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像一条从古流到今的小河,在几千年的风雨里慢慢变化着模样。从最早的甲骨文、石鼓文,到后来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再变成大篆、小篆、隶书,最后在汉魏时期形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草书、楷书和行书。要说这字里行间的韵味,还得来安阳的翰园碑林转转,看看这些石碑上千年不散的墨香。
2012年2月初,我逛到开封龙亭公园西边的湖边,抬头就看见“中国翰园碑林”六个大字。一进门,看见的是高大的雕像——黄帝手捧竹简站在那里,那精神头儿就跟真人似的,此人正是中华人文始祖。据《史记》等文献记载,黄帝本姓公孙,名轩辕,因长期居住在姬水之滨而改姓姬,后来活动于有熊一带,故又称有熊氏。他是少典部族之子,因少典部族以熊为图腾崇拜,故又称有熊氏。黄帝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策略,先后击败了炎帝和蚩尤两大部落,统一了黄河流域的诸多部落,创建了华夏第一个部落联盟,标志着华夏文明的初步形成。轩辕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更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他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以和为贵的理念,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入碑院,仿佛进入了一个书画艺术的海洋。院内空气寂静,与外面繁华喧嚣的场景截然不同。走廊墙壁上镶嵌着历代名碑,汉代的《礼器碑》《张迁碑》《史晨碑》《华山庙碑》等名碑赫然在列。笔墨之间,行云流水,书风各异,清丽奇逸,散发着浓浓的油墨香。自殷商以来,历代名家、帝王名臣的传世佳作,应有尽有。殷商的甲骨文,秦代李斯的小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宋代的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米芾(襄阳漫士)、蔡襄(君谟),明清的唐寅、沈周、文徵明、仇英、王铎、傅山、郑板桥、康有为等名人雅士,皆有墨宝展出。古人云:诗可以兴,亦可哀,亦可以怨。这些碑文,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对历史与人文艺术最真实而深刻的诠释与表达!漫步古碑之间,仿佛走进了古代书法大师们的世界,挥毫泼墨,流风逸趣,千年古韵让人心潮澎湃!正是这些浓缩沉淀了数千年文化精髓的碑文,细细品味,必能感受到其间的韵味与深意。
古来圣贤多磨难,壮哉华夏无英雄!在现代碑廊中,毛泽东、郭沫若、舒同、启功、沙孟海、沈鹏等伟人名家的佳作,群贤璀璨,异彩纷呈。每一处收笔,苍劲有力、惟妙惟肖、别具匠心。忍不住伸手去触摸,手指间顿时会变得格外凝重。此外,还有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际友人的碑刻。行走在曲廊环绕的碑林,幽深恬静,墨香萦绕,一缕清风吹来,吹落了历史的尘埃,仿佛已登至楼宇的最高处。远处山峦,青山叠翠,层峦叠嶂,如诗如画。眼前的景物仿佛又回到了那古老而神秘的时代,一切都那么和谐统一,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碑林中,每一块石碑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的故事。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石碑上,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到那些书法家的身影,他们或挥毫泼墨,或凝神思索,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情感。这些石碑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在这片碑林中,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这些石碑上的文字,不仅仅是墨迹的凝固,更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结晶。它们穿越时空,将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思考连接在一起。每一块石碑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石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心灵的寄托,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桥梁。
一处凉亭,石凳木桌一应俱全,几株奇花异草点缀其间,几只仙鹤盘旋于花丛中。凭栏眺望,拱桥古渡、奇石飞瀑,湖面倒映的天波杨府、龙亭、清明上河园等景观共享一波碧水,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生活每天都在重复着,但在这翰林碑林中,静坐常思,居安思危,如痴如醉,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