由呢?……”

岑越用眼光向场内扫了扫,显然是想找到那个说话的人;不过他马上就意识到这样有些不太合适,于是连忙将目光收了回来。沉默了一会后说:“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地球上最强的磁场在南、北二极;虽然几十万年会发生一次磁场在二极之间的转移,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南极的磁场最强。在为什么磁场会产生在二极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人类也做过一些研究,大多认为所以出现磁场集中现象很可能与地球内部地核、地幔的高温高压有关。大家知道,地球的基本磁场分为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和地磁异常等几个部分组成。偶极子磁场是地球的基本成分,其强度约占地球磁场总强度的90%左右,由它产生地球液态核内的电磁流体自激发电机效应;而磁性产生的本质,应归结为电流所引起的电磁效应。从根本上说,一切磁场现象都起源于电流或电荷的运动。其实宇宙中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具有电磁产生的作用,只是由于这些分子之中的电子杂乱的排列不能形成一致的磁力方向,因而使得这些物体不显磁性。经现代物理学研究证实:原子和分子的磁性,是由于电子在原子核周围转动或围绕自身的轴迅速自旋所产生。据分析,地球内部地幔的温度大约在1500~3000℃之间,压力为50万~150万个大气压;地核的温度在5540℃左右,压力大约为350万个大气压。地核内的高温和高压,势必更加容易导致地核中部分原子冲破原子核引力的束缚,从而聚集成一定数量的自由电子;同时,这也使构成地核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带正电的离子。在压力不是很高的状态下,失去电子的原子及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缚的自由电子通常以等离子状态存在。当物质在超高压作用下以密度极大的状态存在时,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缚的电子在地核巨大压力的挤压作用下,一同趋向于飘浮到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聚集,从而形成了地球较大的磁场。由于电子具有波动性,每个飘浮到地核外部的电子的分布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其飘浮的范围甚至有可能一直延伸到地球表面上来;譬喻我们在南极上空常常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极光,也可能就是这些带正电的自由电子与地球外来物质碰撞时的一种放电反应。由于呈圆形的地核的体积很大,温度和压力又相对较高,热压电效应造成电子层流中由自由电子组成的电子对的密度极大,这使得电子壳层的导电率极度增高,致使存在于其中的电流就如同在超导线圈中的电流那样,可以永不消失地在其中流动,这使得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磁场强度较为稳定的南北磁极;同时,地球自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让那些脱离出来的等离子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向下(南极)的排列趋势,它直接导致了地球上磁场集中偏向了南极。既然‘超级射频电磁加速器’是利用电流中的电荷来转化为电磁的机器,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大量飘浮在南极地下或空间中的自由电子的收集,来做为电磁加速器的能量来源;这样,一来可以省去大量的输电设备,二来南极丰富的电磁资源又可以无限的满足加速器能量需要,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么。”

“真敢想像……好!”

屋里突然爆发出来的一声称赞,顿时把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看到这种场面,岑越像是终于从肩上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担子似地,这时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愉快。岑越的这个提议不但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也因此成了这个会议讨论的主题。最后会议决定组成一个赴南极综合考察、和基地建设筹备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奇幻仁担任。这次南极一行包括对地球物理、极地磁场、地形地貌,以及新建实验基地的选址等多项筹备工作。岑越也有幸成为了这个科研小组唯一被选上的地球人,他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觉得压力很大。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之后,在奇幻仁的带领下,大家乘坐隐形飞船向南极出发了。

虽然从奇星人居住的大西洋海底基地到南极也有几万公里路程,可是对于具有超高速飞行的引力飞船来说只不过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已。这次搭乘飞船一行的人员共有15人;除开岑越1人是地球人以外,他们全部都是来自各个专业研究领域的奇星人。另外,基地里还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个智能机器人作为助手,用来代替这些隐影人的的实际操作。考虑到这里工作环境的特殊需要,还特地为他们增加了3个智能电子人,主要用于南极地核磁场的电磁粒子勘测,和那里的电磁粒子的采集工作;由于磁场的产生是来源于地核深处的自由电子,而在那样一个高温高压环境中一般物体根本无法接近,要想将这些深藏在地核深处的自由电子收集起来,作为“超级射频电磁加速器”的能量来源,只有那些处于离子状的电子人才能够做到。

