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6/14
分享

在莞博,古韵与今思的对话

一座城市的博物馆,就像个装满文明珍宝的大橱窗,最能看出这座城的文化底蕴。它就像个守着历史的老朋友,在岁月长河边一站就是几十年,把那些年发生的故事,用老物件一件件讲给你听。

2015年6月初,我来到广东莞城新芬路的东莞博物馆,从一楼大堂往后园展区,仿若踏入一段光化的长廊。长廊中,静静展立着一座高约3米的石经幢,它是资福寺的珍贵遗物,又叫镇象塔。塔身由须弥座、幢柱、覆盆、四方佛塔等精巧部件构成,散发着历史沉淀下来的迷人气息。

与古朴庄严的石经幢遥相呼应的是一口硕大的铜钟,铜钟周身,铭文似岁月的脉络蜿蜒其间。竖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法轮常转、佛日增辉”字样,字字凝重,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与世间祥和的殷切期许。钟的腰身横铸“唵嘛呢叭咪吽”梵文,音符奏响着空灵的梵音,于静谧间散发着深邃而幽远的气息,仿佛将尘世与佛界相连,充满禅意。

一楼展厅与后园的四周墙壁上,一幅幅照片如时光的眼眸,静静凝视;一件件留存着前人足迹的文物,娓娓诉说着历史。透过它们,仿若能看到东莞从古朴简陋的民居,如诗般渐变为雅致精致的洋房。东莞,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焕然一新的动人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楼展厅,里面分专题陈列和文物展览,其中“古尸的形成”“东莞明代古尸的出土”“古尸的研究、保护及保存方法”“媒体对世界首例古尸塑化成功的报道”四个部分,着重讲述了来自东莞桥头镇蝴蝶岭和大岭山镇梅林管理区、清理出来的明代墓葬出土的女尸和男尸各一具。出土尸体采用了“文物塑化”和“加快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生物类文物保存的推广应用”保存法。保存法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抢救和保存古尸及生物类文物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其它展厅则是名人字画,有邓白先生的“丹荔鸣蝉”、有康有为和陈伯陶的书法。

三楼的东莞历史文化春秋主题展览,通过蚝岗、万福庵、龙江贝丘和村头贝丘遗址出土的石器、骨器、贝器、陶器等物件,见证了东莞悠久历史长河中的诸多变迁。历史长河中,东莞历史文化占有特殊地位,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也起到了独特作用。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文物,宛如时光的使者,承载着许多的记忆与故事,向世人诉说着东莞的过往,仿若穿越千年,与古老的东莞文明深情相拥。

一幅幅仿若时光定格的仿真场景,铺展着东莞从贫穷落后蹒跚迈向富裕小康的艰辛历程,宛如岁月长河中跌宕的涟漪,让人深切体悟到这座城市蕴藏的惊人发展力量。东莞,恰似一颗在岭南大地的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东莞独有的莞香,曾在岁月的怀抱中枝繁叶茂、蓬勃旺盛,散发着芬芳,而后却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走向衰落。但无论兴衰,莞香始终静静伫立,以它的荣枯变迁,默默见证着东莞文明历史,成为这座城市记忆深处一抹无法磨灭的芬芳印记。

东莞,这座城市宛如一首韵味悠长的诗篇,充满着浓郁醇厚的人文气息,是古老与年轻交织共生的奇妙所在。东莞犹如广州之南翼,似省会之屏障,守望着一方天地,散发着独属于自己的迷人魅力,见证着时光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描绘着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崭新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