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6/13
分享

河源南园

小桥流水、灰瓦青砖、碉楼祠堂,徜徉在广东东源县仙塘镇南园古村,一路可见老衙门、新衙门、大夫第、典当行、古炮楼和柳溪书院等建筑,古雅厚重。

壬辰年清明,踏着青石板路,穿过古村巍峨的牌坊,其上镌刻着“南中国第一村”五个遒劲大字。拾级步入客家文化广场,两侧华表巍然矗立,柱身蟠龙腾跃,祥云缭绕。顶端石狮昂首蹲踞,鬃毛飞扬,目光如炬,仿佛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华表下方,是一方澄澈的池塘,塘水悠悠,似一面温润的镜子,倒映着天光云影。村中那些古朴的老屋,仿若一群安闲的老者,依傍着这方池塘,朝着后面三面静谧地延展。它们错落有致,在岁月的轻抚下,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将往昔的故事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村头池塘边,即东江之畔那历经百年的果园,一株株荔枝树,蜿蜒曲折,仿若天然雕琢的盆景,于岁月的长河中静静伫立,自成古村一方诗意盎然、不容错失的绝美景致。

老衙门,青砖低矮的门楣上悬“文魁”二字。跨入门厅石柱,雕梁画栋,厅堂相互连通,内部设有回廊,均为防御功能的城堡格局。宅建于清乾隆年间,设有厅堂、卧室、厢房等达40间,天井达12个。据潘氏族谱记载,当年潘氏家族的始祖铭德公,因躲避战乱,从北方南下辗转多地至此,经过几代人的繁育,终于建起了现在的南园古村潘屋围。在这之前,潘氏家道兴旺,官宦人家颇多,旧衙门也被人称为通府或文渊阁,后来逐渐衰败。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艰难,因此房屋大多已倾颓不堪。

新衙门结构似同老衙门,有天井、雕楼、书院等建筑,均采用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工艺。老衙门上厅屏风上有一幅彩绘木刻禹门,上面雕龙刻凤,寓意鲤鱼跳龙门。据村志记载,昔日潘氏家族曾出过12位八品以上的官员,当年修建新衙门的潘氏父子,均为奉通大夫,显赫一时。当年,他们父子新官上任后,重建了这座高大宏伟的衙门,以纪念先祖功绩。如今,这里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之地,每年活动日,附近群众都来观赏和参加,热闹非凡。

高三层的古炮楼,厚度达80厘米的外墙有一排排枪眼,它所在的位置正好是新老衙门之间。炮楼北侧为潘氏典当行遗址。原炮楼高七层,墙身材料以沙、石灰和黄泥,还加入了炒过之后的糯米粉、红糖与沙、石灰和黄泥搅拌做成的材料建成,使墙身结实坚固、韧性更强。每层楼还设有“军火间”和士兵休息的地方。炮楼里面配置有大炮、枪支。

田埂边的大夫第里面修缮接近尾声,推门入内,三进式的古宅均用石灰、砖木、青石结构。整座建筑的梁柱、檐边和窗棂交接部位,精心的雕凿。厅堂的高墙与瓦面结合部位绘有壁画。其中由鹅卵石铺设而成的青云巷,寓意平步青云,寄予了主人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墙壁上镌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与大夫第近在咫尺的为柳溪书院,坐北朝南,书院正门朝东,映入眼帘的是照墙、厅、花园、走廊、天井,一排房间中有一个厅堂。由圆形月门入院,里面有讲堂、凉亭、照墙和鱼池。相传,潘氏先祖秉承“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家训,出资兴建了专门培养后人的书院。

循着细碎鼓乐声踏入客家婚育文化园,晨雾未散的檐角下正上演一场旧时光里的婚礼。媒婆挎着红绸包袱,踩着青石板叩响女家铜环,这古早的说亲礼数唤作“看妹子”。待两厢点头,生辰八字在雕花窗棂间递来送去,算命先生指尖捻着泛黄命书,于袅袅檀香里“合八字”。转眼便见唢呐挣破晨雾,鞭炮碎屑漫过马头墙。八抬花轿晃着流苏,将凤冠霞帔的新嫁娘从竹影深处抬出。祠堂前红烛摇曳,新人并蒂般拜过高堂,满堂喝彩声里,绣着并蒂莲的红盖头终被秤杆挑起。暮色爬上雕花床檐时,喜糖甜香混着米酒温热,将闹洞房的欢笑声酿得愈发浓稠。

风姿绰约中穿行古村,目之所及,残垣断壁静默伫立,萋萋芳草肆意生长。青砖黑瓦的深院老宅,散发着岁月的醇厚气息,那幽深古井,宛如深邃的眼眸,凝视着悠悠过往。恍惚间,我仿若一叶扁舟,迷失在历史那波澜壮阔却又悄无声息的长河里,被无尽的古韵深深裹挟,沉醉不知归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