尽管飞船的载重量很大,可船上的人除开携带了少量的日常工作用品以外,仅仅带去来了二台工作设备:它们分别是“分子电缆铺设机”,和“物体粒子还原器”。偌大一个飞船为什么让它这样空载飞行呢?说来其中也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其实,只要这二台机器能够正常运行,就不用操心任何物资供应的问题了。前面已经说过,“分子电缆”实际上是一条物体分拆后的离子快速运输通道;换句话说,分子电缆修到哪里物资就可以输送到哪里,这种运输方式在奇奇星球上已经是一项十分成熟的工业技术。另外,“物体粒子还原器”就是对分子电缆输送的物体进行还原的一种设备,它与分子电缆的出口直接对接,无论何种物体(包括生物)解析的离子只要经过“物体粒子还原器”后,通过这台机器一系列复杂的分子组合,最后还原成原物的模样。虽然南极与基地相隔几万公里,可目前奇星人铺设“分子电缆”的速度已经高达光速的十分之一,有了分子铺设机的存在,从这里往基地铺设一条分子电缆还不就是分分秒秒完成的事情;有了分子电缆这条运输通道,基地又有什么东西不能瞬间运送过来呢?

奇星人所以这样做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想法;虽说分子电缆这个技术已经在奇奇星球上应用了好多年,也算得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工业技术。但是,对于生物方面的运用还不是十分广泛,尤其是在高等生物的输送方面的经验又更加有限。一直以来,奇星人都梦想有一天能够实现分子电缆对人类身体的输送,由于碍于道德方面的缘故,他们一直不敢进行这个方面的人体实验。眼看着奇奇星球与地球之间铺设分子电缆工程的实施,这让地球上的奇星人看到了可以重新回到奇奇星球的希望,于是更加激起了他们(尤其是基地里的奇星人)开展对人类离子化输送实验的愿望。就是从目前所具备的条件来看,在这个方面成功的机率还是非常之大的。因为基地到南极的距离不过二三万公里,从奇奇星球以往分子电缆的输送距离来看并不算长,这个距离的输送安全系数也较高。另外,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也可以先将“隐影人的”做为初试的目标。从目前来看,基地里的人都是以“隐影人的”的形式存在,说白了这些隐影人的也不过是一堆松散的基本粒子,不用进行离子分拆就可以直接在分子电缆中进行运送;即使途中出现了某些技术故障,只要形成隐影人的的肉体没有损伤,然后对这个身体稍做调整就可以使受损的“隐影人的”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模样,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太大的风险。这样,在既可以保证物资供应的同时,又能借助这条分子电缆的通道进行生命物体的输送。一旦时机成熟,他们还可以进行人的活体输送实验,如果这个试验取得成功,一切物资的输送和距离都不是问题;待到奇奇星球与地球之间的分子电缆一旦铺设完毕,他们就能够通过这条离子通道进行二地之间的穿越,到那时就可以圆了基地奇星人几十万年以来想要回到自己故乡的美梦。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飞船放慢速度在南极上空盘旋了好几圈;此时他们使用了远红外、毫米波、量子渗透等多种方式对南极的地形结构进行了周密的勘测,经过反复测算后选择了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口作为自己的实验基地。罗斯岛位于南极洲西南部罗斯海中的火山岛,地处南极洲维多利亚地岸外,罗斯冰架的北缘;位于南纬77°.30′、东经168°. 45′,隔麦克默多海峡与维多利亚地相望,面积1,300平方公里。由4个火山口组成,岛上长年冰雪覆盖。他们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埃里伯斯火山是南极大陆、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一个活火山,它高约3795米,呈现出明显的冰、火二重天的不同环境,这对南极乃至地球环境的研究都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火山喷发时的状况与地核中的熔浆情况有些相似,从这个方面来说,对火山口中电磁粒子的测试更接近于地核中外逸的自由电子的状况,这对了解南极磁场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们决定将勘测重点放在埃里伯斯火山口中,通过火山喷发的熔岩通道直接进入到地核内部,这样就可能省去许多为了勘测的需要而对容洞的开凿工程。

