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18
分享

怀旧思古石炮台

炮台,作为要塞的关键设施,宛如坚固的堡垒,坐落于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之地。它们多建于江海口岸的咽喉要道、雄关隘口,或是城市周边的形胜之处,架设着大口径、远射程的火炮,不仅是抵御外侮的坚固盾牌,更是国家安宁的神圣象征。

己丑年端午时节,当艾叶的清香在空气中悄然弥漫,我踱步至广东汕头市区东南角。石炮台公园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时光中静静伫立。这座公园的灵魂——石炮台,承载着往昔的非凡使命,宛如一座古朴的环形城堡。大门与炮巷由规整的花岗石块,仿若被岁月之手精心雕琢,砌筑得精妙绝伦,尽显雄浑壮阔之姿。炮台四周,一条宽阔的护台河仿若灵动的丝带,悠悠地蜿蜒环绕。河水在微风轻抚下,泛起层层涟漪,宛如一首低吟浅唱的古老歌谣,讲述着昔日的威严与庄重,诉说着过往的风云变幻,在历史的回音中,向每一位到访者深情告白。

园子的中心,铺展着一片开阔的广场,清风自在穿梭,带来丝丝惬意。广场的东北角,一口古老的淡水井静静伫立,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这口井,相传是当年清兵的生活水源,承载着悠悠过往。回溯历史长河,在遥远的往昔,人类依傍地表水维系生命。每至干旱时节,水源的枯竭如阴霾般笼罩,生活陷入绝境。而水井的诞生,恰似大地慷慨的馈赠,打破了生命的困局,让人类得以在远离江河的地方扎根,开启了新的生存篇章。水井的出现,不仅减轻了人们对自然降水的依赖,避免了因水资源短缺而被迫踏上迁徙之路,还为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口园中的古老水井,在岁月的变迁中,始终默默伫立,见证着历史的风起云涌,诉说着往昔的点点滴滴。

时代的变迁,让怀旧成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站在炮台的高墙之下,仰望那约6米高的城墙,分上下两层,每层设有18个炮位和若干枪眼,坚固而严密。这座炮台的建造,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动荡岁月。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爆发,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与英、法、美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汕头,作为当时的十大通商口岸之一,外国商船纷至沓来,海防却日渐松懈。时任潮州总兵的方耀,顺应民意,以“邻氛不净,潮海严防”为由,奏请清廷建造崎碌炮台。炮台于清代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五年(1874-1879年)间竣工,历时五年,耗资八万银元。整座炮台呈环圆形城堡状,其巧妙设计的27级波纹形石阶,便于炮械循级推上台顶。炮台东北面有一月牙形点将台,曾是指挥与观练士兵的场所。点将台的西北角,隐藏着一条螺旋式台阶,通往炮巷,台阶隐蔽,便于战时疏散。炮台与隔岸苏安山上的炮台遥相呼应,扼守着汕头海湾的出入要道,地理位置险要,堪称清代粤东地区的主要海防建筑。

翻开历史的厚重书页,炮台面向大海的方向,陈列着两门大炮,炮身长达2米,铁铸而成,射程可达8公里。驻足其间,脚踩着炮台的古城墙,手抚摸着那些斑驳锈迹的炮身,思绪不由得飘回那个没有汽车、飞机和起重机的年代。那时,百姓们仅凭肩扛手抬,筑起了这座雄伟壮观的炮台,只为守护家园的安宁。拉回思绪,回到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信息传递变得迅捷无比,生活也因此更加便利。尤其在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起到了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的作用。

站在炮台的最高处,远眺大海,波涛汹涌,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那些曾在这里守卫家园的士兵,他们的呐喊与坚守,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炮台的每一块石头,每一道裂缝,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汗水与泪水。如今,炮台虽已不再用于军事防御,但它依然屹立于此,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不屈不挠的历史。

面对炮台前的浩瀚大海,内心涌动着对坚韧与勇气的向往。或许,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寻找方向的旅途,前行的路或许崎岖,但我愿以一颗坚定的心,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坚持,都是对自我勇敢的证明。离开炮台,仿佛解开了某种束缚,前行的方向更加清晰。在这茫茫人生中,我学会了保持冷静,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我抬头望向苍穹,那里才是真正的归宿。

回望历史,曾经炮火轰鸣,抵御外敌,无数英勇的先辈于此坚守阵地,筑起保家卫国的坚固防线。岁月悠悠,往昔的壮烈虽已沉淀,但回忆如潮,依旧在心头翻涌。站在这片土地,海风携着历史的余韵,仿佛能听见当年激昂的号角,触摸到那炽热的爱国情怀。怀旧思古的情愫,在石炮台公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蔓延,让人沉浸在跨越时空的对话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