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古诗词,想必立刻就会有人联想到它那严格的格律和声韵,以及精妙的用词和意境,从而将文字的表达和应用推向了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因而使它成为了现代文学爱好者们崇拜和追求的崇高目标。可以说,古诗词的别具一格的文学表达形式,是其他诗歌难以替代和比拟的典范!为什么传统的诗、词会成为当代人们争相学习的最高对象?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古体诗词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优秀文体,同时还具有其他文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得过去在诗词学习者们中曾经流行过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律诗不但是文学中一种最为精典的表达形式,同时还是一种文字的自然吟唱,因此,唐诗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对于传统文化学习与努力的重要目标!
为什么人们会将诗歌的创作与吟唱放到一块?仔细想来还真有它一定的道理!就律诗而言,这个看似人工制定出来的严格规则,其实它与诗歌内涵表现的本质,和朗读时个人的谈吐节律、情绪起伏的把握程度,以及文字的最佳运用都有着其它诗歌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就拿律诗的平仄、对仗来说,说到底,平仄其实就是语言时一种对语气的表现方式,和情绪的表达程度。即使从今天的科学角度来看,律诗中的平仄规定,不但非常符合个人情绪起伏(喘息)的掌握尺度,同时对于文字而言也是一种极佳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我们就从产生这种原因的根本说起。以律诗为例,它的格式为五绝、七绝、七律、五律二种;在其内容的表达形式上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平仄、对仗、声韵。平仄指的是诗词中规定的格(声)调,其主要作用是根据人们发声的吐纳习惯而制定出来的一种极佳的语音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很好韵律的文字吟唱;平仄,其实指的是文字的声调,从今天汉字(拼音)的发音来说,它在既可以满足个人说话时声调自然起伏的前提之时,又能够形成优美的文字韵律,对于文字与语音的表达来说真可谓是极佳的珠联碧合;对仗,讲究的是诗中文字意义上的一种比对,它包括上下、正反、续言、平仄,以及文字和多种意义上的对应等等。通过文字的对仗在律诗的文学表现方面,更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声韵,其实所谓的“韵”就是诗句尾部同等声调的一种对仗,通过这样的一种对应,让人读起诗来便会产生一种十分和谐和朗朗上口的美好感觉。可以说,古诗词是中国历史文明中一枝不可多得的灿烂文化!
那么,古代律诗中又为何只分为五言(字)和七言(字)二种格式呢?从根本上说,前辈们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文(学)化的一种精辟认识与开创,从今天科学的角度上来看,它是根据人类语言谈吐时正常气息的调节所决定;在考虑到个人气息吐纳以及情绪变化需要的同时,又以更加精辟的文学对仗方式对诗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只要我们认真想一想就会知道,在我们平常的谈吐节奏中,一次五字的表达是不是最为节俭?在符合个人谈吐节律的情况下又能够完整表达心意的格式呢?再说七律(字)的格式,更是在五律(字)基础上的一种升级与完善。既然用字越多词意表达愈加完善,可前辈们为何选择的是一组七字,而不是一组采用八字、九字或其它呢?其实只要我们读一读律诗就会知道,七字一句不但非常符合人们说话时自然的呼吸吐纳习惯,而且从文字的应用方面来说,也是用词节俭且又能全面表达文学意义的最佳格式。从另一方面来说,合适的文字格式既可以满足人们的谈吐习惯,又能显示出极佳的韵律节奏,同时还能够通过对用词的限制,使得习、作者在创作时不得不对创作中所用的文字经过精心的挑选和再三的慎重考虑,这样以来不但保证了诗篇中文字的精准程度,而且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诗歌的文学艺术性;加上诗词中平仄,对仗,声韵锦上添花的作用,从而使得律诗更具文学表达与吟唱的美感!这就是几千年以来,为何其他的文学形式都无法替代和超越古诗词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对仗讲究的是一种上下、正反,和续言、平仄相对等形式,譬如说“大漠孤烟直,长虹落日圆”,从对照上来看,“大漠”对“长虹”;“孤烟”对“落日”,“直”对“圆”,整个句子不但对仗工整,而且非常恰当。可当我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远远望去,茫茫的大漠之中只见一缕孤独的青烟直直地飘上天空,这时天空上横跨着一道五彩长虹,它将圆圆的落日温情地搂抱在自己的怀中……,想想看,这是一道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还有从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来看,一边是一望无际的沧海之中一轮明月从天边冉冉升起,离开海面时,它像是满眼含着泪花恋瞅着深蓝的海洋,一副依依不舍地深情依恋的模样;而另一面则是蓝田山中的碧玉,它像似被温情的太阳炽烤得生出袅袅青烟(其实是晶莹的蓝田玉在日光的照耀下返射出来的一种形似青烟的幽蓝光亮)。从一个普通沧海之中的月光之夜,与傍晚时在蓝田玉石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平常的夜雾,竟然能让作者别出心裁地将它描绘成如此美妙绝伦的图画!啊——,还有比这更加美妙的风景吗……?如果没有超凡的想象能力和高深的意境,又怎么能够描绘出如此动人的美景呢?
可以说律诗称得上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文学性,和语言中最为精美的表达方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它都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一个宝贵的文化财富!凡是对于律诗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的人都会知道,只要是能够创作出优秀律诗的人,一定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与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较长的写作经验,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著名诗篇,大多都是出自中年以后之人的主要原因。因为,好的律诗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最高表达形式,同时也是需要较高文学基础作为根底,以及具有较高创(造)作意识为基础的文化专业。与现代诗歌不同,高水平的律诗更加讲究在表现方法的创新,以及既新颖脱俗又更加高雅的创作意境,这样才能让人读后产生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惊喜!大家知道,好的东西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因为,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更加需要阅读者超常的悟性!创造的精华,只有那些能够产生全新意识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得到。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历史中著名的诗人,无论是当代还是后来的人们,都很难学习和沿袭他(她)们才华的真正原因。
其实诗歌主要讲求的还是一种意境,它就像是一幅图画似地,在进行创作之前必须对该诗有一个完整的意像,这种想像的图像在脑子里越美就越完整,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会更加地美好优秀!好的全新的意境,加上精准的用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首精美的作品来。譬如以贺知章的《咏柳》中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来说,想一想当时的情景:柳树上被二月初到的春风唤醒了嫩枝上的新芽,它们睁着一双双蒙眬的双眼,懵懂而又萌萌地瞅着那初到迷人的春风,看它们那一副还未完全清醒懵懂的模样,好像还处在一种疑惑与迷惘之中似地;可它们哪里知道?那点缀在枝头之上千姿百态的嫩芽,全都是因为恋旧的二月春风那双巧妙的双手给裁制出来的啊……!
再说该诗中为什么用“裁”而不用“剪”呢?一方面可以避免同篇中二个相同文字的出现,另一方面又能体现用词的巧妙;因为从文字的含意来说,“裁”是通过精确计算后的一种全方位的策划,而“剪”只是一个对物体简单的剪切,既然树叶是那么的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那么,没有一个精美而又别出心裁的设计又如何制造得出来呢?!因此,诗中精准的“裁”字当然要比简单的“剪”切更加的精美恰当。就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裁”字,竟然将神奇的春风体现得如此的淋漓尽致!你说写诗时还有比用词(字)的精确,和别具一格的意境更加的重要吗?亲爱的学友们,你们又是如何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