他们选择罗斯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生存条件相对恶劣,不大适合人类居住,这样一来就可以尽量避免受到地球人的打扰。当然这样仍然不够,毕竟地球是人类已经居住于几十万年的地方,可以说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人类踏过的足迹;为了对火山和其他方面的科学研究需要,以及现代人好奇的旅游,人类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了避免被地球人发现和打扰,奇星人在罗斯岛的冰层之下建造了自己的科研基地,以此来避免与人类的接触。这个基地建设面积十分庞大,仅仅一个“超级射频电磁加速器”的环形加速器的长度就足以超过200公里。

也许有人不免要问,这样的大兴土木难道就不会被人类发现吗?要说清楚这件事情,这还得从奇星人采用的不同建筑工艺说起。奇星人的建筑技术不同于人类的传统工艺,他们建筑中所采用的是小分子自构模式,也就是说只要按照设计要求输入一定的自构分子,它们就会根据事先设定的程序与周边空间的宇宙粒子自动结合,从而形成预定的物体模样。这种工艺的最大优点是使用的原材料很少,只要制造出极少量的自构母分子,然后经过中心智子机的编程设计,最后再通过“建筑制造机”将这些设计好的母分子输送建筑物的每一个位置,这些母分子就会同时运动起来,自动地与周边空间中的质量粒子形成自构,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物体的建筑。这种先进的分子自构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工艺相比具备几大明显优势:1. 建筑速度快,这是传统建筑方法根本无法相比的。由于它使用的材料是自构母分子,它不需要像人类传统的建筑工艺那样要对材料进行逐件的搭建,只要按照中心智子机设计好的程序将材料输送到一定的空间位置,这些母分子就会依照体内设计的密码,与周边空间中飘浮的质量粒子(暗物质)形成自构。不仅如些,这种工艺还可以做到所有建筑方位同时施工,这样就极大的加快了施工的速度;如果一定要作个比较,譬喻建造一栋相当于人类100层以上的大厦,即使采用当前人类最先进的建筑技术至少也要一两年以上,可是使用分子自构方法大约只需要十分钟左右。2. 使用的材料少;譬喻一颗直径只有25纳米的母分子,在自构时可以衍生出几千万个性质相同的子分子,并且能够与空间中的微粒子构成相当于自身10亿倍以上的质量体;若是要修建一座像人类这样100层楼高的大厦,大约只需要十几公斤母分子就可以搞定。3. 具有超强的抗压强度;由于建筑物采用的是小分子键链结构,因此它具有超出一般材料的耐受压力。因为这种材料是由较小的分子微粒组成,这个质量个体除开具有一般自然微分子物质的牢固键链结构以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的需要而设计出不同的母分子材料,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对不同条件(环境) 的适应性。就分子自构建筑材料而言,即使是最普通的一种材料它的抗压强度也是人类钢材的40倍以上。4. 无建筑污染,超级环保;整个建筑工地除开一台“建筑制造机”以外再无需其它设备,而且建筑过程中也不会产生任何垃圾。即使建筑物需要拆除,只要在建筑物上喷洒少量的离子解构液并通上一定的电流,这个物体立刻就会还原成建筑前的分子模样,并且这些使用过的母分子还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因此只要奇星人愿意,他们就可以做到不在原来的场地留下任何建筑垃圾的痕迹。虽说奇星人在地球人身边悄悄地生活了几十万年,人类不但连一个外星人的踪影都看不到,甚至在他们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一件可作证的遗物也找不到的真正原因。

尽管他们这次在南极建造科研基地的面积不小,工程也不谓不宏大,可是以奇星人现在拥有的先进建筑技术来看,要全部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也不过是几天的时间而已。为了避免被地球人发现,他们在建造时通常会使自己的建筑物外表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形成一致的融合,使得从表面看去很难分辨。并且他们还会在建筑物的外面凃加一层光子转移材料,用来隐藏所建造的建筑物。由于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光线转移(隐形)功能,因此不会形成光线投影反映,如果不借助特殊的设备,用常规的肉眼观察根本就无法发现它的存在。加上他们所建造的建筑物通常能够与周边的环境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样一来,即使有人站到了建筑物的表面,也无法看出它与周边的环境有什么差异。正是这种微粒子技术的出现,使得奇星人任何形式的制造都变得轻而易举。这也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到,对于宇宙中构成物体基本质量根源的了解,才是属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从根本上说无论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何种高度,都不能也无法凭空制造出基本物质;因为没有宇宙中的基本质量(微粒子)的存在,又如何能够凭空制造出客观存在的物体呢?这就好像“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弄清楚了构成基础质量(宇宙中微粒子)的秘密,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到。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奇星人都一直坚持对宇宙基本粒子的研究时不变的初衷。

没过多久,实验基地的建筑很快就建设完毕。经过一番详细的考察之后,奇星人决定将埃里伯斯火山做为这次科考的主要目标。他们所以要将埃里伯斯火山定为突破口,这是因为他们这次来南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地球磁场的考察,而南极又是地球磁场最大最集中的地方。根据物理学研究显示,地球的磁场主要来自于地核中高温、高压的环境,它使得地球内部的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而飘浮在地幔周围,在地球规律的旋转的离心力和自然重力的影响下,于是便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电机线圈的电荷环流;又由于旋转时的重力作用,使得这些飘浮的自由电子形成了一个自然向下方向的排列,这样以来就导致了以南极为主要方向的地球磁极现象。为了证实这个理论推测是否属实,奇星人决定将地球上最高、同时也是最靠近南极的埃里伯斯火山作为对地球深处勘测的突破口。

实际上埃里伯斯火山也是对地核考察最为理想的地方,其火山口底部是一个小熔岩湖,也是世界上少数几座拥有永久性熔岩湖的火山之一;很显然,这个熔岩湖与地核内的熔浆是相通的,只要通过熔湖这条通道就可以直接到达地球深处,从而更容易获得地核内部的电磁构成的情况。在“超级射频电磁加速器”的安装之前,为了保险起见,奇星人决定先派几个智能电子人从火山口底部的熔岩湖进入,然后深入到地核之中去搜集有关电磁产生的各种资料。或许有人要问,电子人进入那么高温高压的环境中难道不会被溶解吗?说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误会。这里所说的“电子人”并不是机器人,更不是具有生命特征的活体人类,而只不过是奇星人制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人的某些智能和能力,以及外貌相当于人的形状(主要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的电子聚合物,是一种类似于“隐影人的”形式的微粒子结构体。从结构上说,它既是相对独立的微粒子,同时又是受中心智子机控制的集合体,当智子机根据工作需要向这些粒子输送一定指令的时候,(在制作这些微粒子时就已经在它们的体内刻入了相应的密码)它们就会根据智子机的指令进行相关的工作。实际上,这些电子人只不过由电磁引力组合起来的一堆微粒子,因此它那超小的身体可以轻易地穿过任何物体,去它们任何想要去的地方;由于构成电子人的粒子是自然界中基本粒子的仿造物,它拥有自然基本微粒不可分离的强硬,同时又具备基本粒子那种超级耐受极端环境的性能,不要说地核中的那点高温高压,就是恒星中一般的核爆炸也很难将这些粒子分裂。即使由于某些原因这些电子人被冲散了,只要将这些散离的粒子收集起来,同样也可以从这些粒子中得到他们以前搜集到的信息。因此从某方面说,使用智能电子人去一些条件恶劣和危险的地方还是相对安全可靠的。

为了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和对南极特殊环境适应的需要,除开机器人助手以外,所有来到这里的人员都是“隐影人”身份。其实隐影人的好处还不止这些,由于他们是类似于电子人的微粒子结合体,因此更加适合这里的特殊的工作环境。考虑到岑越是这批人中唯一的地球人,应该比奇星人对地球有更多的了解,于是这次科考的负责人奇幻仁决定任命岑越担任自己的工作助理,主要负责南极有关方面的资料收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